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勇往直前vvvv


翻開劉邦的歷史,有一個讓人疑惑之處,即: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為何最終都成了頂級人才?

蕭何是秦朝沛縣的縣吏(所謂吏,小職員也),樊噲是殺狗的屠戶,周勃是喪事上的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夏侯嬰是車伕,曹參是管理監獄的小吏.......總之,劉邦身邊都是一幫小人物,或者可以說是狐朋狗友!

然而,蕭何、曹參成為西漢前兩任丞相,樊噲成為大將軍、左丞相,周勃成為著名軍事家,灌嬰官至太尉、丞相,夏侯嬰成為開國大將。可以說,劉邦的這一群狐朋狗友,成了他奪取天下,建立大漢的主力,最終得以青史留名!

有一句古話,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那麼,這些“狐朋狗友”都是金子嗎?答案只有兩個字:胡扯!

如果說這一群人中,有一兩個成就一番大事業,或許還可以理解,但幾乎全部成就非凡,這就太恐怖了,也不科學!既然如此,為何這群人能夠屌絲逆襲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劉邦!或者說,跟對了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劉邦無論管理後勤,還是領兵打仗,或者運籌帷幄,能力都只能算一般,靠蕭何、張良、韓信、樊噲等人,才奪取了天下。其實,這一評價對劉邦不太公平。這些人之所以能發揮才能,是因為劉邦發現了他們才能,並把他們放到適合的位置上!可以說,劉邦打仗謀略都一般,能奪取天下,靠的是以下這兩招!

第一,知人之明!所謂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天下英才何其多也,只是大家不善於使用而已,只要給一個機會,很多歷史上的小人物,都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正因為劉邦有知人之明,所以能看到這一群人有能力。

第二,善於用人!劉邦在用人上,一直讓人驚歎,讓蕭何統管後勤,讓周勃開始負責訓練士兵(周勃為人嚴謹)等,都說明了劉邦善於用人,而且是大膽用人。這一點很關鍵,後來任用張良、韓信等人,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不誇張的說,這兩個優點,幾乎是古往今來,所有開國帝王都具備的能力,屬於領導型的天賦,或者說劉邦天生就是領導者!即便如今,領導人如果不具備這兩點,又想要取得一番大事業,要麼運氣好,要麼個人能力太強!

其實,後來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曹操、朱元璋,漢武帝任用奴隸衛青等。曹操身邊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等,都是親戚,難道全是天才?朱元璋身邊的徐達、湯和、周德興、李文忠、朱文正、耿炳文等,都一個縣的,難道都註定要成就大事業?顯然不是,他們之所以成名,主要靠的是曹操或朱元璋!

說一千道一萬,對於99.99%的人而言,每一個人能力都差不多,差別只在於運氣。如果你遇到劉邦、曹操、朱元璋、馬雲等,可能也就成功了,他們會發掘你的才能,會讓你才盡其用。即便你不想成功,劉邦、朱元璋、馬雲等人,也會鞭策你,讓你成功!只要你仍勤奮向上,那麼你之所以沒有成功,可能更多的是懷才不遇!很顯然,這一真相讓人羨慕


心理進階學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經史通義


那我們來看看劉邦都有哪些狐朋狗友吧。

樊噲-屠狗

樊噲是劉邦的妹夫,他娶了呂后的妹妹,他在沛縣的職業是殺狗賣狗肉,那麼樊噲都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劉邦進入咸陽城的時候,想享受一下秦皇宮的奢華,樊噲就勸劉邦不能貪圖享受,要將秦宮寶物封存,駐軍於灞上。這一點很重要,第一,讓劉邦不貪圖享樂,第二,給秦人好印象,第三,將咸陽城留給項羽,避免觸怒項羽。

2.鴻門宴上,樊噲強行闖入宴中,怒斥項羽,劉邦搶先打入咸陽,卻駐軍灞上,就是為了等項羽進來,而項羽聽了小人之言,卻要加害劉邦,幾句話把項羽說得啞口無言,項羽就不好意思再對劉邦下手了。

