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放權聚力,發出科研體制改革更強音

山東理工大學:放權聚力,發出科研體制改革更強音

週一一大早,山東理工大學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的張國海老師匆匆趕到學校的財務結算中心,原本打算用一上午的時間來辦理科研項目經費報銷,沒想到短短5分鐘就完成了所有事項。原來,張國海承擔了省農機局一個新型農機研製的課題,需要委託加工企業加工製作樣機,委託加工費用4.8萬元,按照原來的文件規定,這種情況必須要簽訂制式合同,合同額超過3萬元的還需要學校的法律事務室進行審核。但是按照新的相關文件規定,5萬元以下的科研項目經費支出不必籤合同,拿發票可以直接報銷支出。“真的沒想到現在科研項目報銷會這麼輕鬆方便,這可真是為我們科研人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張國海激動地說。

如此巨大的改觀和變化,得益於山東理工大學正在大刀闊斧進行的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學校一次性推出了事關科研項目管理、經費管理、成果轉移轉化等6個改革文件,並專門召集各學院、研究院等科研實體的1000餘名科技人員召開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措施宣講大會。“這麼大規模地向科研人員宣講解讀科研工作相關文件,在我校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對國家、省政府政策的積極快速回應,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校長張鐵柱說。

“山東理工大學理應走在改革前列”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時強調,高校和科研 院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成果導向,精簡科研項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機制,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權。

山東省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擴大自主權和健全科技創新市場激勵的措施文件,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通過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助推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

“作為山東省科技廳首批科研體制改革3個試點單位之一,山東理工大學理應在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推動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學校黨委書記呂傳毅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早在2017年2月,山東理工大學就與山東省科技廳簽訂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協議,成為全省首批3所試點高校之一。以此為契機,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緊鑼密鼓地展開。半年後,包括《首席專家管理暫行辦法》《標誌性教學科研成果(項目)獎勵暫行辦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正式拉開了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層浪,首批制度文件的出臺取得突破性成果,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學校改革步伐邁得更加堅定有力。

為科研人員放權讓利,鬆綁減負

2019年是學校黨委定下的“工作強化落實年”。學校成立了由校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及學院負責人參與並強力推進的12個工作專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專班正是其中之一。

改革專班由學校黨委副書記胡興禹掛帥,專題研究部署,排期推進落實,多部門協同協作,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科技體制改革文件體系框架,優先制訂“動力性體制改革文件”,以達到放權讓利、優化管理、鬆綁減負、調動科研人員的動力與活力的目的與效用。專班成員認真學習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多方調研、集體研究、分頭起草,其間六易其稿,最終形成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試行)》等6個制度性文件。學校科技處處長葛文慶表示:“這次出臺的6個文件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專班的成果之一,學校也是我省第一個出臺落實省擴大高校和科研人員自主權相關文件的省屬高校,在科研項目及其資金管理、科研經費報銷等方面均有大膽突破,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

制訂出臺改革文件,加強完善制度保障,這只是山東理工大學推進科研體制改革的一個側面。近年來,學校加快改革創新,從科研人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通堵點、克難點、疏痛點、消盲點,真正解決科研人員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深度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大力推動了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項目成果經費評價全方位激發內生動力

學校持續優化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堅持以學術價值和社會貢獻為導向,建立科研工作分類評價機制。制定科技人員兼職創業的相關條款,及時解決成果轉移轉化環節的“搭橋助力”問題,設置“成果轉化型教授”;改革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相關政策,建立人才直聘通道。

學校加強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股權激勵機制,完善科研獎勵政策和科研業績考核辦法,加大有效支撐學校發展的科研成果獎勵力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橫向科研項目管理經費由8%降低至3%,科研團隊成果轉化收益由60%提高到80%;規範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努力建立學校、學院、課題組共同籌資購置科研儀器設備制度。近期,化學化工學院李家亮副教授又與陽泉煤業集團平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簽訂“煤化工汙水處理零排放關鍵技術及相關配套設備研發”合同,研發費用達2875萬元,為學校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再添濃重一筆。

學校著力構建重大項目和標誌成果培育機制,建立符合學科專業特點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整合科技資源,凝練科研方向,每年遴選10個左右的項目實施重點培育。組建高層次科研群體和科研平臺,建立以重大項目為依託的跨學院項目管理模式和PI管理機制,努力實現校內科研資源的融合與提升。如農工學院引進的PI崗教授、精準農業航空領域頂級科學家、山東省“一事一議”領軍人才蘭玉彬,整合國內外優勢研發資源,建立了國家創新平臺分中心,並與臨淄區共建全國首個生態無人農場;“無氯氟聚氨酯發泡材料中心”成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地方、企業以及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牽頭建立新能源汽車、旱作智能農機裝備、齊文化傳承與示範區建設等多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與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聯合成立的中英智能農業聯合研究中心已掛牌落戶。

放權聚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學校實施“人才優先戰略”,確保人才引進來、用得好。堅持“按崗引進、突出重點、德才兼備、一人一議”的原則,強化人才引進工作考核,制定人力資源建設發展規劃,分年度、分學科引人計劃,強化學院引進人才的主體責任,主動出擊,多方延攬。

引是手段,用是目的,人才關鍵是“用得好”。學校為人才設梯搭臺、放權聚力、鬆綁減負。2017年引進的兩位特聘教授“千人計劃”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為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機械工程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起了重要作用。為推進依法治校和教授治學,學校賦予人才更多學術權力,修訂《學術委員會章程》,由引進的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溫廣武教授擔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明確校級領導不擔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並支持其獨立行使學術事務職權;以開展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出臺《首席專家管理辦法》等文件,賦予首席專家在引進配備人才、科研立項、經費管理等方面充分自主權;以取消學院行政級別改革試點為契機,成立先進製造研究院、工程陶瓷研究院等19個校級研究院,更加突出學術研究職能,賦予研究院及高層次人才在各方面自主權;實施人才分類評價,加強崗位管理和目標考核,讓每位教師都成為“驅動單元”;完善科研獎勵、項目管理、經費管理等辦法,使各類人才從“繁文縟節”中解脫出來,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激發。

校企合作,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

為精準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山東省“十強”產業,山東理工大學堅持問題導向,把著力解決企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作為突破口,著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為全省培育壯大新動能貢獻力量。

學校注重完善多元投入、合作辦學機制,加強與行業標杆性企業合作共建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著力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學校注重從政策機制源頭入手,抓住科研創新領域的“關鍵少數”,將校企合作成果納入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充分激發調動廣大教師投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5年來,學校與企業聯合設立了100多個科技研發機構,為500餘家企業完成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600餘項,與地方、企業簽署各類科技合作和技術服務合同1500餘項,合同總額達3億元。學校畢玉遂教授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項目落戶淄博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除創造了全國高校專利轉讓交易紀錄外,還入選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首批優選項目,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學校樂紅志博士牽頭負責的赤泥透水磚項目的研發成功,引起國內眾多企業的關注,省發改委下屬投資公司正在探討在淄博成立山東省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由學校和淄博水環真空泵廠有限公司合作申報的項目“超大型水環真空泵及其成套設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2018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校企合作樹立了典範。

改革都是進行時,奮鬥永遠在路上。“學校將以此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讓國家科研政策紅利全面落地,全力推進高校科研項目管理新機制、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培養新方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等各方面改革創新,努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有效經驗做法,助力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學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如是說。

山东理工大学:放权聚力,发出科研体制改革更强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