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阿拉伯帝國是與我國唐宋元同時期的由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帝國。

被唐朝稱為大食。

它的疆域圍繞地中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經濟繁榮,政治強盛,文化發達。但在九世紀中葉之後,他卻急劇的走向衰弱。最終為外族所滅。本文將由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的角度來看它衰亡的原因。

阿拉伯帝國的存亡歷程

帝國創建與征伐

自六世紀中葉以後,紅海與波斯灣周邊地區陷入了戰爭與混亂。穆罕默德在此時奉真主之命創建了伊斯蘭教,並逐步地擴大了其影響力,引起了當時的統治集團倭馬亞家族的警惕和迫害。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麥地那,在該地他調節了原有部落的矛盾,建立了很大的威望,並進行了多次的自衛戰爭。周邊的部族紛紛歸順於他建立的這個伊斯蘭帝國。

阿拉伯帝國曆經626年。在先開始的四大哈里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帝國掀起了長達百年的征伐與擴張戰爭。

沙漠中的阿拉伯遊牧民族,穿過荒無人煙的敘利亞沙漠,越過路途險阻的伊朗高原,先後征服了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控制了地中海,佔領了阿富汗,鷹旗飄揚於各地領土。

後奪命的步伐東方的唐朝邊境和北方的法蘭克帝國被迫停下,這場大規模的征服運動才落下帷幕。這也是帝國發展旺盛的時期,在接下來的阿拔斯王朝,它走向了衰亡。

帝國衰亡

這個由武力征服擴建的,

龐大的阿拉伯帝國,多民族,多宗教。不同民族之間的信仰差異,貧富階級之間的矛盾深淵,無數種因素的推動讓在公元九世紀中葉以後,於內部的民族起義早已下分崩離析的阿拉伯帝國,在外族的侵略下滅亡。

基層社會控制弱導致的分崩離析

軍事封土製

前文也說了自阿拉伯帝國建立以來的四處征伐,版圖擴張。東起中亞和印度,西到馬格里布和西班牙,可謂幅員遼闊。可是這些新增的領土由誰來管理呢?這就不得不提到阿拉伯帝國所實行的軍事封土製。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該制度指皇帝任命其同族擔當大將軍征戰四方,確立新的帝國行省後,再將這些土地分封給有功將軍,讓領地內的奴隸或農民耕種以獲得財富。

在帝國初期,它有效得刺激了帝國版圖的迅擴大。但在後期,各地總督也因此獲得了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野心爆棚,力圖染指操縱中央政權“逐鹿中原”。就像東漢末年一般,這裡形成了多股割據勢力,他們擁兵自立,相互攻伐,威脅阿拔斯王朝統治。

公元800年大將伊本在突尼斯封土上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69年埃及和敘利亞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王朝——突倫朝。東方各省相繼出現了薩法爾王朝、塔希爾朝等。他們互相征伐吞併。10世紀後,帝國的名號只停留在表面,內裡四分五裂。

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稅收大權與重兵,

擁有大片地產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了零零散散的10餘個小邦國。這一切都是軍事封土製惹的禍。

不同的民族、經濟、語言、信仰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發生革命震動,總是有一種社會要求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

要知道,一個統一的國家就要有統一的疆域,共同的經濟、語言、以及民族心態。但阿拉伯帝國這幾個要素都沒有得到落實。

疆域遼闊的阿拉伯帝國,民族成分空前複雜,境內階級構成所產生的矛盾重重。帝國各部分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水平,文化生活,風俗習慣千差萬別。但帝國的領導者就沒有很好地化解因此產生的矛盾。

就比如說信仰。擴張的阿拉伯帝國,大多是疆域的武力佔領而不是伊斯蘭教的信仰蔓延。在那些被征服地區,其他宗教的信徒並沒有被強迫改信伊斯蘭教。

事實上,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甚至並不鼓勵他們改變信仰,因為非伊斯蘭教信徒所被徵收的賦稅要比穆斯林高一些,如果人們紛紛改變信仰,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可憐巴巴的財政收入又要減少了。就這樣,不同的地區信仰不同的宗教,由此引發的矛盾不可勝數。

再比如說地區間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例如東部波斯的伊朗民族,他們農耕文化繁榮,商業作為輔助,文化水平較高。而西部北非的貝貝爾人,以遊牧生活為主,文化層次低。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極不統一的經濟基礎和極不平衡的社會狀況,想不造成分裂割據都難!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殘暴的統治造成民族積怨

為了滿足統治階級貴族奢靡無度的生活需求,維持龐大的封建帝國官僚機器的運轉,阿拉伯帝國一直不斷得進行並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壓迫與剝削,致使廣大人民民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的矛盾不斷惡化且無法調和,各地起義四起,如野火般連綿不絕,水澆不滅。

其中有一場黑奴起義給阿拉伯帝國造成了重大的打擊。阿拔斯王朝自建朝以來,就不斷從東非購買黑奴,押至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從事農業生產,境遇悽慘,毫無人權。

