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墟溝,墟在古漢語中為集市的意思。遠在南北朝時期,因地理位置的因素,墟溝早已經成為南來北往貨物的集散地,遠比現在的上海興旺,因為墟溝在整個中原地區來看位於海岸南北的中心,交通便利,從墟溝當地的具體地勢來看東面是鷹遊山、孫家山,北面乃北固山,南面系雲臺山脈,當然那時這些山峰都在海中,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避風港,這裡風平浪靜,因南面的山勢較高,形成一個天然的緩坡弧形大山坳,在此山坳中有著數條山澗溝,很多船隻都會順著潮汐集於此進行交易,待下次滿潮後順潮汐離去,久而久之在山溝中形成了集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山溝中的集市便稱之為“墟溝”。

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鷲峰寺,因取“佛法起源”之意而命名。寺院始建於漢代,如從“楚王崇佛”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宿城法起寺還是“佛從海上來”的有力佐證,可以說它和海州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共同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另一條傳入路徑。

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五羊路” 古稱五羊湖。

連雲港人對五羊湖的記憶越來越淡,活躍在百姓印象中的大多是五羊路,這個看似直白簡單的地名,實質來源於五羊湖。 而五羊湖則濃縮了雲臺山滄海桑田的變遷史,中雲台山屏障般斜立於南北雲臺山之間,從外形上看中雲台山如游龍,西北端龍尾緊依南雲臺,東南昂首入海。而中雲臺與北雲臺山之間,卻明顯有三公里寬的一馬平川,這道平川就是昨日滄海今日桑田的五羊湖了。
清末詩人魏鷺西《過五羊湖》詩日:“山勢忽中斷,言過五羊湖。當年浪掀天,今日芽生蘆。河流貫東西,約略通舟車。鹽井分棋佈,上下轉轆轤。小劫幻滄桑,遐想百年初。削瓜北山色,迎頭欲問渠。”
五羊湖百年以前還是南北通海的一道天然海峽,南端經大、小板跳入海,北端經墟溝平山、西小山入海州灣,兩山夾水,狀若門扉,是連雲港著名的三道“鷹遊門”之一。
遠望湖南岸羊祥村方向,山坡上似有五隻羊在低頭吃草,那五塊立石自成羊態惟妙惟肖, 故此湖被稱作五羊湖。

據1836年成書的《雲臺新志》介紹,到1836年時,五羊湖已為平地。

歷史上湖內有兩條捍堰基礎,一條是西捍海堰基,另一條是從雲山鄉白果樹村至中雲江莊村的,稱為石堰,(上世紀70年代白果樹村修水利,從地下挖出許多自然山石,石上還結集許多貝殼。)1836年五羊湖雖然成為陸地,這兩條堰基礎存在使湖水滯留在湖心排不盡,在今雲山江二跳和中雲江莊村西部湖底(即石堰西部)畄下大水面,江莊人稱這水面呌“西湖”。1850年前,小板橋東部產出大量海鹽,《雲臺導遊詩鈔》作者張百川在該書“五羊湖歸帆” -文中這樣寫到:“自清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 商人挑半邊河運鹽,湖水出東入海,湖遂涸“,湖中心水乾涸時間是1851年,距今不過100多年。

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如今五羊湖已不在,高樓大廈林立

“平山“” 在李莊西北約兩公里處,傳說唐朝初年名將薛仁貴在此處平定了高句麗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蓋蘇文,故周邊被稱之為“平山”。

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西墅” 據此地百姓口口相傳當年宋子安曾經在此建有一座別墅,因在墟溝西面,故被稱之為“西墅”。

宋子安(1906-1969),海南省文昌市人,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樹,母親倪桂珍。他是宋氏家族六兄弟姊妹中的幼弟,兄宋子文、宋子良,姊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宋子安早年曾任松江鹽務稽核所經理、松江運副(輔助鹽運使掌管鹽務行政事宜),因連雲港盛產海鹽,故經常到連雲港。

宋子安曾先後就任中國國貨公司董事、廣州銀行董事會主席、西南運輸公司總經理等職,與兄姊不同,較少涉足政治。

連雲港墟溝周邊幾處地名歷史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