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每一座城市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涡阳——这座最美丽的城市里也蕴藏着许多传奇故事。涡阳很多乡镇的传说故事您听过几个?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解读一下关于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一:弹压捻军同治置县 涡阳县

涡阳历史久远,文化淀积丰厚。遍布全境的新石器时期古迹,如马庄遗址、台寺遗址、将孤堆、侯家孤堆等,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涡阳县境在豫州东北,与徐州毗邻;商超,商汤建都南亳(今亳州),涡阳县境距亳四十五里,为商之畿辅;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开王灭商,分封诸侯,今县境分属胡(今阜阳境)、夷(今亳州境)、蒙(今蒙城境)封地。

涡阳,秦汉时被封为“下城父聚”,在涡阳西北五十里处有一个乡镇,即谯城区城父镇。因地势西高东低,现涡阳县城在城父东南,处其下,称下城父。“聚”的意思就是现在的“集”,所以叫下城父聚。

自春秋以来,今天的涡阳县,曾经分别有宋国相(春秋末为楚国苦县)、楚国苦县、陈国苦县、梁国苦县、陈留郡谷阳、谷阳、真源、卫真的称呼。


涡阳,被称为雉河集,始于清朝,因其境内的一条河——雉河而得名。雉河古称谷水,又名武家河,还叫小河子,发源于河南,为涡河支流之一。之所以称其雉河,有两种说法:一是其下游进入涡水的地方,弯弯曲曲,形状就像一只雉鸡(野鸡),所以叫它雉河;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初期河两岸偏僻荒凉,人烟稀少,地势低洼,芦苇丛生,野鸡在草丛中下蛋繁殖,喔喔啼鸣,好像一个天然养鸡场。当地有民谣唱道:“黄蒿长成树,兔子走成路,雉鸡遍地飞,野鸭水中凫。”因此,此河称作雉河,而河对岸的下城父聚也改称雉河集了。

清咸丰年间,雉河集爆发了捻军起义。捻军英勇善战,多次打败清军。清政府惊慌失措,急忙调兵镇压捻军。安徽巡抚唐训方、布政司英翰认为,“雉河集为蒙亳接壤之区,距城较远,不足以资弹压而移风化。”建议于雉河集添设县城一座。此事复经清亲王僧格林沁、两江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反复商议,奏请同治皇帝同意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在亳、阜、蒙、宿接壤处,以雉河集为县治,析亳州东部13保、阜阳北4集、蒙城西15保、宿州南19集置立新县。曾国藩在给县城命名时,沿用了南北朝元魏时期,现在蒙城县城正北五华里的“涡阳”郡名称,改雉河集为“涡阳”,隶颍州府。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捻军首领张乐行夫妇铜像

传说二:樊哙五羊一步两省 丹炼成:

古镇丹城,地处涡阳县城北六十里,两省三县(即安徽所辖的涡阳、濉溪两县和河南省所辖的永城县)的交界处,素有“一步跨两省,鸡鸣听三县”之称。

丹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据《宿州志》记载,丹城在秦朝时就是县城建制,名郅。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后攻打的第三个地方就是这里。丹城三国时属临涣郡辖县,北朝时属蒙郡辖县。1941年2月,经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批准,成立丹城区人民政府,辖丹城、重兴、马店、齐山、石公五个乡;1950年8月撤销区制,设丹城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行,丹城乡成立;1995年4月设镇至今。丹城历史遗迹颇多,境内有关阁、四果寺、花山子与钓鱼台、泥堡府、龟腚、九高十八洼、六棱碑与八棱碑、包河、齐山、新四沟等名胜古迹。

关于丹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据《宿州志》记载的“周太子晋常炼丹于此”,故名“丹城”;另一种说法是,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曾炼丹于此。丹炼成,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来此地便以“丹城”为名。


传说三: 楚灵王北征建行宫 公吉寺

公吉寺镇位于涡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西与临湖镇接壤、西南与店集镇相连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总人口4.8万人。境内地势平坦,芡河、罗沟、安营沟纵横南北,界洪河穿境东流。界公路、义宋路、十临路纵横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公吉寺位于线西南三十华里。据传春秋时,楚灵王(公元前540-526年)北征,曾于今楚店集至公吉寺一带广建行宫,后又建立了很多庙宇,因取名宫记寺。后人因其地形如鸡、“宫记”与“公鸡”音谐,又渐名为公鸡寺。解放后,改为公吉寺。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公吉寺镇李桥村古柘树,树龄800年,树高9.6m,胸围345cm,为一级古树。


