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百侯古鎮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鎮上共出過翰林5人,進士24人,文、武舉人134人,是名副其實的百侯之鎮。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為什麼小小的一個鎮上卻出了這麼多的“國家棟梁”呢?其實梅州大埔縣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它是第八個世界長壽鄉,而且還是廣東省內古村落最多、最為集中的一個縣城,甚至有的古村落歷史達到千年以上。縣內傳統小吃、傳統習俗源遠流長,民風淳樸,靈山秀水,歷史古蹟繁多,自古曲水清流哺育才子佳人,百侯鎮自然也是佼佼者之一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百侯古鎮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特別多,大約有126座,幾乎家家戶戶都還有後人居住。保存完好的建築中,最有名的當屬敬修衍慶,又名肇慶堂。肇慶堂從建成到現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屋主遠赴南洋經商賺錢後回來所建,據說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楊敬修。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經常有遊客看到“肇慶堂”三個字都會在心底產生一個疑問,這棟房屋叫做肇慶堂,是不是與廣東肇慶有關?其實非也。屋主父親楊敬修,號肇堂,肇慶堂中間一個“慶”字代表都來慶祝的意思,因“肇”字也有開始之意,因此肇慶堂即含了父親楊敬修的名號,也有開始慶祝的寓意,可謂一語雙關。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因大埔曾歸屬潮州管轄,因此房屋的建築風格更偏向潮州化,尤其表現在房屋的四雕一畫上。無論是泥雕、瓷雕、木雕、石雕亦或是粱畫,個個做工精美細緻,蘊味十足。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肇慶堂屋樑上的畫多取自於三國演義裡的小故事,比較難得的是用螃蟹木雕作為承重作用非常少見,為什麼屋粱會用螃蟹木雕呢?他家本是商戶,但廳堂的門檻設置得特別高,這在當時是有些超越規矩的,為了避免被人垢病,因此在房粱上雕上螃蟹,有甲第高升之意,與門檻呼應,巧妙的把高門檻的含義給轉移了。除了螃蟹,肇慶堂屋粱上的木雕還有龍蝦、烏賊、魷魚,每一隻都雕刻精美,無與倫比。據說當時造房子花了8萬5千塊大洋,花費的錢是作為世界屋脊之稱的廣州陳家祠的3分之1。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肇慶堂屋頂上造型優美的瓷雕非常引人注目,幾乎一抬頭就能見到,保存如新,外面如同被鍍上了一層馬賽克,據說是屋主親自上山制窯燒製而成,然後再一小塊一小塊拼貼而成。其用心程度可謂把細節做到了極致。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由於屋主曾下過南洋經商,他把自己的生平經歷也體現在了房屋的建築上,在肇慶堂的旁邊建有一座西洋樓,屋頂有一隻展翅的飛鷹,門樓有一口西洋大鐘,這口大鐘自房屋建成之後便從來沒有走過,指針一直指向4和6的數字。這口鐘雖然從未走過,卻被屋主當成了寶貝,4和6主要取自潮汕地方的寓意------事事如意和六六大順,被作為整棟房屋的風水寶地。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這幢西洋樓最出奇的地方還不止這口大鐘,還包括它的下水管設計,假如不被提醒的話,還真誤以為會是房屋整體的一部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客家人注重風水,在二院裡還設有一口水井,俗話說“山主人丁水主財”,水代表財富之意,之所以放在二院而非外院,也有財不露眼的意義。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百侯鎮以前被稱為白侯,後來才被本地進士楊之徐改名為百侯,大多數人都認為百代表此地多侯,其實它還有另外一種含義。百侯鎮全鎮有3.1萬人口,百歲老人便有11位,因此,“百”也蘊含了長壽鎮之意。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百侯鎮的太史第是屋主中舉時所建,太史是文職,並無實質權利,明清兩朝時主要負責修史。在這座宅子裡流傳著“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媽媽所生的三個兒子都被欽點為翰林,一時流傳為地方佳話。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雖然百侯鎮的明清建築大多建得很分散,可是每一幢老房子都各具特色。居住在此地的基本都是客家人,他們從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開始一路遷徙,途經鄱陽(今江西)、石城、石壁到達義招(大埔),最終選擇在百侯安家,一住就是千年。太史第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佔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現在主要被用作農耕文化展示。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客家美食繁多,一般最具代表特色的是各種粄類,像發粄、筍粄,還有憶子粄、算盤子,家裡添男丁時還會吃人丁粄。太史第天井的地板用鵝卵石鑲嵌成人字形與銅錢形,這也是屋主對自己家族的美好想法:多財多子。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也讓百侯鎮頻出名人。太史第正堂懸掛有一幅對聯:同榜題名十秀七魁三進士,合門著節一廉二孝兩忠臣。這幅對聯基本可以總結太史第家族的光輝歷史,上聯提到有一年同年出了10個秀才,後來在堂兄弟之間還產生過同堂七魁,1745年一張榜中還同中三個進士。下聯的兩忠臣指屋主楊纘緒與父親,屋主的父親便是那位提議將白侯改為百侯的楊之徐。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楊之徐告老還鄉後,朝廷撥款給他建了座房屋,這座房屋目前能看到的就是被作為書房的企南軒。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百侯古鎮的人歷來像楊之徐一樣多以文人居多,像代表性建築青箱世業,建於清光緒初年,屋主世代以讀書、教書為主。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遠處青山綠林,近處已收割的稻田被黃昏的金色浸染,燕子攸忽,柚子林裡瓜果累累,人人安居樂業,那些諸如乾隆末年修建的淵雅公祠、清光緒33年興建的通議第、民國初年所建的景足東南......在一片時光靜好中,每天都在無聲的訴說著它們曾有的榮光。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其實,除了百侯古鎮的特色明清建築,假如在鎮裡的老街走一走,建於民國期間的騎樓大街一樣讓人產生時光轉移的錯覺。

老屋掛了口大鐘從沒走過,卻被屋主當成寶,看過他家房子後明白了

與城裡的車水馬龍不同,這裡的時光格外靜好。

我是開心菜菜,熱愛旅行。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重走我去過的地方,那會是我莫大的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