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透中國未來10年新機遇!不是股票房地產


講透中國未來10年新機遇!不是股票房地產


很多人說,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我們很難再依靠人口優勢發展經濟,那麼未來中國經濟將依靠什麼來發展?如今全球最大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給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讀完本文,或許可以對這些問題能有一個新的認識。


人口紅利消退

拿什麼刺激未來10年經濟發展?


過去二十年和未來十年新舊動能轉換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我只是站在我自己的視角講我的一些看法。


過去二十年的舊動能是什麼?人口紅利和金融週期。

未來十年新動能是什麼?數字經濟。


人口紅利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新增勞動人口數量持續擴張,勞動力供給增加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從而帶來的消費需求也是一個推動力。


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量在2007、2008 年達到頂峰,所以2008年到現在差不多十年間,一直在消退,那麼這十年是什麼驅動我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呢?


金融週期的扇形期、擴張期、順週期性,不像一般的經濟週期幾年就完成了,它擴張的時間特別長,可能十幾年、二十年……


順週期的時間為什麼這麼長?


和房地產有很大關係,因為房地產是現代的抵押品,房價上升抵押品價值也會上升,抵押品價值上升,銀行的信貸量就可以擴大,信貸量擴大,資金多了之後,地價又會進一步上升,抵押品也進一步上升等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帶來奮鬥激性,這是過去十年驅動經濟增長的需要。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加強金融監管,近幾年政策層面強調房住不炒,現在金融週期也進入下行調整,未來經濟增長的動能,不能再靠金融週期房地產信貸過度擴張了,那靠什麼?


新的動能是什麼?新的動能是數字經濟,說到底就是效應,實際上是技術進步,有利於抵消人口紅利消退的影響,以及抵消金融週期下增長調整的影響,但這種方式也有弊端。


這就是我的一個大的宏觀框架,

舊動能並不是消失了,不影響我們經濟,實際上它仍然是影響我們經濟的一個重要因量,只不過方向反了,過去是支撐的,以後是往下的。


人口不是解釋當前利率低的原因

更不是未來可能導致利率持續低的原因


現在,我想講一下宏觀舊格局、人口和金融。


前面所講的新舊動能轉換,其實不僅僅是人口紅利的消退,日本走在我們前面,歐洲和美國也比我們早幾年,金融週期美國、歐洲大概比我們早十年,所以我講的是一個適用於主要經濟體的分析框架,先從負利率來展開。


為什麼叫負利率?利率怎麼會是負的?負利率引起了很多爭議,為什麼央行、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的央行要把利率引導到現在0的水平,甚至負的?有兩派不同的觀點。


古典經濟學派認為這是一種經濟平衡,供求平衡所需要的利率是經濟內生的,中央銀行的政策要引導市場利率向均衡利率或自然利率方向發展。


這個觀點概括來講,就是貨幣中性、貨幣金融隻影響物價,不影響實體經濟。


另一派觀點認為如果降低利率會導致下一步還要降低利率,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兩派不同的觀點,其邏輯都在哪裡呢?


首先,從實體經濟貨幣中性的角度來講,經濟體系裡面有一些力量超越了短週期的波動,使得總需求疲弱,造成經濟供給過剩, 從而導致通脹率利率低。


那為什麼投資需求弱會導致過剩儲蓄、均衡利率下行呢?一個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


一方面,勞動力少了,資本的回報率就下降,資本回報率下降,投資需求就下降,就會產生過剩儲蓄,這時候就需要利率下行幫助消化過剩的儲蓄。


另一方面,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比例也有影響。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多,意味著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經濟過剩利率就下行,這也是過去30年過剩儲蓄一路上行利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所以從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來講,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勞動年齡人口仍然是利率下行的推動力量。但生產者、消費者從儲蓄的角度來講,以前可能是導致利率下行的因素,未來其他條件不變,利率應該是上升的。


這是兩個雙向相反的力量,哪個力量更重要,要讓時間來證明。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過去二十年、三十年降低投資需求和提升儲蓄在統一方向、發揮作用。我認為人口不是解釋當前利率特別低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展望未來可能導致利率持續低的原因。


那麼什麼情況下去槓桿比較有序?能夠對經濟的衝擊有所限制。


什麼情況下去扛杆是比較無序的?違約是無序的,對經濟的衝擊比較大,取決於債務人或債權人的基準度。如果債務人是千千萬萬家庭,一旦出現問題,想有序重組就沒那麼容易,金融資產大多集中在房地產,所以現在房地產的融資明顯加強了控制,就是從管理風險的角度出發的。


此外,基準度越高相對來說談判、妥協有序的重組就比較容易一點。


新舊動能矛盾根源在於貧富分化


過去與金融週期的擴張有關係,但是未來都面臨向下調整的壓力,這種情況下靠什麼來支撐經濟發展?就是新動能。


數字經濟是怎麼影響經濟的?