传说四:灵王戍边真源仪门 义门镇

义门镇在涡阳县西北50里,豫皖两省涡(阳)、永(城)、亳(州)三县市交界处。古为皖北重镇,是方圆百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苔乡药区蔬桐地,交通便利商贸城”之美称,被誉为“中国苔干之乡”。

饱经沧桑的义门,古代曾设真源县衙,历史悠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建制屡次改变。

据《义门区志》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义门为楚国要塞,隶属城父县。楚灵王戍边至此,死后葬于此地。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多次到义门传道。据《颍州府志》记载:“义门唐时真源县”,安史之乱后,改真源为“仪门”。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真源县。真源县令李贲为了百姓的安全,集结队伍,亲自率领全城军民顽强抵抗,最终因敌我兵力悬殊而败,城池失守。整个县城顷刻间浓烟滚滚,一片火海,房倒屋塌,死尸遍地,血迹斑斑,满目凄惨景象,最后仅剩城南一座“仪门”。后人为纪念先贤,而称真源为“仪门”。清朝末年,为避宣统(溥仪)皇帝忌讳改“仪门”为“宜门”。辛亥革命后,又改成为“义门集”。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五:范蠡西施携手归隐 西阳镇

西阳镇位于涡阳县的东南部,与蒙城相邻,S307省道和绵延的涡河穿镇而过,交通便捷,素有“涡阳东大门”之称。西阳镇因位于西阳集而得名,西阳集则因境内有条西河得名,西河又因河旁葬有历史名人范蠡、西施而得名。

在西阳集路南,有一个硕大的土丘,土丘四面环水,当地人称它叫范蠡堌堆,已有2400余年。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将它命名为“范蠡冢”。

据《安徽通志》记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在县西四十五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行者皆瞻望凭吊焉。”《涡阳县志》说:“范蠡冢,清时曾奉防护。今冢在西阳集西八里,土丘隆起,古柏挹翠,黄流襄陵,曾无崩坏。”乾隆时蒙城知县淡若水碑曰:“范蠡冢,旧有范子祀”。

明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中,也明确记载着:“范蠡冢,在蒙城县西六十里。蠡仕越,既灭吴,遂乘舟入湖海而去。卒,葬于此。”

晋朝葛洪在《奕记》中说:“幼披山桑人物图,考见有所谓范蠡冢者,土人谓冢为孤堆,故亦曰范蠡孤堆。又号为峨眉山,祀有女郎神,其乡人方议厘正之。”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涡阳范蠡墓

传说六:陈抟卧息落弓放马 石弓镇

石弓镇位于涡阳县东北30公里,是涡阳县的北大门,因境内有石弓山而得名,素有“石器之乡”的美誉,石桌、石凳、石碑、石狮等精美石器畅销全国各地。该镇交通便捷,省道S202线与青永铁路交织穿境而过。石弓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嵇康墓、遗履桥、陈抟卧迹、万宝泉、仙人巷等古迹。在石弓山崖墓还出土了大批文物。

石弓镇有一座神奇的石弓山。说起这石弓山,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在很早很早的适合,这里本没有山。有一天,陈抟老祖骑着高头大马游猎至此,他走得人困马乏,见这里风景秀丽就滚鞍下马,在一棵大树下睡了一觉。这一觉非同小可,整整睡了八百年,当他醒来的时候,弓不见了,马也没有了,那弓就变成了这座山——石弓山;那马变成了金马,满山奔跑。据说它常常为山上山下的穷人打场堆碾,后来被一个恶霸逮住不放,它一怒踢死了那个恶霸,跑进山洞再不出来了。

在老祖走过的地方显出一条长长的石巷——人们叫它仙人巷。在大仙人睡过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身影——一丈八尺长的身印,深深嵌在山石上,清晰可见,此痕为陈抟卧压而成,现在已成为一处景点,叫陈抟卧迹。

石弓山占去了方圆十几里的地方,这里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拿起工具开山凿石做石器,他们放牧牛羊,就这样祖祖辈辈生活下来。

