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致富买房买车不是梦忠诚村里的致富领路人

  “种菜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谈何发家致富?”家住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三组的低保贫困户汪金箭就打破了这种魔咒——凭着蔬菜种植和卖菜,不但在村上盖起了小洋楼,还在城里买了新房,接回了小轿车,生活越过越滋润。能过上好日子,村民汪金箭说,最要感谢的是市级劳动模范、村支书刘瑞红。

  地处建民办的忠诚村,距离安康城区只有几公里,几年前安康至瀛湖快速干道未建成时,想要进城乘船过渡要么走建民办走。交通的阻塞,让这个近在城郊的小村失去很多发展奔小康的机会。2010年,作为30余年的基层支部掌舵人,刘瑞红看到了种植蔬菜能带领群众致富,便把村上的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再返租给农户,农户种植蔬菜实行统一防治、统一销售,并探索成立了农民合作社,趟出了一条“产、供、销”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让一部分群众先期致了富。

  脱贫攻坚启动后,刘瑞红扳着指头算了算,全村在档贫困户仍还有102户。如何让这些贫困户彻底脱贫?这既是邻里乡亲的愿望,又是政治任务。刘瑞红先把这10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根据其自身的能力条件,想要租大棚的贫困户则给于租金免除,一些上了年纪和需要照顾孩子上学贫困户则让其在合作社从事卫生保洁、蔬菜包装等工作,还有部分贫困户则安排在蔬菜配送、分装、销售等岗位。“在帮扶贫困户工作中,村支部班子成员分工包抓,各负其责,有负责摸底的,随时掌握各贫苦户的信息,有负责指导技术的,有负责蔬菜销售的。”因户施策,力求精准是刘瑞红的目的。

  在刘瑞红的带领下,2016年,6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余元,远超过省下达的脱贫线3015元。“有些人刚开始从事蔬菜包装,后来觉得蔬菜销售比较赚钱,就自己开直销店。对于想开门店的贫困户,门店装修、展柜、冷藏柜等设施都由合作社给提供。”汪金箭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汪金箭已经在安康城区开了两个忠诚蔬菜直销店,吸纳了6名村民务工,还解决了该村一个孤儿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据介绍,像汪金箭这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走上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村上比比皆是。村民胡万近是无房贫困户,家里4口人,还有两个孩子上学。一场大病后,胡万近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看到村民们种植蔬菜发了家,胡万近一次性租了6个大棚种植蔬菜,如今盖起了梦寐以求的三间三层的小楼房。“租的棚子一分钱不要,已经很感谢支书刘瑞红了,现在菜卖不出去了合作社也帮忙,后顾之忧他刘书记都帮忙解决了。”在刘瑞红的帮助下,还有很多贫困户改变了等、靠、要的观念思想。

  “碰到价格低迷的时候,合作社会将蔬菜按照市场价收购,然后冷藏起来,以缓解市场,尽量减少损失。”刘瑞红用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帮着村民看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指导他们合理选择确定种植品种,还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为了提高整体种植质量水平,他给自己定任务,坚持每年引进3到5个抗病、抗药、绿色无公害的新的蔬菜品种,并实现了“提前延后”的种植技术,丰富了居民无公害蔬菜供应。

  “小打小闹不抱团发展不了,抱团了耍心眼也发展不了。”刘瑞红觉得不但要抱团齐心发展好大棚蔬菜,还要把大棚经济搞活。要想搞活经济还得依靠科技,于是,在刘瑞红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职业农民培训学校,使农民综合培训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同时,为了提高蔬菜供给能力,刘瑞红还在洪山镇石狮村、建民办月坝村又建起了蔬菜基地。

  正是春种季节,走进忠诚村,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培土、搭架,一片热闹景象。顺着刘瑞红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河对面的集蔬菜种植、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种植园正在建设当中。刘瑞红说,那里叫月坝村,也是我们村流转的土地,再过一两年,你们来看,对面那个农业观光带将会比忠诚村更漂亮,一座桥连通河两岸,你可以在这里认领一块地自己种菜,也可以购买村民种植的无公害有机蔬菜,还可以在村民自己做饭。想一想,城里的人下了班或周末带着家人孩子来走走看看,回去的时候顺便买上比城里价格低廉的蔬菜,那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目前,该村党支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产业兴、群众富、支部强”的目标。合作累计流转土地2200亩,配套水电路渠等设施5处,产业扶持项目25个总资金争取达到108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大棚建设、购置生产设施设备等,组织引导168户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其中贫困户24户)。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80元,贫困户由2014年的130户391人减少到目前的35户113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忠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职业农民培训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校社合作培训方式被农业部誉为“忠诚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