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关于紫坪铺大坝建成畜水后,沙石等推移物去向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篇文章是笔者退休前,在中共都江堰市党校上班时,执笔写成的,现在看还有些现实意义。因为人们在阅读前人、古代趣闻故事的时候,更应该关心当代人、今天自己的生活。)

紫坪铺水利枢纽,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麻溪乡,岷江上游干流处。距离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约3公里。紫坪铺水利枢纽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环保用水、旅游等综合效益。同时也为保护川西平原,保护成都市,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紫坪铺水利枢纽图片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紫坪铺水利枢纽为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被列入四川省一号工程。工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筹建,因其坝基在紫坪铺镇(前称白沙)紫坪村而得名。于2001年3月29日动工,2002年11月截流。2004年12月1日蓄水,2005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竣工。由四川省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 水库容量约12亿立方米,发电装机76万千瓦,总投资人民币100亿元以上。

现在紫坪铺大坝已建成并开始畜水发电,人们普遍关心岷江河道中的推移物(即沙石,下同)的去向问题。以即随之而来的紫坪铺水库,会不会被填满的问题。针对大家的这个顾虑,我们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课题组。依据现有的材料作一些探讨,认为用现代化工程,把推移物控制在都江堰以上的岷江河床中。是保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长治久安。保证岷江内外江河床稳定,唯一可行办法的其理由如下。

一、川西平原是岷江(包括沱江下同)远古时候冲积而成的,但现在不能允许继续冲积了。

首先,江水中浑浊溶于水的泥沙部份叫悬浮物。而附在水的底部随河流推动的,叫推移物或推移质,淤积岷江河道的主要是推移物。据科学家推测,四川盆地的成因是,许多亿年以前一颗小型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川西坝子(即川西平原)过去和川中丘陵地带一样,也是凹凸不平的。由于岷江的冲积和龙泉山脉的阻挡,推移物堆积储存到一定时候,形成现在的川西平原。

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图片

又由于远古时候植物茂盛,相关的腐植质沉积,沙石地面之上形成现在黑土层。所以现在都江堰市城乡区的,任何一点探测。一般都是生活层(有建筑垃圾的地层)、黑土层、沙石层等三种地层构成现在的地面。在农村农田地带则由黑土层,和沙石层两种层次构成农田地层。川西平原其它地方,也由上述两种情况构成。现在整个川西平原,城镇星罗棋布人口众多。以成都为核心一千多万人,生活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客观上不允许岷江水挟带着的推移质,在河道以外的任何地方堆积泛滥填充,虽然龙泉山的阻挡仍然存在。

二、岷江外江河床现在空前稳定,推移质已到极限。必须用现代化工程,把沙石控制在都江堰以上的河床中。

远的不说即只是先秦时候,李冰治水后的二千多年来。由于宝瓶口的作用,内江河道稳,而外江河道则摇摆不定。原因是推移质并没有排出龙泉山、排出川西坝子。现在看青城桥,一共有五道桥梁!其中4、5号桥架在黑石河和沙沟河上,1、2、3号桥都架在外江的主河道上。但现在只有2号桥下的河道有水,而1、3号桥的河床河道,已经变成用于建设、生活和农业的用地了。由河道变成用地也就是30年的事情!这之前特别是1964年,和1977年两场大水的时候,1、3号桥的下面曾经是滔滔大江。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一直沿用“分濠走水,退守老岸“的外江治水方针。1、3号桥下面的地面,本来就是预备排洪走水的河道。再从现在的四川地图上看,岷江的外江也叫金马河。她的旁边还有一条同样大小,标明为羊马河的古河道。而羊马河道大部份变成现代用地,也只有30年左右。这一切证明李冰治水之后,内江河道的稳定,是以外江河床的摇摆为代价的。正是这种摇摆把岷江的推移质,仍然留在川西平原上。都江堰市一位长期负责防洪岁修的领导,曾用龙摆尾形容外江河床。民间也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说法。

为什么都江堰市把青城桥的,1、3号桥下面的外江河道变成用地?而下游的崇州、双流一带,也把羊马河的大部份河床变成用地呢?这里面直接的原因来源于人口众多。四川在诸葛亮时候才90多万人,在宋代达到900万人;随之而来的元代只有40或60多万人,明代又到300万人。清代四川人口即几千万,现在连同重庆早已超过1亿人口。

可以说清代以前川西平原人口少,岷江外江河道摇摆。是通过洪水泛滥的形式,把上游带来的沙石,留存在沿河两岸及附近地方。那时候不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构成好大的压力,即使有影响也是局部的和有限的。现在则不同一有摇摆,就会造成沉重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人口太多,城镇居民点密集程度太大,信息传播速度又快。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四川现在是八千多万人,川西坝子也有一千多万人。决不能再有岷江沙石留存的地方了,决不允许再有洪水泛滥。

