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區域診療卡:就診"一卡通",補卡卻不通

在市精神衛生中心就醫,補辦青島市區域診療卡需要去初次開卡的醫院辦理——

就診“一卡通”,補卡卻不通

隨著“互聯網+健康”工程的實施,2015年以來,我市逐步推進就診“一卡通”工程。截至今年年初,包括市婦兒醫院、市立醫院、海慈醫院、中心醫院等在內的18家青島醫院連接青島市區域診療卡,實現了就診“一卡通”。

然而,前一段時間,市民李女士攜帶“一卡通”就診卻遇到了麻煩。

事情是這樣的,李女士攜帶本人身份證前往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就醫,辦理青島市區域診療卡(簡稱“區域診療卡”)時卻被人工窗口的工作人員告知,由於李女士在青島其他醫院辦理過區域診療卡,因此無法補辦;如果李女士想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使用區域診療卡,需要先去初次開卡的醫院補卡。

由於社保卡丟失尚未補辦,李女士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就診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區域診療卡;而區域診療卡無法補辦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李女士無法掛號,除非臨時有人取消就診,她才有機會通過人工補號進行就診。李女士連續兩次經歷了這樣的尷尬,直到補辦了社保卡,才終於得到了掛號就診的機會。

“我根本不記得在哪家醫院辦理過區域診療卡,補辦無從下手。而且,既然是青島多家醫院通用的‘一卡通’,為什麼補辦起來還要分醫院?沒有本地社保卡的外地居民如果需要補卡看病,難道也要在青島多家醫院之間奔波?”李女士哭笑不得。

對此,市精神衛生中心負責補卡的工作人員表示,這種情況“以往也發生過”,但並不清楚其中緣由。

事實上,青島就診“一卡通”推出時,市衛健委就有明確解釋:居民持社會保障卡或區域診療卡可在全市範圍內各醫療機構預約掛號、就診繳費,併為青島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身份識別,建立健康檔案賬號,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以及在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對於沒有本地社保卡的外地居民,各醫療機構可以免費辦理區域診療卡。

也就是說,按照常規的操作,只用一卡就可以在連接“一卡通”的醫院暢通無阻,在不同醫院就診無需重複建卡,而且“一卡通”形成的就診數據還可以長久保存。在青島市區域診療卡背面也明顯標有“本卡在青島市區域內就診,一卡通行,額度共用,信息共享”以及“本卡為實名制診療卡,可掛失,可循環使用”的提示。

而現在,暫且不論就診數據是否實現了互聯互通,連簡單的補卡都成了患者就診的絆腳石。就診“一卡通”不僅沒有帶來“通”的便捷,反而因為“不通”阻礙了就診的便捷。

為此,記者與李女士一同特意前往青島市市立醫院進行了補卡,在市立醫院,李女士提交身份證後馬上得到了補辦的診療卡,並不受開卡醫院的限制。李女士更糊塗了,那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不能補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區域診療卡補卡體系本身存在短板還是在具體落地醫院的時候出了問題?

從就診“一卡通”到電子健康卡,全國不斷加強對智慧醫療的探索。去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文,提出加快推進電子健康卡普及和應用,破解“多卡互不通用”堵點問題,推動實名制就醫。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要求,今年7月底前,首先在三級醫院實現電子健康卡的使用;今年年底前,在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全面推行電子健康卡,明年將會把這項工作延伸到基層。今年2月,青島推出了電子健康卡,提出市民不用攜帶區域診療卡,只需手機出示電子健康卡,掃碼就能完成看病就醫。

實施醫療領域新舊動能轉換工程,開展智慧醫療提升行動,推進“互聯網+醫療”,這是青島醫療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青島啟動“一卡通”工程已經四年,從就診“一卡通”到電子健康卡,在智慧醫療不斷髮展的過程中,補卡似乎只是一個小環節。“如果這個小環節都能給患者就診帶來不便,那規劃宏大的‘互聯網+醫療’又該如何有序推進?”李女士說。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邱正)

記者點評

別讓細節堵住便民之路

無論是在全市的統一部署、整體設計上,還是在各個大型醫院的自主摸索、創新上,青島的智慧醫療正在快速成長。

如果一切按照設想順利開展,對於患者來說,就診智能化無疑是便民的重大突破。然而,具體實施中涉及的方面眾多、落地環節繁複,如果某個細節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就診的不便。小小的補卡環節在頂層設計上或許有所考慮,但具體落地的環節出了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

從技術上解決這樣一個補卡問題並不難,難的是怎麼避免更多這樣“補卡難”的細節在患者就醫的過程中出現。智慧醫療的推進過程需要迅速、到位,也要細緻、周到,別讓細節堵住了便民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