首先,數字經濟從宏觀角度總體來講就是增加有效供給,增加有效勞動力,這個勞動力不是說真正的勞動力供給,而是機器替代人工智能。


這兩年經常有文章說就業問題,說以後有不少行業要被機器替代,包括金融行業的分析師、交易員等,搞得大家心慌慌。其實我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不是說任何投資行業都不能被機器替代,能夠被替代的可能是那些比較簡單、重複性、標準性的技能,

比如說一些製造業、服務業、信息技術方面的。


數字經濟正好能降低對人口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有效供給,非常有針對性的緩解了舊動能消退出現的人口問題的。


第二,大數據信息的使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從業資本的產出、從業資本的效益。


舉個簡單例子,出租車的使用率大概80-90%,一輛私家車的使用率大概20%,以前是借用兩個極端,要麼20%要麼80%,現在中間出現了滴滴快車、58打車軟件,使用概率大概60%,叫車很方便,所以現在有些人就不是很迫切的買新車或換車了,這就是提高了從業資本的使用效率。


那麼這種現象有什麼影響?有助於降低抵消儲蓄率下降的影響。


前邊我們講了人口的變化,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儲蓄率下降,那麼資金就少了,怎麼辦?數字經濟恰恰是提高從業資本的使用效率,所以它降低了新增投資的需求。


但是,事有兩面,數字經濟也有很大的風險和挑戰,數字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可能非常大,簡單說就是贏者吃。一個平臺建起來之後,會有一個自然的壟斷地位,新增的很難打破這個,因為這和數字的資產或數字經濟活動的非競爭性有關係。


數字經濟的邊際成本可謂是零,比如在開發微信APP的時候,可能有一個固定成本,但一旦開發出來推廣之後,擴張的規模幾乎是無限的,所以會有一個先發優勢,誰先做起來,規模可能非常大,超越傳統行業所能想象的。


各個層面的影響和傳統經濟的影響可能不一樣,總體來講,一個基本判斷是加劇貧富分化。


美國最近有一個研究很有意思,分析美國現在的勞動者、從業人員的收入差別有哪些因素,數據顯示三分之二差距來自企業之間,而不是企業內部不同崗位。


微觀的數據有很多的整理可以支撐我們講的新型的贏者通吃、新型的貧富差別來源,所以現在講新舊動能問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貧富分化,人口金融地產問題。


新動能數字經濟總體來講,有利於提高有效供給、提高效率,但也進一步加大過去舊動能所遺留的問題。


結 語


最近討論比較多的還有數字貨幣,前段時間媒體報道說中國央行很快就要推出數字貨幣,後來有人闢謠說沒那麼快,大家現在都很關注怎麼理解數字貨幣的影響。


戰後70年中有兩種貨幣投放方式,前30年是財政投放貨幣,後40年是信貸投放貨幣,前30年的問題是通脹,後40年的問題是金融風險和貧富分化,兩個極端都不好,最終都不能要,所以關鍵在於怎麼平衡。


現在的問題是信貸投放貨幣太多,我們太多的依賴信貸投放,我認為在現階段,我們更需要的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財政擴張是我們值得關注的。


總的來說,全球最大的問題是貧富分化,但是政策層面有不同的體現,政治、經濟、社會其實我們都看到了,美國、歐洲、英國脫歐等等,宏觀經濟政策最應該關注的是寬財政。

《海外資產投資防坑指南》

由亞洲財經商學院聯合海外資產配置專家,精心打造。無論你是尋找優質投資項目的中產階級,還是尋求資產安全抵禦通貨膨脹,亦或是相關經驗欠缺,能力不足......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不要錯過財富增值新趨勢,難道你希望自己的資產貶值嗎?在新時代正式到來前,把握時代發展的新動向,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亞洲財經商學院,願做您財富之路上的第一步臺階。


關於亞洲財經商學院:

亞洲財經商學院,以【新經濟·新思維·新力量】為指導,與國內外一流大學合作辦學,集聚重磅師資,精益打磨課程體系,致力於打造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實踐教育和資格認證於一體的全金融教育體系,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融資、融智,持續輸送多元化、複合型的金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