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放权聚力,发出科研体制改革更强音

山东理工大学:放权聚力,发出科研体制改革更强音

周一一大早,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张国海老师匆匆赶到学校的财务结算中心,原本打算用一上午的时间来办理科研项目经费报销,没想到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所有事项。原来,张国海承担了省农机局一个新型农机研制的课题,需要委托加工企业加工制作样机,委托加工费用4.8万元,按照原来的文件规定,这种情况必须要签订制式合同,合同额超过3万元的还需要学校的法律事务室进行审核。但是按照新的相关文件规定,5万元以下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必签合同,拿发票可以直接报销支出。“真的没想到现在科研项目报销会这么轻松方便,这可真是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张国海激动地说。

如此巨大的改观和变化,得益于山东理工大学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校一次性推出了事关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移转化等6个改革文件,并专门召集各学院、研究院等科研实体的1000余名科技人员召开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宣讲大会。“这么大规模地向科研人员宣讲解读科研工作相关文件,在我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对国家、省政府政策的积极快速回应,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校长张铁柱说。

“山东理工大学理应走在改革前列”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强调,高校和科研 院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机制,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

山东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扩大自主权和健全科技创新市场激励的措施文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通过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助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

“作为山东省科技厅首批科研体制改革3个试点单位之一,山东理工大学理应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学校党委书记吕传毅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早在2017年2月,山东理工大学就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成为全省首批3所试点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紧锣密鼓地展开。半年后,包括《首席专家管理暂行办法》《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项目)奖励暂行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正式拉开了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首批制度文件的出台取得突破性成果,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学校改革步伐迈得更加坚定有力。

为科研人员放权让利,松绑减负

2019年是学校党委定下的“工作强化落实年”。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参与并强力推进的12个工作专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专班正是其中之一。

改革专班由学校党委副书记胡兴禹挂帅,专题研究部署,排期推进落实,多部门协同协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文件体系框架,优先制订“动力性体制改革文件”,以达到放权让利、优化管理、松绑减负、调动科研人员的动力与活力的目的与效用。专班成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多方调研、集体研究、分头起草,其间六易其稿,最终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6个制度性文件。学校科技处处长葛文庆表示:“这次出台的6个文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专班的成果之一,学校也是我省第一个出台落实省扩大高校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相关文件的省属高校,在科研项目及其资金管理、科研经费报销等方面均有大胆突破,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制订出台改革文件,加强完善制度保障,这只是山东理工大学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学校加快改革创新,从科研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堵点、克难点、疏痛点、消盲点,真正解决科研人员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度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大力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项目成果经费评价全方位激发内生动力

学校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坚持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建立科研工作分类评价机制。制定科技人员兼职创业的相关条款,及时解决成果转移转化环节的“搭桥助力”问题,设置“成果转化型教授”;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建立人才直聘通道。

学校加强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股权激励机制,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和科研业绩考核办法,加大有效支撑学校发展的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由8%降低至3%,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由60%提高到80%;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努力建立学校、学院、课题组共同筹资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制度。近期,化学化工学院李家亮副教授又与阳泉煤业集团平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煤化工污水处理零排放关键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研发”合同,研发费用达2875万元,为学校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再添浓重一笔。

学校着力构建重大项目和标志成果培育机制,建立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凝练科研方向,每年遴选10个左右的项目实施重点培育。组建高层次科研群体和科研平台,建立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的跨学院项目管理模式和PI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校内科研资源的融合与提升。如农工学院引进的PI岗教授、精准农业航空领域顶级科学家、山东省“一事一议”领军人才兰玉彬,整合国内外优势研发资源,建立了国家创新平台分中心,并与临淄区共建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无氯氟聚氨酯发泡材料中心”成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牵头建立新能源汽车、旱作智能农机装备、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等多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联合成立的中英智能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已挂牌落户。

放权聚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学校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确保人才引进来、用得好。坚持“按岗引进、突出重点、德才兼备、一人一议”的原则,强化人才引进工作考核,制定人力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分年度、分学科引人计划,强化学院引进人才的主体责任,主动出击,多方延揽。

引是手段,用是目的,人才关键是“用得好”。学校为人才设梯搭台、放权聚力、松绑减负。2017年引进的两位特聘教授“千人计划”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起了重要作用。为推进依法治校和教授治学,学校赋予人才更多学术权力,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由引进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温广武教授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明确校级领导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支持其独立行使学术事务职权;以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出台《首席专家管理办法》等文件,赋予首席专家在引进配备人才、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充分自主权;以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为契机,成立先进制造研究院、工程陶瓷研究院等19个校级研究院,更加突出学术研究职能,赋予研究院及高层次人才在各方面自主权;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加强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让每位教师都成为“驱动单元”;完善科研奖励、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办法,使各类人才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

校企合作,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为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山东省“十强”产业,山东理工大学坚持问题导向,把着力解决企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突破口,着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全省培育壮大新动能贡献力量。

学校注重完善多元投入、合作办学机制,加强与行业标杆性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着力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学校注重从政策机制源头入手,抓住科研创新领域的“关键少数”,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投身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5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了10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为500余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600余项,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1500余项,合同总额达3亿元。学校毕玉遂教授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落户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除创造了全国高校专利转让交易纪录外,还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首批优选项目,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学校乐红志博士牵头负责的赤泥透水砖项目的研发成功,引起国内众多企业的关注,省发改委下属投资公司正在探讨在淄博成立山东省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学校和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项目“超大型水环真空泵及其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校企合作树立了典范。

改革都是进行时,奋斗永远在路上。“学校将以此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让国家科研政策红利全面落地,全力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做法,助力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学校党委书记吕传毅如是说。

山东理工大学:放权聚力,发出科研体制改革更强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