后来石弓山的东山出来个巧石匠,西山出了个俊姑娘,巧石匠名叫魏学士,俊姑娘名叫耿兰花,每天魏学士在东山头打着号子做石器,耿兰花在西山头唱着山歌放羊群。他们山歌互和,互相激励,天长日久,心心相印。但是东西两座山头中间是几丈宽的深谷,它隔断了两山人们的往来,也阻碍两个青年相会。巧石匠决心架一座桥,迎接兰花过山来。于是,他开始凿一块巨石——那巨石长八丈、宽九尺。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晴天雨天,凿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凿成了。他请来了两山青年,把这巨石稳稳地架在了两山之间,这就是有名的“两山架一桥”。从此,两山的人们有了往来,巧石匠和兰花从此也能相会了。他们相会时总是席地而坐,久而久之,在他们坐的地方长出毛茸茸的嫩草,四季常青,恰似一张席子,这就是石弓山上有名的席地。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七:楚灵伐徐霸王推车 楚店镇

楚店镇位于涡阳县城南18公里处,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总人口5.5万人,耕地面积6.95万亩,涡楚河、芡河横卧其中,南部与利辛接壤,省道S202线、涡利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楚店镇原有大庙三座,其中奶奶庙香火很旺,在“文革”中被烧毁;镇政府后院大庙直到1977年才被拆除。镇政府院中现存古井一眼。

楚店镇历史悠久,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均属楚地。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伐徐,途中在今涡阳境内楚店镇一带,安营扎寨,建立行宫殿堂,“楚殿”因此而得名,后来“楚殿”二字演变成现在的“楚店”。

楚店的来历也与楚霸王项羽有关。人们为了纪念楚霸王泽被乡里,就以“楚”字开头,为本地命名。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八:曹操架炉锻打利刃 高炉镇

高炉古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地下优质煤蕴藏总量达到9.8亿吨,大理石总储量12万立方米,系安徽省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高炉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文昌阁”、“石阶路”、“双孤堆”、“革命老区”等遗迹,是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传说,曹操在洛阳刺杀董卓未成,回到家乡后,决定起兵讨伐董卓。起兵需要武器装备,在冷兵器时代,制造兵器又需要大量的水。于是,曹公在涡河边一块不知名的地方,架起很多座高炉熔化钢铁,打造兵器。当时,曹公看到当地高炉林立,一派生机,便给该地起了个名字叫高炉。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九:农夫挥镰神龙化身 龙山镇

龙山镇位于涡阳县城东北12.5公里处,龙山镇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秦时属泗水郡的至县,汉高祖起义在沛,至县属沛,龙山扔属至县,历代多有变迁,至清属涡阳县。自古以来一直是皖北重镇,白杨河从镇中心穿过,景色秀美,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的猫头鹰自然保护区。

龙山镇因其境内有一龙山而得名。龙山山势由西北走向东南,头昂东南,尾扫西北,中间微洼,蜿蜒曲折,形似卧龙。传说,有一条龙因违反了天条被罚到人间受罪。有一个割草的农夫见草丛中有一条蛇一样的东西,就挥镰将其看成了两段,随即响起轰隆隆一阵雷鸣,就见暴雨倾盆,飞沙走石。等农夫再一睁开眼时,眼前竟出现一座大山来,这才知道,刚才自己砍死的是条神龙,现在龙身化成了这座山,后来人们就称之为“龙山”。

龙山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0.5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海拔98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相传龙山顶上曾有一座活姑奶奶庙供奉着大仙活姑奶奶。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求必应,因此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都要祭祀活姑奶奶。每逢庙会,远近香客云集,有数万人之众,盛况空前。此会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十分热闹。

龙山之东2.5公里有东山,又名独山,面积0.71平方公里,海拔85米。因“一峰特耸”形如蜘蛛,亦称蜘蛛山。山上原有善圣寺。龙山之西2公里,有西山,又名塔山,面积0.97平方公里,海拔53.4米。因形如“栖凤”,亦称凤山。山顶原有塔寺。由于以上三山相距较近,故有“西塌(塔)山,东倒山,中间夹个老龙山”之说。关于龙山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曾有诗云:“大寺紧对白云阁,山顶犹存舍儿坡。白云洞内白云锁,凤凰岭上念娇娥。兴败山脚向槐树,龙眼四望看日落。大桥三百零一空,七二连窑靠涧河。”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十:躬行贞节燕氏旌表 牌坊镇

牌坊镇在涡阳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东接本县新兴镇,南与涡北街道、义门两镇相邻,西面毗邻谯城区的沙土、观堂两镇,北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李寨乡接壤。全镇所辖20个村(居)委会,其中4个居委会,178个自然庄,总人口9.5万,全镇面积170平方公里。

