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國保”探祕》: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邢曉蕊/文 彭程/圖)在汝州市東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都會舉辦盛大的侯灣泰山廟廟會,來自汝州、魯山、寶豐等周邊縣市的群眾,乃至浙江、江西等地的商賈潮湧而至,熱鬧非凡。各種小吃、農副產品等應有盡有,戲曲、扭秧歌、腰鼓表演精彩紛呈。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廟會源遠流長,而泰山廟的歷史更久遠。據傳現存泰山廟始建於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是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秘書省校書郎孔旻所撰的《泰山行宮記》,文中詳細講述了泰山廟的歷史及當時村民許允恭與鄉鄰對其重修的情況。

光陰荏苒,世事變遷。泰山廟經後人數次修建,規模日益擴大。如今,泰山廟與小安橋建築群整體格局完好,廟內雕樑畫棟、飛簷翹角、斗拱交錯,散發著明代建築獨特的神韻和光彩。2019年10月,侯灣泰山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昔日的泰山廟有著怎樣的輝煌?今日的泰山廟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11月22日,記者與汝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一行前往泰山廟一探究竟。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泰山廟拜殿的明代石柱上雕著飛龍,威武矯健。

緣於泰山信仰 古時曾作行宮

從汝州市驅車向東15公里,便來到泰山廟的所在地——焦村鎮邢村侯灣自然村。泰山廟隱匿於民居當中,若不經人指點,外人很難找到。好在道路暢通,汽車一直駛至廟門前。

眼前的泰山廟坐北朝南,居於高阜之地。廟門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樓。在樓下門洞邊坐著曬太陽的幾位老者說,這座樓叫五鳳樓,又叫戲樓,自古就有。

“五鳳樓坍塌了,這座樓是現代仿古建築。”汝州市文物局資源科副科長戴光武說,現存的泰山廟建築群共有三進院落,8座建築。中軸線上一進院落現存拜殿、正殿,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太尉殿、西太尉殿,正殿西側為閻君殿;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寢殿及三官殿;三進院落僅存東側的老母殿。

汝州在中嶽嵩山南麓,距嵩山不足百里,為何不建“中嶽廟”,卻修建了泰山廟呢?汝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長閆紅亮說,泰山信仰和嵩山信仰都屬五嶽信仰,均來自山川崇拜和信仰。自古以來,五嶽中以東嶽泰山為尊,從秦始皇起,就有封禪泰山之說。但是,古人前往泰山祭拜路途遙遠,實屬不易。“修建泰山廟,很可能是古人為了滿足一下到泰山祭拜的心願吧。”

“泰山廟在古時候可是帝王的行宮,老百姓不是想來就能來的。”侯灣村75歲的侯俊峰是當地村民,得知泰山廟成為“國保”,老人非常高興,熱情地當起了解說員。

老人的話並非空穴來風。據宋代大儒孔子46代孫孔旻《泰山行宮記》的碑文記載,焦村鎮一帶,周時為周鄭交界之地,有古泰山行宮廟。泰山廟的前身是隻有王侯級別出行時才能下榻的行宮廟,後來隨著朝代更迭,普通百姓也可前往祭拜。

“宋國初以來,迨茲百年之間,風俗相承,未始乏祀”,泰山廟“棟樑之興,歷五代衰季之俗。規制隘陋,寢就焚燬,眾力不支,廟將遂廢”。據孔旻所記,在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許允恭帶鄉鄰重修了泰山廟。這也是泰山廟最早有文字記錄的一次修葺。

宋代以後,焦村泰山信仰一直不斷,泰山廟經數次修葺,成為附近聞名的道教聖地。汝州解放後,泰山廟內曾設立過泰山廟合作社,當過學校……恢復宗教政策後,泰山廟重塑神像供人瞻拜。其間,古建築專家楊煥成到泰山廟考察,並在其發表的《試論河南明清建築斗拱的地方特徵》一文中,對泰山廟正殿的斗拱進行了專門介紹。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泰山廟裡的明代房梁。
拜殿正殿最著名 啟蹕迴鑾圖珍貴

泰山廟建築群以修建於明代的拜殿和正殿最為著名,而且正殿內東西兩壁還分別保存了《啟蹕圖》和《迴鑾圖》,堪稱河南至寶。
拜殿簷角微翹,雕樑畫棟,古樸大方。“拜殿又叫捲棚,是專供人祭拜的地方。”戴光武說,拜殿面闊三間,單簷硬山式建築。“下有石柱支撐,上有斗拱與雀替相連,即使牆倒了,房子也不會倒。這就是‘房倒屋不塌’的建築。”記者一行不由得為古人的匠心獨具所折服。

拜殿前後共有8根方形石柱,前面正中間的兩根石柱分別雕著一條飛龍,威武矯健。粗大的柱礎上刻著花瓣、元寶等圖案。石柱間的雀替同樣精工細作,採用浮雕和鏤刻的木雕技法展示出繁花、瑞獸、人物等吉祥畫面。雀替之美,不僅美在那些精雕細琢的圖案,還在於它增加了房梁的承重力,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東北角的柱子上刻有“河南汝州和豐鄉趙落保二石匠□□在廟西北居住,施捨石柱一柱。信士丁繼宗、男丁尚仁、姪男丁尚賢、丁尚智 隆慶元年孟夏吉旦記”的字樣,由此推算,拜殿至少修建於1567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拜殿內擺有一張石供桌,側面雕龍刻鳳。石供桌前的拜石由於眾多善男信女常年跪拜,青石面上早已綻開條條裂縫,讓人看到了歲月留下的痕跡。