於是忍無可忍的他們揭竿而起。871年,聚有20萬眾的起義軍攻陷兩河流域的重鎮巴士拉,一度逼近帝國首都,王朝淪陷危在旦夕。後來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帝國的損失慘重。

除了這場起義外,776年到783年,河中地區爆發了由伊本·哈金領導的慄特農民大起義,

起義者身穿白衣,與穿黑衣的阿巴斯王朝勢不兩立。816到837年,在阿塞拜疆山區又爆發了威脅更大的巴貝克大起義,起義者多達30萬人攻,佔了帝國的大片區域。後在援軍的協助下才被鎮壓下來。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這些下層人民甚至包括阿拉伯本國人的反抗起義,在帝國貴族階級殘酷的壓迫剝削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民,他們發出的怒吼,血與淚的反擊無疑強有力地撼動了帝國統治的基石。

政治專制所引起的禍患

阿拉伯帝國就是一個以伊斯蘭神權統治為主,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體政體,其經濟形態是壓迫剝削的農奴制。這種專制制度導致了剝削階級的獨斷蠻橫。

統治階級的奢靡浪費

阿拉伯帝國後期,它的財政收入因各種因素江河日下。這與統治者的揮霍無度不無相關。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當時中世紀的史學家記載的,一位統治者哈里發麥蒙與宰相之女布蘭的婚禮。

這場耗資巨大的盛宴,以土地金幣為贈與賓客的禮品,新郎新娘於被數根300公斤的琥珀大蜡燭照得光亮的殿堂內,站在鑲滿珍珠與寶石的金絲地毯上結婚。宮外的夜晚被由百頭馬匹在一年內每天三次運來的柴薪照的有如白晝。這種靡費無度的場景在史書上屢見不鮮。

統治階級的以權謀私,橫徵暴斂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據史料記載,阿拔斯王朝時哈里發官員們常常千方百計地超過法律標準徵收各種名目的財稅。比如有一塊地區,有不同級別的官員在一年內對該地區居民重複徵收三次稅租。使當地居民不堪重負,只得賣掉土地遠走他鄉。

除此之外,稅吏還常用低於度量標準的量器去丈量居民的土地。以大於土地面積的數額來徵收該塊土地的賦稅,這甚至可以將稅額增加一半,其無恥程度令人髮指。除正稅以外。水利官員還常常徵收駱駝租金、手續費、小麥運輸費、穀物計量費等各種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稅。對此也只能說:既然封建地主你逮著羊毛捋到禿,也怨不得人民起義鬧革命了。

妄圖專制而創立的軍隊反為拖累

正如恩格斯所說:“軍隊仍然是實現對內專制制度的目的,對外實行寡頭統治集團所需要的戰爭馴服工具。”阿拉伯帝國既要鎮壓國內的反叛,又要抵禦西邊的拜占庭以及東北的遊牧民族外敵的侵入。就必須要有一隻強大的軍隊,挑起帝國安危的大梁。

阿拔斯朝的建立,主要藉助於波斯特別是呼羅珊地區的武裝。因此早期阿拔斯朝的統治者哈里發的軍隊也大多是由呼羅珊人組成的

。這支對哈里發有二心的軍隊必定不能長久的留存下去。

另外,此時一些中亞的王侯帶領著他們的部族加入了王朝的地方軍,這些與地方有利益關係的軍隊對哈里發並不能完的臣服,常常對中央政府造成騷亂。

另一種角度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政治專制與基層社會控制

因此哈里發急欲建立一支單獨忠心於自己,

與地方無利益關係,不能割據稱雄的軍隊。9世紀後,哈里發決定購買突厥人為主的奴隸組成中央禁衛軍——馬木路克。這支軍隊雖然在短期內維護了哈里發的權威,維持了危機四伏的帝國表面的平靜。

但在之後,它卻對哈里發提出了過分的薪酬要求。在要求不得滿足時,就會在城內大肆掠奪,引發騷亂。最後甚至發動兵變,暗殺了他們的主子哈里發。曾經哈里發妄圖掌握的對外的利刃,最後反而刺向了自己。這既出人意料,但也有跡可循。

一隻對於這個國家和人民沒有歸屬感、羈絆與信仰的軍隊,只會如野獸一般四處攀咬,守衛不了任何人與事。至此,帝國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哈里發的任命混亂

對於繼承製度,穆罕默德生前並未對伊斯蘭政權首腦的產生方式做出決策。但在帝國的最初,繼承者默認是由各大統治集團選舉出來的。

但在此之後,穆阿維葉利用其權勢,立他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並開始世襲制,建立倭馬亞王朝。然而這種世襲制沒有規定與哈里發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可以繼承,所以他們對於王位的明爭暗鬥從來沒有停止過,堪稱阿拉伯版的“九子奪嫡”。對於繼任者的爭鬥導致的政權混亂也是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

總結

各地方發展不平衡,基層社會控制不足與政治專制產生的禍患是阿拉伯帝國急劇衰落的一些原因。在十世紀中葉以後,已成空殼的它被來自東方的蒙古遊牧民族入侵,一代帝國就此湮滅。

參考文獻

許曉光《試論阿拉伯帝國衰亡的原因》

希提《阿拉伯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