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邢晓蕊/文 彭程/图)在汝州市东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都会举办盛大的侯湾泰山庙庙会,来自汝州、鲁山、宝丰等周边县市的群众,乃至浙江、江西等地的商贾潮涌而至,热闹非凡。各种小吃、农副产品等应有尽有,戏曲、扭秧歌、腰鼓表演精彩纷呈。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庙会源远流长,而泰山庙的历史更久远。据传现存泰山庙始建于唐代,有文字记载的是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秘书省校书郎孔旻所撰的《泰山行宫记》,文中详细讲述了泰山庙的历史及当时村民许允恭与乡邻对其重修的情况。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泰山庙经后人数次修建,规模日益扩大。如今,泰山庙与小安桥建筑群整体格局完好,庙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散发着明代建筑独特的神韵和光彩。2019年10月,侯湾泰山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昔日的泰山庙有着怎样的辉煌?今日的泰山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11月22日,记者与汝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一行前往泰山庙一探究竟。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泰山庙拜殿的明代石柱上雕着飞龙,威武矫健。

缘于泰山信仰 古时曾作行宫

从汝州市驱车向东15公里,便来到泰山庙的所在地——焦村镇邢村侯湾自然村。泰山庙隐匿于民居当中,若不经人指点,外人很难找到。好在道路畅通,汽车一直驶至庙门前。

眼前的泰山庙坐北朝南,居于高阜之地。庙门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在楼下门洞边坐着晒太阳的几位老者说,这座楼叫五凤楼,又叫戏楼,自古就有。

“五凤楼坍塌了,这座楼是现代仿古建筑。”汝州市文物局资源科副科长戴光武说,现存的泰山庙建筑群共有三进院落,8座建筑。中轴线上一进院落现存拜殿、正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太尉殿、西太尉殿,正殿西侧为阎君殿;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寝殿及三官殿;三进院落仅存东侧的老母殿。

汝州在中岳嵩山南麓,距嵩山不足百里,为何不建“中岳庙”,却修建了泰山庙呢?汝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闫红亮说,泰山信仰和嵩山信仰都属五岳信仰,均来自山川崇拜和信仰。自古以来,五岳中以东岳泰山为尊,从秦始皇起,就有封禅泰山之说。但是,古人前往泰山祭拜路途遥远,实属不易。“修建泰山庙,很可能是古人为了满足一下到泰山祭拜的心愿吧。”

“泰山庙在古时候可是帝王的行宫,老百姓不是想来就能来的。”侯湾村75岁的侯俊峰是当地村民,得知泰山庙成为“国保”,老人非常高兴,热情地当起了解说员。

老人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据宋代大儒孔子46代孙孔旻《泰山行宫记》的碑文记载,焦村镇一带,周时为周郑交界之地,有古泰山行宫庙。泰山庙的前身是只有王侯级别出行时才能下榻的行宫庙,后来随着朝代更迭,普通百姓也可前往祭拜。

“宋国初以来,迨兹百年之间,风俗相承,未始乏祀”,泰山庙“栋梁之兴,历五代衰季之俗。规制隘陋,寝就焚毁,众力不支,庙将遂废”。据孔旻所记,在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许允恭带乡邻重修了泰山庙。这也是泰山庙最早有文字记录的一次修葺。

宋代以后,焦村泰山信仰一直不断,泰山庙经数次修葺,成为附近闻名的道教圣地。汝州解放后,泰山庙内曾设立过泰山庙合作社,当过学校……恢复宗教政策后,泰山庙重塑神像供人瞻拜。其间,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到泰山庙考察,并在其发表的《试论河南明清建筑斗拱的地方特征》一文中,对泰山庙正殿的斗拱进行了专门介绍。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泰山庙里的明代房梁。
拜殿正殿最著名 启跸回銮图珍贵

泰山庙建筑群以修建于明代的拜殿和正殿最为著名,而且正殿内东西两壁还分别保存了《启跸图》和《回銮图》,堪称河南至宝。
拜殿檐角微翘,雕梁画栋,古朴大方。“拜殿又叫卷棚,是专供人祭拜的地方。”戴光武说,拜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下有石柱支撑,上有斗拱与雀替相连,即使墙倒了,房子也不会倒。这就是‘房倒屋不塌’的建筑。”记者一行不由得为古人的匠心独具所折服。

拜殿前后共有8根方形石柱,前面正中间的两根石柱分别雕着一条飞龙,威武矫健。粗大的柱础上刻着花瓣、元宝等图案。石柱间的雀替同样精工细作,采用浮雕和镂刻的木雕技法展示出繁花、瑞兽、人物等吉祥画面。雀替之美,不仅美在那些精雕细琢的图案,还在于它增加了房梁的承重力,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东北角的柱子上刻有“河南汝州和丰乡赵落保二石匠□□在庙西北居住,施舍石柱一柱。信士丁继宗、男丁尚仁、姪男丁尚贤、丁尚智 隆庆元年孟夏吉旦记”的字样,由此推算,拜殿至少修建于1567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拜殿内摆有一张石供桌,侧面雕龙刻凤。石供桌前的拜石由于众多善男信女常年跪拜,青石面上早已绽开条条裂缝,让人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