3.在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剛好生病了,不想見任何人,宅在宮中,樊噲直接闖入,以秦始皇和趙高的例子點醒劉邦,劉邦終於精神振作,與大臣們見面。

樊噲的這三次闖入,說明樊噲其實是謀略過人,並不只是一個陷陣殺敵的猛將,粗中有細,能文能武。

夏侯嬰-車伕

夏侯嬰是沛縣裡面的車伕,那我們也來看看夏侯嬰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韓信剛入劉邦陣營的時候,犯法應該當斬,韓信看到夏侯嬰的時候,就大喊,漢王不是要平定天下嗎?怎麼要殺壯士呀?夏侯嬰看到韓信氣度不凡,及時將韓信解救下來,而且還推薦給了蕭何。所以夏侯嬰不僅對韓信救命之恩,還有知遇之恩。

2.彭城之戰,是夏侯嬰帶著劉邦出逃,順便還帶上了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多次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車,是夏侯嬰重新救上來的,所以夏侯嬰是救了劉邦一家子。

3.滎陽之戰,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逃出滎陽,跑到修武的韓信軍營,直接拿走了韓信的兵符,然後率原張餘和韓信的部隊再與項羽戰鬥。

4.白登之圍,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慢慢的從匈奴人的缺口走出來,最後得救。

另外,周勃是養蠶吹笙的,灌嬰是賣生織品的,盧綰是劉邦的小跟班。另外蕭何是縣吏,曹參是獄卒,算是比較有文化有水平的。

其實,這個說明,只要有一個平臺,有一個好的團隊,每個人都從中獲得鍛鍊,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成就大業。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問題答案,是這樣的,劉邦的這幫狐朋狗友在剛剛開始的時候絕對不全是治國大才,就像朱元璋的一幫夥伴一樣,也不都是將相之才


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要分開來說

首先看看劉邦的手下,劉邦的狐朋狗友,還真沒有什麼治國之才,真正的治國之才是蕭何

蕭何是當初的秦國的沛縣的縣裡的官吏,是劉邦的上司,是非常有才幹的

在劉邦率軍佔領咸陽的時候,別人都在搶奪金銀珠寶的時候,蕭何做的什麼?蕭何是到了丞相府把丞相府裡的書卷全部帶走了,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貝

這些寶貝也是幫助蕭何治理後方穩定後方最重要的文獻和資料

他是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在劉邦底盤的的不斷的擴大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一下子就成了治國之才的

而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是刀口舔血一步步的通過自己的征戰沙場打下來的戰鬥經驗,最後成為了有名的猛將!

第二個成為丞相的治國之才就是曹參,但是曹參是蕭規曹隨啊,他就是黃老思想,自己只用繼續執行蕭何制定的治國策略就可以了,各個部門各司其職!

第三個是項羽那裡過來的陳平,是個治國之才!

其實也都是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生下來就是治國之才的!


鵬程日誌


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樊噲一個屠夫卻成為了劉邦軍中大將;夏侯嬰可是一個駕車高手,而且還為劉邦立下不少的功勳;曹參歷經百戰,幫助劉邦攻下兩國和一百二十個縣等等,這些人都是劉邦的沛縣老鄉,也是劉邦後來逐鹿天下的功臣干將,在後來開國論功行賞中,有幾十個老鄉都是榜上有名的,如此很多人都有些猶疑了,為什麼劉邦老鄉這麼能幹呢?

