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保山——潞江壩的瘴氣

舊時,保山境內的瘴氣如龍陵與施甸交界處的惠通橋以東至孟興境內,以及昌寧縣內的柯街壩、灣甸壩等熱區均有分佈。但尤以潞江壩為最。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潞江西岸的高黎貢山一帶,寒暖不均,氣候極為惡劣,瘴氣危害極其厲害。每年陰曆6至9月間,正值雨季,乍晴乍雨,冷熱不均。當大雨初晴,低溼之地時常出現離地而起的濃煙,且有黑白二色。黑煙比白煙毒性較大,人嗅此煙即中毒,數日後牙齒、指甲俱黑。輕者昏迷,加之目眩腹痛;重者手腳麻木,發高燒而致昏迷。染此病者死亡率較高。所以當地曾有“要去潞江壩,先把老婆嫁”的民謠。在瘴氣肆虐幾個月內,如不小心,被雨淋溼後又遇太陽暴曬,極易患頭疼病;或因不慎,行人觸及早晨草叢中的露水,即腐爛起泡,導致黃水溢出。染病期間,忌食毛竹筍及新出糧米,如誤食之,易發瘧疾、頭痛、腹脹等病。

民間救治瘴氣病的方法比較多,如治高燒昏迷不醒者,用麝香、辣椒、蒜頭、頭髮、鴉片煙與豬欄內之穢土混和,緊包貼臍部及兩手脈門,熱即漸退(12小時內,忌食辣椒、酸冷等物);如熱不退,用小土罐,內燒草紙,由脊柱等二塊骨刮至臍部,連刮三次,然後用小刀割開,體內黃水流出後即愈。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雖然如此,但路過潞江壩的行人死於瘴氣病的人仍頻繁發生。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時,中國遠征軍受命在潞江沿岸駐守江防,常遭遇瘴氣襲擊,“受瘴毒病者”,時有發生(民國縣誌)。

為了迴避瘴氣的侵擾,當地人除了傣族群眾仍一年四季堅持在壩子生活外,漢族群眾則採取“山壩兩地分居”的辦法,在山上建有常年居住的家,農忙時下壩耕種,耕種結束即回山裡住。這樣,既迴避了酷熱難熬的壩中氣候,也避免了瘴氣病的發生。這種現狀一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改變。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從解放初期開始,經人民政府組織醫療人員採取多種措施進行科學的防疫根治後,潞江壩的瘴氣病即陸續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