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旧时,保山境内的瘴气如龙陵与施甸交界处的惠通桥以东至孟兴境内,以及昌宁县内的柯街坝、湾甸坝等热区均有分布。但尤以潞江坝为最。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潞江西岸的高黎贡山一带,寒暖不均,气候极为恶劣,瘴气危害极其厉害。每年阴历6至9月间,正值雨季,乍晴乍雨,冷热不均。当大雨初晴,低湿之地时常出现离地而起的浓烟,且有黑白二色。黑烟比白烟毒性较大,人嗅此烟即中毒,数日后牙齿、指甲俱黑。轻者昏迷,加之目眩腹痛;重者手脚麻木,发高烧而致昏迷。染此病者死亡率较高。所以当地曾有“要去潞江坝,先把老婆嫁”的民谣。在瘴气肆虐几个月内,如不小心,被雨淋湿后又遇太阳暴晒,极易患头疼病;或因不慎,行人触及早晨草丛中的露水,即腐烂起泡,导致黄水溢出。染病期间,忌食毛竹笋及新出粮米,如误食之,易发疟疾、头痛、腹胀等病。

民间救治瘴气病的方法比较多,如治高烧昏迷不醒者,用麝香、辣椒、蒜头、头发、鸦片烟与猪栏内之秽土混和,紧包贴脐部及两手脉门,热即渐退(12小时内,忌食辣椒、酸冷等物);如热不退,用小土罐,内烧草纸,由脊柱等二块骨刮至脐部,连刮三次,然后用小刀割开,体内黄水流出后即愈。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虽然如此,但路过潞江坝的行人死于瘴气病的人仍频繁发生。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时,中国远征军受命在潞江沿岸驻守江防,常遭遇瘴气袭击,“受瘴毒病者”,时有发生(民国县志)。

为了回避瘴气的侵扰,当地人除了傣族群众仍一年四季坚持在坝子生活外,汉族群众则采取“山坝两地分居”的办法,在山上建有常年居住的家,农忙时下坝耕种,耕种结束即回山里住。这样,既回避了酷热难熬的坝中气候,也避免了瘴气病的发生。这种现状一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改变。

话说保山——潞江坝的瘴气

从解放初期开始,经人民政府组织医疗人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科学的防疫根治后,潞江坝的瘴气病即陆续绝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