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合龙寺位于于都县盘古山镇长龙村,离长龙村黄氏宗祠约一公里,因地处长龙河形似双龙交汇的转弯处而得名。寺庙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据传,盘古开天地后,见盘古山枝繁叶茂,甚是欣慰,大功告成后,便欣然而去。忙中疏落,长龙河两岸的百姓,却常受河水侵害。

到了唐代,国师杨筠松行走赣南,以扶危济困为己任。国师听闻长龙河水作孽,临时改变去往岭背紫云山,探寻大唐龙脉的想法,径自奔盘古山而来。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此时的国师,虽亲眼目睹李氏皇族仓促逃出长安,可能掐会算的他,早就胸有成竹,大唐二度丢失长安,终究会有惊无险失而复得。从大唐王朝建立伊始,就注定了难逃血光之灾,于是,“玄武门兵变”在前,“安史之乱”在后,中有“武氏临朝”,似乎还不够,又来一次“黄巢剑指长安”,山河动荡,长安泣血。为了让大唐江山稳固,国师临危受命,于唐僖宗仓惶西逃之际,一路南行,寻找大唐根基稳固的龙脉,对外则称南逃,以掩人耳目。

国师掐指一算,顿时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底而来,脊梁骨凉嗖嗖的。他大吃一惊,就在他的脚下,就在他站立的位置,竟然是两条龙的栖身之地。此时的长龙河,河水暴涨,黄潮肆虐,国师倒吸一口凉气,黄潮,乃黄巢也。莫非刚刚被赶出长安的黄巢,气数未尽,又要作乱南方?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国师受天子器重,心系大唐,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只见他念念有词,忽地右手将佛尘向空中一指,一道电光闪过,一个霹雳震天响,百米开外的一棵大树应声而裂,倒入翻滚而来的江水中,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在空中裂变成缕缕青烟,许久才散去。

众人惊讶,追问其由,国师不语,似已疲累,人们深知“天机不可泄露”,也就不再追根究底。

半个时辰之后,国师发话了,如果想要永久太平,必须在此处建一座寺庙。大家不解,灾星不是已被降服吗?还建寺庙又为哪般呢?

国师无奈,只好说:“此处地形独特,有双龙出没。刚才我只是借助天帝的力量,将这两条龙赶走了。假以时日,这两条龙势必卷土重来。”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民众一听,大惊失色,惶恐地问:“这将如何是好?”

国师面露难色,连连摇头,一言不发。民众见国师驱走妖龙,料想他定有对策,便继续恳求破解之法。

“办法倒有一个。”国师缓缓地说。“可是,难度太大,未必可行。”

“什么办法?”众人问,“只要能降伏妖龙,再大的困难,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此地风生水起,暗流涌动,是妖龙藏身的绝佳境地。如若不尽早铲除,待妖龙成精,将会是一大劫难。”杨筠松的话,让民众毛骨悚然。“我仔细察看了天相,妖龙为仙帝大神池中之物,因受仙帝宠爱,屡屡到此造孽祸害百姓。如今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此处修建一座寺庙,供奉仙帝香火,让仙帝法驾此地,确保平安。”国师顿了顿,又说:“只是开疆拓土,工程浩大,恐怕难以为继……”

“国师放心,我们照办就是,请国师给我们选址吧。”众志成城。

于是,国师在此处的岸沿立足,以脚步定方位,查天干对地支,选定方位,择得黄道吉日,众人按国师吩咐,在国师指定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合龙寺。自此,任长龙河水暴涨,两岸毫发无伤。

合龙寺建成后,大唐江山又延续了二十年,这是后话,也是题外话。

于都县盘古山镇合龙寺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