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点滴善心能汇聚成滔滔江河。近年来,“指尖公益”“随手行善”借助众筹平台成为现实,网络众筹为不少无力就医的大病患者、为危厄困顿的家庭带来希望。“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等平台已成为让社会爱心对接个体困境的一个枢纽。

然而,近期网上爆出的一则视频却增加了人们对众筹平台的疑虑。据报道,“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派驻地推人员,这些所谓的“志愿者”进入医院进行地毯式“扫楼”,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隐瞒求助者财产、随意填写金额、模板化撰写求助故事,这等现象让人不齿;筹款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每月至少要有35单业绩否则末位淘汰,这样的管理方式更让人大跌眼镜。对此,水滴筹连发两条声明,承认存在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的现象,已全面暂停线下服务,并表示“线下服务何时重启还没有时间表”。然而,这样的现象还是让人打了个问号:到底是病房,还是市场?到底是做公益,还是做生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从罗一笑到小凤雅,从大学生为母亲众筹后炫富晒吃喝,到德云社演员有房有车众筹百万治病,相关平台已不止一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但相比求助者隐瞒财产信息、虚构证明用以筹款的行为,平台方主动降低援助门槛、制造悲情故事的行为更令人气愤。毕竟,信任是众筹治病的基本前提。如果说个别人“诈捐”不足以减弱人们扶危济困的热情,但平台的“失守”将让更多爱心人士寒心。社会信任一旦透支,平台公信力随之减弱,每一桩求助的真实性都会被打上问号。这样一来,网络众筹救治大病的渠道或将失效。

需要看到的是,“水滴筹”并不是纯粹的公益组织。作为平台运营方,日常维护需要开支;作为互联网企业,存在盈利的目标。很多专业人士曾就“水滴筹”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但无论是依靠保险、电商业务营收,还是依靠筹款利息获得收入,只要是合法所得就无可指摘。我们并不否认所谓“公益+保险+社交商业”的运营模式,但公益与经营的界限必须划清。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地推人员“扫楼”很像在搞推销。众筹治病本应以“哪里有难哪里帮”为导向,如今却成为“创造困难引流量”的手段;本来是为了关怀患者、核实信息的线

下团队,却成了业务刷单的主体一旦善意掺杂了利欲,公益事业套用了商业模式,这种爱心势必会变味。没有了爱心的支撑,众筹平台将难以为继。

水滴筹团队在解释组建线下服务团队的初衷时说,一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在陷入没钱治病的困境时,不知道可以通过水滴筹自救。的确,众筹治病依赖于网络上的有效发声,而不少深陷“数字鸿沟”的患者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得到社会的救助。但地推人员用“套路”帮人撰写求助文案、主观降低求助门槛,表面上惠及了更多病患,客观上却放大了这种“数字鸿沟”,甚至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讲故事的能拿钱”等现象的产生。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加强对平台本身的监管力度,我们也呼吁出现更多运营科学、管理有序的众筹平台,为更多人一解燃眉之急。但也应注意:网络众筹不应成为大病救助的唯一手段。“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制度兜底才是减少因病致贫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从提高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到大病保险城乡全覆盖,相关政策的推出有效减少了“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政府力量与社会各方一道,进一步健全大病救助机制,织密医疗保障的大网,方能为更多大病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

这正是:“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文 | 石羚)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荐书

《与时代谈谈心——睡前聊一会》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简介

两年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年轻人,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开了个小栏目——“睡前聊一会儿”。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这个栏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了近

300万人的睡前必看的读物。

化身“党报评论君”观世相,这一栏目提供了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成为主流媒体评论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尝试。以坦诚与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并不容易,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则更难,但是这本书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