从炮火中走出到赛城湖畔垦荒 九江一位92岁女兵的“红色记忆”

九江新闻网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领导来到赛城湖管理处张家渡社区,看望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92岁女英雄周秉英,代表相关部门送上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小区里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抗战老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周围邻居感到不可思议,连管理处、社区干部也都感到很惊叹。日前,浔阳晚报记者在小区见到了周秉英老人,聆听她讲述了属于她的光辉岁月。

1 15岁投身敌后抗日工作

周秉英,1928年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周秉英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在家中年龄最小,所以穿的也大部分是兄弟姐妹们满是补丁的旧衣服。

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一年有大半日子靠挖野菜填肚子。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但疼爱她的父母还是送周秉英读了几年私学。农家女娃能识文断字,便有了接触到更多进步思想的机会,比一般人更早认识到“要砸碎万恶的旧世界,求得穷苦人翻身”就得靠天下穷苦人团结起来,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

从15岁开始,周秉英便跟着党组织在敌占区开展参加抗日工作。1945年初,不到17岁的周秉英担任江苏盐城地区的妇联主任,带领和组织妇女积极参加支援抗战前线等工作,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周秉英在回忆录中讲述,一天夜里,新四军35旅开进了她的家乡,攻克了沟安墩,旅司令部就驻在她家所在的辛庄。她这个妇联主任天天组织发动妇女,慰问从沟安墩前线转移下来的伤病员,给他们包扎伤口,喂水喂饭,发放慰问品;把重伤员转送到后方去接受治疗;埋葬牺牲的战士等。周秉英说,她的胆子很小,但通宵达旦地在牺牲者中走来走去忙个不停时,却一点也不害怕。在她的心中,这些战士永远活着!因为他们是为人民而死,死得光荣,人民永远怀念着他们,他们虽死犹生。

从炮火中走出到赛城湖畔垦荒 九江一位92岁女兵的“红色记忆”

周秉英(中)老人。

2 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周秉英老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一天,她和妇联的七姐妹走在一起,向旅司令部的孙指导员说出了想当兵的想法。孙指导员很认真地把她们的话写信告诉给正在沟安墩前线执行任务的文工团谢铁骊团长。谢团长接信后,表示欢迎周秉英等参军、加入文工团,并介绍了文工团的基本情况和任务。七姐妹中,周秉英是区妇联主任,平时工作都是她领头,这次去当兵,她们六人都在看她的行动。那天晚上,七姐妹加上谢团长等人围坐在一间房子里,秉烛夜谈,不知不觉天已亮了,但她们对参军的立场更坚定了,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并亲历了淮海战役。

那时,军人面对的是枪林弹雨,不管刮风下雨,不分昼夜地行军打仗。在行军路上,周秉英脚上起泡,走路困难,团领导和战友们帮她背包,让她轻装行军。发现敌机或听到敌人的枪炮声,战友们架着她往前冲。每到一个目的地,双脚磨起血泡,两条腿也十分僵硬,动都不能动,而此时,战友们还烧水给她洗脚。战友间的革命情谊淡化了她对战火的恐惧和对家人的思念。

虽然文工团的战士不拿枪打仗,但他们也很辛苦。因为只要部队休整时,他们就要排戏演出。战争年代,生活越艰苦,纪律越严明,干劲越大。一路行军一路歌的文艺战士,除了驻军时搭台演戏外,还常常在行军途上,为开赴前线的战斗部队搞演唱,说快板,打花棍,写标语,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宣传,来歌颂英雄、激励将士。与此同时,文工团还要组织发动沿途老乡们在军队的行进路边,摆上茶水慰问,兴高采烈地迎送子弟兵。那热烈而庄严的场面,令人感动,激人奋进。

1951年,周秉英跟随部队入朝参战,并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结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回国后,两人缔结了秦晋之好。

3 转业南下赛城湖垦荒

1957年12月,江西省直属机关、大中院校500余名干部、知识分子响应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上山下乡”的号召,与500余名解放军转业军官一同来到赛城湖边,创办“国营沙河-赛湖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而周秉英就在其中。

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周秉英与爱人就这样在长江边上、鄱阳湖畔落户,并开始了垦荒种粮。当时的赛城湖是一片片芦苇林,还有少数荒山。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搭起茅草棚;没有水,他们就直接喝长江里的水;没有电,他们就忍受着黑暗。吃不饱,穿不暖,天天还得抡着铁镐垦荒,但周秉英这个看似娇弱的文艺兵却没有叫苦叫累。她说,比起在战争年代,随时冒着生命危险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点困难、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

在随后的垦荒岁月里,周秉英依旧保持着一名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与同事们一同冒着风雨在荒凉的芦苇林中、荒山坡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末,赛城湖垦殖场创建了子弟学校,读过几年书的周秉英是垦荒队伍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一,加上她平时工作认真负责,所以被选任为校长,并兼任政治老师直至离休。

4 晚年生活平静幸福

2009年,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周秉英一家从原九江县永安乡辖区搬到了开发区赛城湖管理处张家渡安置小区。浔阳晚报记者在小区一栋居民楼的2楼,敲开了周秉英的家门。周秉英前几天腰痛病犯了,正躺在床上休养,听说浔阳晚报记者来采访,她显得有些激动,爬起来坐在了床上。

社区王书记介绍说,周秉英在生活中一直很低调,搬到安置小区生活已经有10年了,但却没有人知道她是位老革命。平时她与邻居们在一起时,还会唱唱歌,而且唱的多数是红歌,同时也会帮小区老年文艺队谱曲。“谁家有个困难,周秉英老人都会伸手帮忙,与邻里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从炮火中走出到赛城湖畔垦荒 九江一位92岁女兵的“红色记忆”

周秉英的儿子告诉浔阳晚报记者,母亲做人善良、做事认真,而且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平时闲下来喜欢看电视,看时事节目、看国际形势分析。

对于如今的生活,周秉英感慨地说:“感谢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革命军人,我一直会要求子孙听党的话,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浔阳晚报记者 余纯桃/文 欧阳海员/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