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脫殼是甲殼內動物生長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生理現象,對螃蟹養殖而言,決定全年高產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第一殼決定存活率;最後一殼決定規格。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螃蟹脫殼
截至目前,部分塘口已經開始脫殼,通過一線服務總結普遍主要反應以下問題:
1、脫殼前吃食量少;
2、脫殼不遂;
3、脫完殼上邊或上草;
4、脫完殼死亡;
根據上訴問題分析原因如下:
問題解讀
脫殼前吃食量少
很多池塘反應吃食不理想,首先我們來看看螃蟹生理度溫度的要求:螃蟹開口攝食的水體溫度在7℃以上,正常攝食的水體溫度為10℃以上,到達15℃能正常脫殼,持續上升到20—28℃是螃蟹快速生長的最適宜溫度;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苗種培育階段,池塘水位較高,水溫相對穩定,冬季的溫度只要達到水體底層溫度在5℃時就應該少量投餵(即連續三天晴天就能達到此溫度),保證體內的營養索取,保障機體抵禦對溫度的大幅變化而消耗的體能;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由於去年年底溫度較高,適應於深水位的苗種捕撈到現在成蟹養殖池塘,水位淺,水質清瘦,加上晝夜溫差太大(平均晝夜溫差相差溫度2到3倍,於3月20日左右水體溫度才上升到10度),所以導致了長期的不適應體現為吃食量差。建議做好肥水工作,保證池塘的水體穩定和溶氧的充足。
脫殼不遂
螃蟹每脫一次殼必備的條件是自身營養積累和水體溫度達到15攝氏度以上,目前水體溫度範圍在15—18℃;但是在營養積累這塊兒由於持續受到晝夜溫差較大的影響,吃食情況較差,河蟹易產生應激,營養積累不夠,導致脫殼不遂是必然的;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建議彌補方案是使其被動攝食,向水體投放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產品;因為飼料在體內的轉化過程是通過酶類物質將蛋白質分解為多肽轉化為小肽最後分解成氨基酸被機體吸收利用,所以我們直接向水體潑灑氨基酸有助於幫助螃蟹脫殼;
脫殼後上邊或上草
換位思考,一隻螃蟹應該選擇理想的生存環境是不是水質穩定、藻類豐富、溶氧豐富、餌料充足的地方棲息?


螃蟹畏強光白天本不應該上邊,晚上氣溫下降,水體表層溫度也隨之下降,為什麼螃蟹還在邊上或者草頭上呢?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筆者認為,螃蟹脫完殼上邊上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分別為水體毒素、溶氧缺乏;


在江蘇地區很多養殖戶有一個清塘習慣,用農藥清塘除野,如果毒素未徹底解除可能會導致才脫完殼體質較弱的螃蟹上邊;


溶氧不足也會導致新脫完殼的螃蟹上邊,雖然我們平時在池塘測水都體現為溶氧充足,體弱對溶氧的要求會更高。
脫完殼死亡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脫殼後死亡的原因主要分為三種:水體中各種殘留毒素、脫殼過程中體力透支、環境突變或晝夜溫差引起的過度應激;
毒素方面:估計好多養殖戶都抱怨了吧!每天喊毒素毒素,塘裡哪來那麼多?如果你要忽略灘面的泡塘殘留肯定會認為塘裡沒毒素了咯;
體力透支:跟前面講解到的本身體質有關係,即使部分螃蟹相對體質好一點,但是在不理想的氣候或水溫條件下脫殼,拼盡全力脫出來最後還是死亡也是很正常的啦!建議在脫殼的過程中除了補充鈣磷以外還可以補充能量物質,比如低聚糖等;


螃蟹第一殼關鍵要點


蛻殼殼子
文章來源:華馳特種水產事業部 馬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