牌坊镇兴起于清乾隆八年。这里原来只是一个村庄,村名叫罗王庄,全村百十余人,分王、燕两姓家族。据传当时姓燕的一户较有钱,娶了个非常贤惠的杨氏妻子。杨氏过门一年后,丈夫便生病过世了,她一直守节到老,于乾隆八年下世。燕氏家族为了纪念杨氏高洁的节操,经族人一致推举,为她建立贞节牌坊,给予这位妇人崇高的荣誉,以示旌表。当地老人们回忆,牌坊被称为“燕牌坊”。

牌坊为砖瓦结构,高约十二三米,牌坊上立有铁树一棵,高三尺,铁树上四面挂有四个风铃,刮风时铃铛叮当作响,清脆的铃声能传得很远。牌坊矗立在当地,吸引了周围村庄的人都来此观看,也有做生意买卖的前来,从此便兴起集镇,逢双便是集日,当地的人们也把罗王庄改称为燕牌坊了。又经过二百余年的变迁,燕牌坊最终改称为牌坊。牌坊镇人民政府就坐落在牌坊集上。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十一:魏武撵鞭后生立祠 曹市镇

曹市镇地处涡阳、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地,涡宿公路、曹青路横贯境内,交通便捷。曹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祭祀道家鼻祖老子的东太清宫、三国魏武帝曹操屯兵的红粟城,以及石佛寺、柴村庙、侯家孤堆等,还有辉山烈士陵园、新四军游击队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旧址——牛氏宗祠等。

曹市得名源于曹操祠。曹操祠建于曹市集北的北平城,正式名称为“魏武帝祠”。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曹市北平城有曹操祠。可见,曹市集和曹操祠是在北魏或北魏以前便建立了。

传说,曹操生前屯兵于北平城时,曾讲过他想在距谯东一百五十里的地方盖一座漂亮房子读书。由于他战事繁忙,此举一再搁置。曹操死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遵照曹操生前的愿望,在北平城给他盖了这个祠堂。

曹市集原名曹店,因曹操祠立于红粟城(即北平城),“市”、“祠”谐音,久而久之,便由曹祠而转化为曹市了。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十二: 申女伴灵烽火义勇 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涡阳县城北22公里处,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镇政府坐落在新兴集。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人口55379人,耕地8.9487万亩,有新兴、大曹、石冢、宝冢、王集五个集贸市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水流畅通。

新兴镇辖区地势平坦而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黄豆、玉米、芝麻、绿豆等粮油作物,烤烟、薄荷、芦巴子、西瓜等经济作物,蔬菜更是品种齐全,大蒜、白菜、萝卜、大葱等应有尽有。在农业的发展上,全镇上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1992年,该镇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税费改革,周边乡镇以及外省纷纷前来学习取经,《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也登载了新兴镇税费改革的做法,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新兴集又称“灵奶奶庙”,后渐演化为“龙奶庙”、“龙庙”。据《涡阳县志》记载:公元前511年,楚灵王昏庸被废,只身逃此,遇旧臣申亥,申亥为报楚灵王不杀其父之恩,竭诚相待,又令其二女侍寝,然灵王当夜自缢,申亥二女陪葬灵王。百姓怜惜二女,兴建“灵奶庙”以示纪念。此后,这个地方开始人气旺盛,百里闻名,兴起集市,取名“灵奶庙”,也称“新兴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新兴镇。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传说十三: 颠覆暴政高祖建功 高公镇

高公镇位于涡阳县西南部的西淝河畔,距县城35公里,是涡阳、利辛、太和、谯城三县一区的中心,西偎西淝河,北依界洪河、柳沟、青龙沟等,数条沟渠纵观其间,蜿蜒不断。高公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境内有“高公庙”而得名。

相传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邦为推翻秦朝暴政,率部征战全国。

一天,刘邦率领的军队来到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小镇。为了让将士修养整顿,等候后续部队的到来,刘邦命令在此驻扎,并下令所有将士不得侵扰百姓,甚至让士兵帮百姓们干活,还赶跑了在此割据一方、为害乡里的土匪势力,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刘邦终于推翻了秦朝,当上了皇帝,称汉高祖。

当地的百姓便建了一处庙宇,取名“高祖庙”,又名“高公庙”,专门供奉高祖刘邦。

涡阳的13个美丽传说,有你们镇的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关于涡阳美丽传说故事,您知道几个?

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