1977年都江堰发洪水,实际上江水只不过回到,原本就是河道的青城桥1、3号桥的地面上,回到羊马河旧河道上。当时就搞得上下一片惊慌,省委书记亲自上阵到抗洪第一线!外江洪水在河东还只差一点,就窜到内江的江安河,直接威胁成都市区的安全。在河西则扫荡农田、旱地数万亩,石羊镇徐渡场口至今犹在的那片水洼,就是当年那场洪水的痕迹。

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之前,那些年更是一有洪水险情,省市政府就必须号令十几万民工登堤防守。笔者自1964年少年时期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30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次或两次,防洪拣石头、背石头的活动。主要都是义务劳动,1964年那次连续干一个星期6天,每天有0.30元的生活补助。每次防洪抗洪,岷江两岸人们成群集队、红旗招展、汽车来往热闹一遍。甚至经常都有高音喇叭助阵!播放新闻、音乐或领导讲话。晚上还有柴油发电机轰鸣、探照灯,电灯照明等等。

时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拨付巨资3亿多元。将都江堰市白沙小河口(现紫坪铺水利枢纽下游约1公里处)到新津县的百多公里岷江河道堤岸,全部加固成钢筋混凝土、水泥毛石浆砌工程。将岷江堤岸的防洪抗洪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都江堰灌区人,这才没有每年都必须抗洪防洪。而紫坪铺水利枢纽,将岷江堤岸防洪抗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据最近《成都日报》的文章,岷江外江河道河床,已经平均高于河堤外的地面。我们用钢筋水泥工程,把岷江河床牢固地约束在,青城2号桥以下的主河道上。还要用紫坪铺大坝这样的现代化工程,把推移质拦截在都江堰以上的河道中,才能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2006年紫坪铺修建成后,据近些年观察都江堰以下。岷江外江河床已经出现,江心抽沙下移的现象。)

此外历史上岷江江心分水堤,即都江堰本身也是屡毁屡建。最近的一次是1933年叠溪水暴曾被荡平,残存的一块几十平米沙石包,被人们称之为神仙墩。意思是如有神助,才没有被洪水冲掉。国民政府的水利官员——官兴文,主持重建都江堰。目前的都江堰鱼嘴工程,则是1973年修外江闸时新建的。

三、过去苏联专家的电站方案,也有用现代化工程拦截推移质的设想。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查阅到苏联专家,1958年设计修建鱼嘴电站,和紫坪铺电站的文字资料了。这两座电站是苏联当年的援助项目,花费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但是没有建设成功。从目前尚存在的,鱼嘴电站水闸、大坝,和发电机厂房。以及还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原紫坪铺电站旧址残破低矮的平水槽。还有现时仍然健在的,当年曾参与设计和建设人员的口碑中。我们知道鱼嘴电站,是设计装机20多万千瓦的中型发电站,紫坪铺电站设计发电量也是20多万千瓦。

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现在的成都市区图片

前苏联专家的附带设想,是在岷江上游梯次开发。一方面再建发电站,另一方面也是用现代化的;水坝工程拦截推移物,把沙石控制在上游河床之中。现有文字记载的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都江堰时,和都管局负责人的对话中。双方都有用现代化工程控制沙石的意思,说是不然的话,一百万年后四川盆地要被填满。(详见都江堰文史资料合订本)

四、结束语:

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川西人民,也曾经不断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如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汉高祖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的战争;唐王朝的皇帝,两次逃避四川;还有抗日战争,以四川为大后方等等。

60万秦军南征伐楚,靠的就是蜀地供应军粮,史载万船蜀米浮江而下。西汉初年刘邦30多万大军,三员猛将韩信、英布、彭越会师亥下,一举打败楚霸王。靠的是萧何在后方调度,及时将千船蜀米运达前方。唐代皇帝两次避难成都,改成都为南京,靠的是川西粮仓。抗日战争初起,四川省主席刘湘向南京中央政府保证。川人出500万壮丁,交7000万担军粮支持抗战,仰仗的也是都江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之前,四川也是重要的粮食调出省份。二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紫坪铺水利枢纽,为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川西平原开启新端

都江堰渠首工程,岷江江心分水堤,形象化如同鱼的嘴巴,固名鱼嘴图片

古人早就说过“百代不同法”!现在都江堰一千多万亩的灌区面积,和一千多万人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我们上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一系列的岷江上游拦河发电项目。提供能源之外,还要把岷江推移物——沙石,控制在川西平原以上的山区河道之中。其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和效益,正在日益显现出来。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人类总要不断创造发明不断前进。古老的都江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变得比过去更美好,今后也只会越来越美好。(文庙山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