的確在爭霸的路途當中,劉邦的老鄉沒有少立功勳,甚至還沒少救其性命,他們都是一時人傑,都是治國大才,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成就了劉邦,而劉邦也正好成就了他們。

首先,不可否認,老鄉們的確是有謀臣武將的天賦,就如樊噲雖然是屠狗的,可是其力氣大啊,比常人勇猛啊;而蕭何與曹參都是公務員序列,也算是在沛縣是知名人物了,能力也的確是能拿得出手的,平時的工作給了他們天然的優勢。

其次,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他們站到了舞臺上,爭霸天下的舞臺,他們是劉邦最初的一批擁護者,作為集團老人,經歷過開始的青澀和不適應,留下來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造反的舞臺給了他們歷練的機會,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如此往復之下,當拿捏到其中的一些門道的時候,自然就比尋常人更加的內行,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是時勢造就了他們,而他們把握住了機會,百鍊成鋼,最終成為了治國大才。


歷史風雲天下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長,所以,後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沛縣人,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後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關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裡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後宮,竟然陶醉於溫柔之鄉,不願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於是,樊噲闖進內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識、才、幹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時,秦朝一御史來監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後,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後,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幹: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後方的事務,鎮守地方,徵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確保了後援的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後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後方想方設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帝國的臉譜


歷史上所謂名將名相,確有天賦異稟者。但不得不說,即便是青史留名的名將名相,大多也只是普通的血肉之軀,本質上的普通人而已。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歷史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不外乎能力,潛力,運氣。

能力。比如在一群人當中,需要有人脫穎而出時,那個站出來的人,能力通常要比其他人強。然而,到底強多少,才能令其脫穎而出呢?那就沒有定數!

一個班50個小朋友,原本大家能力相差不大。忽一日,老師指定一人當班長,這人開始啥也不懂。但這人如果咬牙堅持下來,等一年半載後,他在各方面的能力,絕對強於大多數人。這就叫沒有定數的道理。

潛力。一個人沒有足夠的潛力,並不足以令他最終成功,這是很淺白的道理。

比如說劉邦,朱元璋的那些身邊親信。筆者相信,最初跟隨劉,朱的許多人當中,絕大多數人最終沒有成為名將名相,而是稀裡糊塗當了炮灰。換句話說,那些炮灰就是被淘汰掉的潛力不足的人。

運氣。一個人之所以成功,運氣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

都說樊噲,蕭何。但你可曾想過,在那個時代,具有與樊噲,蕭何類似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答案應當是很多。無論樊噲,蕭何都不是唯一無二的。

樊噲,蕭何只所以最終成名,靠的就是他們的運氣!他們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說完了一個人成名的三大要素,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跟對老大。

沒錯,"狐朋狗友"成為治國大才,是因為他們跟隨了正確的老大,劉邦。

話說,劉邦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他,才有其他人的成功。劉邦的身邊沒了樊噲,可以有李噲,沒了蕭何,還可能有張何。

每個時代,"人才"總是不缺的。

舉個例子。紅軍時代,不乏有十幾歲二十歲出頭的小年輕,已經當上了少年師師長。我們不禁要問,當時的那些少年師師長,他們如果換一個成長環境,還能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成為領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換個環境他們很可能是普通人。

但在那樣的環境裡,只要有一群人集合在一起,必然能挑出一些人擔當重任,他們就是"人才"。

所以說任何時候,不缺人才,缺的是有本事會用人的老大。

文章寫到這裡,題目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1,"狐朋狗友"自然是有本事的,但他們成為治國大才,最主要的原因,是跟對了老大劉邦。

2,劉邦的知人善用,成就了他自己,同時也成就了身邊一群"狐朋狗友"。

3,劉邦及身邊一群人的成功當中,劉邦本人是主因,他一個人佔據成功的七成因素。"狐朋狗友"們是次因,佔據三成因素。劉邦與"狐朋狗友"們的集體努力,造就了他們這個小集體的集體成功。


99隨便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原因:因為時勢造英雄!

我是博東,我來回答!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原因有二,1,因為時勢造就!2,跟對了人!

一,為什麼這麼說呢?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將軍,往往是因為後天的原因,時勢造英雄!