“金龙缠玉柱,两山透龙碑,三柏群一杨,八柱明卷棚。”侯俊峰念起一首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民谣,并自豪地解释道:“这八根石柱其实是玉柱,只不过玉质不太好。听老辈人说,以前玉柱上的龙涂着金色,所以叫‘金龙缠玉柱’。”据他讲,从前卷棚的两面山墙非常光滑透亮,前面还有三棵柏树环绕着一棵杨树,但如今这些都不复存在了。这首民谣的流传,足以说明泰山庙的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

正殿为明代单檐悬山式建筑,斗拱重叠,古朴厚重,被专家学者所珍视的首推分布于殿内东西两壁的《东岳大帝启跸回銮图》。壁画虽饱经岁月的洗礼,局部有些残破不全,但整体画面宏大,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只见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泰山主神、东岳大帝端坐于轿辇之上,前有武将开道,后有文官相伴,骏马飞驰,幡旗飘飘,气势非凡。“这两幅壁画展现了东岳大帝出宫巡游的壮观场面,在全省都非常罕见。”戴光武说。

后面的寝殿是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梁架有彩绘,两山及后檐墙内壁有彩画及题记,题材为人物、山水,生活气息浓厚。

三官殿也是明代建筑,前、后檐施斗拱,室内梁架亦有襻间斗拱装饰。三官殿虽经历次翻修,但其主体结构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泰山庙建筑群完整保存了明代道观的建筑格局,清代又得以延续,逐步发展成一处较完整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正殿、拜殿和三官殿斗拱、梁架等多处使用,沿袭早期河南地方手法特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戴光武说。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泰山庙正殿内的明代壁画,展现了东岳大帝出宫巡游的壮观场面。

小安桥藏大美 更添古庙盛名

泰山庙前方有座古石桥,叫小安桥,十分有名。侯俊峰领着众人向南走了百余米,果然看到了这座小桥。但桥面铺着水泥,并无奇特之处。沿一道陡坡下到河沟,一座三孔拱券石桥赫然在目,造型古朴别致,孔上方各有龙头口含龙珠。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小安桥桥面长28米,宽6米多,桥拱全用外弧内凹、剔琢工整、大小不等的长方形青石砌筑而成,朝东的拱券石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等图案。三个拱顶与桥面之间均置龙首,昂首圆眸,口含龙珠,不怒而威。桥西侧同样也有带浮雕的拱券,不过增加了花卉图案,减少了龙之霸气,增添了安宁祥和。每孔上方各有龙尾,与东侧的龙首相对应。桥面犹如龙身,龙头部分只有一个保存完好。

小安桥建于何时,已无可考。闫红亮说,在古代,修桥铺路是一种善行,特别是有信仰的人会把建庙修桥当成功德。所以桥的修建是和庙分不开的,很可能小安桥和泰山庙是同时修建的。

据清乾隆年间在汝州任县令的宋名立所作《重修侯家湾石桥记》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年),连降暴雨,魏河涨水,冲坏了石桥,附近居民及过往客商深感不便,于是商议募资重修石桥。宋名立到此体察民情时,得知修桥钱款不足,当即慷慨解囊。随后,热心人士纷纷捐资相助。约至乾隆八年,石桥重修告竣,邀请宋名立作记一篇。

《新晋“国保”探秘》:经风历雨数百载——汝州侯湾泰山庙

如今,魏河早已断流,小安桥仍在使用当中。只不过,随着前些年西边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建好,此桥大大减少了负重。

“小安桥雕刻精美,做工精湛,与泰山庙交相辉映,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因地制宜、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与高超的建造技术。”戴光武说。


村民自发保护 修缮列入日程

侯湾泰山庙是一座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古庙,古迹众多,当地村民引以为傲,并自发保护。

侯湾村59岁的村民邢留胜2015年志愿成为泰山庙的义务保护员。“当时泰山庙还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里破烂不堪,屋顶漏雨。”他忧心忡忡,自己先拿出六七千块钱进行简单的维护整修。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村民加入看护泰山庙的队伍当中。

如今,邢留胜吃住在庙内,日夜守护着他视为珍宝的庙内文物。“现在拜殿有些倾斜了,寝殿墙体局部出现裂缝,不过市文物局都登记造册了,估计很快就要维修了。”说到这里,邢留胜特别高兴。

戴光武说,汝州市文物局近年来加强了对侯湾泰山庙的保护管理力度,在庙内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组织庙委会成员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看守。2018年委托有资质的建设单位,对正殿等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接下来,寝殿、三官殿、阎君殿等古建筑已列入修缮日程,正殿的壁画也需要修复,碑碣还需研究、整理……”戴光武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专家做出方案,专业人员精心施工,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