“金龍纏玉柱,兩山透龍碑,三柏群一楊,八柱明捲棚。”侯俊峰念起一首在當地口口相傳的民謠,並自豪地解釋道:“這八根石柱其實是玉柱,只不過玉質不太好。聽老輩人說,以前玉柱上的龍塗著金色,所以叫‘金龍纏玉柱’。”據他講,從前捲棚的兩面山牆非常光滑透亮,前面還有三棵柏樹環繞著一棵楊樹,但如今這些都不復存在了。這首民謠的流傳,足以說明泰山廟的歷史之悠久,影響之深遠。

正殿為明代單簷懸山式建築,斗拱重疊,古樸厚重,被專家學者所珍視的首推分佈於殿內東西兩壁的《東嶽大帝啟蹕迴鑾圖》。壁畫雖飽經歲月的洗禮,局部有些殘破不全,但整體畫面宏大,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只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泰山主神、東嶽大帝端坐於轎輦之上,前有武將開道,後有文官相伴,駿馬飛馳,幡旗飄飄,氣勢非凡。“這兩幅壁畫展現了東嶽大帝出宮巡遊的壯觀場面,在全省都非常罕見。”戴光武說。

後面的寢殿是清代單簷硬山式建築,磚木結構,樑架有彩繪,兩山及後簷牆內壁有彩畫及題記,題材為人物、山水,生活氣息濃厚。

三官殿也是明代建築,前、後簷施斗拱,室內樑架亦有襻間斗拱裝飾。三官殿雖經歷次翻修,但其主體結構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泰山廟建築群完整保存了明代道觀的建築格局,清代又得以延續,逐步發展成一處較完整又極具地方特色的明清時期建築群。正殿、拜殿和三官殿斗拱、樑架等多處使用,沿襲早期河南地方手法特點,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戴光武說。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泰山廟正殿內的明代壁畫,展現了東嶽大帝出宮巡遊的壯觀場面。

小安橋藏大美 更添古廟盛名

泰山廟前方有座古石橋,叫小安橋,十分有名。侯俊峰領著眾人向南走了百餘米,果然看到了這座小橋。但橋面鋪著水泥,並無奇特之處。沿一道陡坡下到河溝,一座三孔拱券石橋赫然在目,造型古樸別緻,孔上方各有龍頭口含龍珠。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小安橋橋面長28米,寬6米多,橋拱全用外弧內凹、剔琢工整、大小不等的長方形青石砌築而成,朝東的拱券石上雕刻著二龍戲珠等圖案。三個拱頂與橋面之間均置龍首,昂首圓眸,口含龍珠,不怒而威。橋西側同樣也有帶浮雕的拱券,不過增加了花卉圖案,減少了龍之霸氣,增添了安寧祥和。每孔上方各有龍尾,與東側的龍首相對應。橋面猶如龍身,龍頭部分只有一個保存完好。

小安橋建於何時,已無可考。閆紅亮說,在古代,修橋鋪路是一種善行,特別是有信仰的人會把建廟修橋當成功德。所以橋的修建是和廟分不開的,很可能小安橋和泰山廟是同時修建的。

據清乾隆年間在汝州任縣令的宋名立所作《重修侯家灣石橋記》記載,清乾隆二年(1737年),連降暴雨,魏河漲水,沖壞了石橋,附近居民及過往客商深感不便,於是商議募資重修石橋。宋名立到此體察民情時,得知修橋錢款不足,當即慷慨解囊。隨後,熱心人士紛紛捐資相助。約至乾隆八年,石橋重修告竣,邀請宋名立作記一篇。

《新晉“國保”探秘》:經風歷雨數百載——汝州侯灣泰山廟

如今,魏河早已斷流,小安橋仍在使用當中。只不過,隨著前些年西邊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建好,此橋大大減少了負重。

“小安橋雕刻精美,做工精湛,與泰山廟交相輝映,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匠人因地制宜、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與高超的建造技術。”戴光武說。


村民自發保護 修繕列入日程

侯灣泰山廟是一座獨具地方人文特色的古廟,古蹟眾多,當地村民引以為傲,並自發保護。

侯灣村59歲的村民邢留勝2015年志願成為泰山廟的義務保護員。“當時泰山廟還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裡破爛不堪,屋頂漏雨。”他憂心忡忡,自己先拿出六七千塊錢進行簡單的維護整修。在他的帶動下,一些村民加入看護泰山廟的隊伍當中。

如今,邢留勝吃住在廟內,日夜守護著他視為珍寶的廟內文物。“現在拜殿有些傾斜了,寢殿牆體局部出現裂縫,不過市文物局都登記造冊了,估計很快就要維修了。”說到這裡,邢留勝特別高興。

戴光武說,汝州市文物局近年來加強了對侯灣泰山廟的保護管理力度,在廟內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組織廟委會成員實行全天24小時值班看守。2018年委託有資質的建設單位,對正殿等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接下來,寢殿、三官殿、閻君殿等古建築已列入修繕日程,正殿的壁畫也需要修復,碑碣還需研究、整理……”戴光武說,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專家做出方案,專業人員精心施工,按照文物修繕的原則,做到修舊如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