包括劉邦在內,這次秦末大亂,都屬於時勢造就的英雄!是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人才!隨時勢起來的人才,是在大環境下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的!這正應了陳勝、吳廣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末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當王的常規,因為當時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是世襲制,階層固化,下層老百姓往上發展的通道是阻塞的。


但還是有個問題要糾正,並不是劉邦所有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就5 、6個人而已,如,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王陵、灌嬰,其實當初在沛縣跟從劉邦一起的隊伍有將近1000人,所以也就千分之6的人能夠在後來成為治國大才!

二,跟對了老闆,就成功了一半!

這些人都是跟的項羽的話,肯定就沒有這麼好的成長機會!當初項羽江東起兵,帶了3000子弟兵,有沒有人知道他的三千子弟兵有誰?應該沒有吧!

就比如說,當初投靠項羽的兩個人,後來都成為名流千古的傳奇人物 ,可惜,在項羽手下,卻默默無聞,不受重視,這兩個人真正能夠大展身手的機會卻是在投靠劉邦後才有的。一個是陳平,一個是韓信!


項羽之所以大敗,就是剛愎自用,不會任人唯賢,也捨不得犒賞三軍!而劉邦一向都是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官位,金銀財寶封賞將士從不吝嗇!

當初朱元璋帶領一眾老鄉打天下,也是對這幫老鄉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大膽任用,信任有加的!

最重要的是,劉邦有稱帝的雄心壯志和雄才大略,對身邊的人廣納良言,賢明之士重用有加!而劉邦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也正是因為身邊有一幫忠心耿耿、真才實學的人在扶助他!

一個人也罷,一幫人也好,能夠成功,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時勢造就人才,只有在大勢所趨的時候才能真正有機會獲得成功,劉邦稱帝,就是秦末大亂給他創造了條件!也給很多很多原本平凡的人,創造了成為王侯將相的條件和環境!


博東文化教育


跟著劉邦起事的同鄉好友,最後成為國家高級管理人才的非常多,包括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王陵、灌嬰等好幾個。這裡列舉的六個人中,除樊噲外,其他五個都當過宰相。

(劉邦和他的狐朋狗友)

大家可能都覺得很奇怪,這些人也都是跟著劉邦“操社會”的狐朋狗友,而且都是一些下層人物,為何最終成為治國大才了呢?他們的本領從哪兒學來的呀?

我是這樣認為的:這些人是下層人士沒錯。但要說他們是劉邦的狐朋狗友,還真不是。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們不是劉邦的朋友,而是說他們不是像劉邦那樣,是個混吃騙喝心思複雜的無賴。這幾個人的身上,反而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純正。同時他們能夠成為治國大才,還在於他們有兩個很好的導師。

先說蕭何。蕭何是個很純正的人,他一生行事,始終堅持三點:一是奉劉邦為主公,二是搞好後勤服務,三是認認真真學習。

(蕭何)

最初舉事的時候,沛縣的人都在商量著讓誰來當主公。大家爭執不下,蕭何說採用抓鬮。他搞了十幾個紙團,然後讓劉邦第一個抓,結果劉邦第一個就抓到了。然後蕭何把剩下的幾個紙團全吃掉。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蕭何寫的那些紙團,全寫的是劉邦的名字。從那時候開始,蕭何就堅決以劉邦為中心。

韓信是蕭何極力推薦給劉邦的,後來當劉邦懷疑韓信造反的時候,蕭何雖然非常捨不得,仍然積極幫助呂后,誘捕韓信並殺掉。這些都是他嚴格以劉邦為中心的表現。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邦最後能夠戰勝項羽,都是因為蕭何兢兢業業補給糧草的緣故。劉邦在戰爭中,多次打成了窮光蛋,而每次都是蕭何不厭其煩地把軍隊再組建起來,交給劉邦,重新戰鬥。也正是在這樣一些過程中,訓練了蕭何當一個宰相的基本素質。

蕭何除了在後勤保障中獲得鍛鍊以外,他還有一次特別的進修培訓。在劉邦攻下咸陽後,別人都拿金銀珠寶,只有蕭何去拿宰相府裡的那些書本典籍。可以說,正是這些典籍,讓他學到了不少本領,治國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樊噲的純正是勇直。

