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價格原來都是郵商的妙計,想要郵市迴歸良性循環,怎麼破局?

郵票從1840年被髮明以來,不但解決了郵政資費統一的問題,還衍生出一項新的活動——集郵。

我們姑且不去忙著定義它是一項收藏活動,畢竟一來這項活動的時間並不久遠,收集的內容也不是什麼古物,二來這項活動一開始並不需要花費多少資金,也沒有什麼利潤可言。據說世界上第一個徵集郵票(當時還是要使用過的舊票)的廣告是英國一位家庭主婦刊登在報紙上的,她收集郵票的目的並不是要裝到集郵冊中(想必那個時候壓根沒有集郵冊),而是要把它們粘在燈罩上作為一種裝飾。

慢慢這項收集活動開始陸續有人加入進來,大家對這些精美的郵票圖案似乎有一種迷戀,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太多的圖案可供選擇,但我們如果仔細觀察黑便士或者其他古典郵票,那些精緻的雕刻紋理的確會吸引我們的眼球。

隨著郵票發行種類不斷增加,這種收集愛好規模也不斷擴大,大家從自己收集到和他人交換,也讓一部分聰明人看到了商機。他們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倒買倒賣,從中獲取利益。

由於當時的信息閉塞,為了更好地發展這項業務,一些商人開始自行編纂發行一些小冊子,介紹相關的郵票信息,併為這些郵票編號,這也就是現代郵票目錄的雛形。而現在我們看到的世界著名的四大目錄體系,均是由郵商編制的。

在這些目錄中,我們最關心的往往不是郵票的內容,而是定價。那麼問題來了,郵票不再按面值進行銷售,而是按照歡迎程度和稀缺性銷售。同時使用過的舊郵票不再變得一文不值,也可以根據情況進行不同的定價,甚至還會賣得很貴。

我們不難發現上面的關係,首先是郵商身份的出版社出目錄定價,然後大家根據這個標準進行買賣。也就是說,郵票的交易從始至終都是被郵商操控的,他說哪個貴就是哪個貴,哪個便宜就便宜。也正是這個目錄,才有一種郵票一直在上漲的錯覺。

而一些官方機構發行的郵票目錄,出於臉面問題,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國家郵票價格低,因此也是拼命抬高,生怕因為價格便宜而蒙羞。事實上這幾年郵票市場滑坡,很多郵票已經遠遠低於目錄價格,但誰卻不願意承認這一點,雖然目錄價格有時候也有少量下調,但大多數郵票的定價仍然遠遠高於實際成交價。

同樣,也有很多(偽)集郵愛好者特別不願意面對郵票貶值,尤其是大量存貨妄想撈一筆的。而那些只有一套的人,雖然並不想出手,但仍然希望郵票價格一路高歌,就好像剛需買房的人一樣,房價上漲內心也是虛榮滿滿,感覺是對自己價值判斷的一種肯定。

因此,所有人都無法避免地捲入價格的漩渦之中。還有一批看似明白人的集郵者,對目錄價格嗤之以鼻,口口聲聲說目錄的價格是騙人的,真正的要看“有需求才能決定市場”,這話似乎不錯,但他們卻忽視了這個市場其實是做出來的,並不是需求引導出來的。所以不論是什麼價格其實都無形中受到目錄價的左右。

雖然現在已經很難分清到底是市場決定了價格,還是需求決定了價格。但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價值引導下的局而已。

如今郵市冷清,可以說是“成也郵市,敗也郵市”。郵商催眠了購買者,也催眠了自己。本來是依靠資本控制穩定的局勢,卻被郵票濫發的洪水衝的稀里嘩啦。大家也的確需要降降溫了,不然都燒糊塗了。

郵票價格原來都是郵商的妙計,想要郵市迴歸良性循環,怎麼破局?

要恢復市場活力,除了控制新郵的印刷,還要鼓勵郵票消耗,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郵票定價的問題,而目錄價肯定不能再報喜不報憂了,明明是打折的價格,卻要報的比面值還要貴。事實上面值的存在意義只能停留在實際使用的時候,而不是收集品的時候。

那麼有人要說了,說了半天不一樣麼,還是靠目錄做市。再說誰可能把郵票價格定得比面值還低,那不就等於貶值了。所以這就需要一個在政策上的限定,這一點可以參考規定流通幣不能買賣,郵票雖然不是錢幣,卻很類似。所以應該規定可以使用的新郵票價格一律等同於面值或實際相抵的郵資,不得調整。而使用後的舊票根據市場需求定價。這樣不但可以控制新郵的炒作,還能鼓勵其使用。

那麼又有人要說了,你這樣聽著好像不錯,但並不能控制濫發啊,而且現在信件非常少,再鼓勵也多不了多少。那麼我們可以修改郵票的使用規則,把它變成一種類似門票一樣,當日或當月,當年有效,過期後所有未售票都全部銷燬,而售出票一旦失效就變成了集郵品,同時為避免管控不力導致未售票流入市場,全部郵票都在售出時通過櫃檯打碼機自動編碼,而未售票則沒有號碼。最後通過郵總統一報告銷售情況。

郵票價格原來都是郵商的妙計,想要郵市迴歸良性循環,怎麼破局?

這樣如果有人想通過提前購買囤貨,就會增加發行量而時而其反,這就讓投機者購買前也得好好想想了,很可能一文不值。

當然,這是一種想象,甚至是有些不切實際,但作為一名普通集郵者,實在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快速高效地挽救集郵了。我也充分相信郵政系統是不會考慮這個方案的。

※來源/郵文博覽的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