(樊噲)

因為他的勇直,鴻門宴上他獲得項羽的好感,也為劉邦最終脫險加了分。

後來劉邦入咸陽,陳奐生上城,鄉巴佬沒見過大世面,劉邦泡在秦朝皇帝的後宮裡就捨不得出來。別人都不敢說,都顧慮重重。而勇直的樊噲直衝進去,質問劉邦,你想得天下嗎?你想得天下就趕緊出來。

當然了,他這樣勇直的人,不適合當宰相,但是隻有他敢於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直截了當地提醒劉邦。

曹參的純正是他很聽話,執行力強。在戰爭年代,曹參一直是韓信的副手。韓信安排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根本不用考慮。只需要堅決把任務完成就可以了。而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他的安排大抵沒錯,因此曹參指揮的戰鬥大抵是勝利的。

後來建國,蕭何去世,曹參成為宰相以後,他一切都又跟著蕭何學習,按照蕭何的辦法來做事。所謂“蕭規曹隨”,就是這樣來的。

(曹參)

曹參很純正,也很幸運。他遇到了韓信和蕭何兩個好的導師,他只要按照他們的辦法做就是了,最終他也成為一代名相。

周勃、王陵和灌嬰,他們也是很純正的人。和曹參一樣,他們也有蕭何與韓信兩位導師,也是一生對劉邦忠心耿耿。所以後來,呂后想亂政,也是在他們的主持下,力挽狂瀾,讓漢王朝重新走上正軌。

只能說劉邦運氣好,他遇到了一批忠肝義膽的好哥們兒,最後他獲得了成功,不只是建了國,還讓江山順利地延續下去。


只怪自己腿短


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了解劉邦的身份是什麼!劉邦沒有光鮮的背景,是平民出生,平民在當時就是靠種地為生。劉邦長大以後,好吃懶做,不種地,不勞動,四處遊蕩。在鄉親們眼中他就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和流氓差不多,他整天不務正業跟那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外人看來他沒有前途,以後估計連老婆都找不到,如何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巔峰。

其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劉邦也是有大志的人,只是別人不懂他,沒有知己罷了!早年劉邦去魏國投靠信陵君,到了大梁信陵君死了,就投靠張耳門下,而且受到張耳的賞識成為知己。要知道,不是誰都可以成為門客,當時的貴族養門客,是為自己以後從政做打算的,假如魏國不滅,劉邦估計會在魏國成就一番事業。魏國滅亡以後,張耳被秦國通緝,成了通緝犯。老大都跑了,門客也就散了。

劉邦沒了依靠,只好回到他的家鄉沛縣。劉邦回到沛縣,以後還是沒有種地。在當時,劉邦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肯定人際關係很廣。他回家還是不種地,外人依舊指著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整天與狐朋狗友在一起,不知道要幹什麼。

劉邦就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在沛縣謀求了一份亭長的職業,雖然不是什麼大官,至少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做了泗水亭長以後,劉邦可以解除到政府官員,所以很快與縣令打成一片。我們可以想象,劉邦在沛縣人際關係有多廣,在他的關係網當中都是像劉邦這樣的人,從小不務農,整天在外闖蕩,蹭吃蹭喝。這跟當時的韓信一樣,過著蹭飯的生活。韓信在當時也被看不起,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但是這麼一個人後來做上了大將軍。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實,劉邦結交的人都是一些有才能的人,這些人不是整天想著種地,而是都是有大志向,享受榮華富貴之人。比如蕭何、曹參、夏侯嬰,當時就在沛縣當官。你能說這些人是一群狐朋狗友嗎?主要是,劉邦的志向太遠大,別人看不懂。在他家鄉,某些沒有志向的人,就知道種地,別人不種地就背後說人家。

到現在也還有那麼一群人,比如你辭職回到家裡,只要長時間沒去找工作,就有親戚在背後議論你好吃懶做,何況在古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