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根据《2017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从前人们都会认为生孩子就是为了防老,但是随着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那些已经长大的子女们都在忙着各奔前程,离家远的,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陪伴父母的时间少的可怜,而那些离家近的,也有自己的小家要张罗,哪怕仅隔一条马路,有无暇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共叙天伦。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安徽芜湖的一个小区内,一对老夫妻死亡多日,遗体发出恶臭才被邻居发现。

由于邻居没有这对老夫妻家里的钥匙,所以只好先做报警处理。警察到达现场以后,对现场进行了勘查,根据现场还原结果显示:这对老夫妻当中,头脑尚且清醒的老太太是突发疾病倒在客厅死亡的,而身患痴呆的老先生,因为没有人照顾,再加上不会呼叫,所以活活饿死了。

我们无法想象老先生临死之前是有多么的绝望,更让人觉得气愤的是。通过警察的走访和调查,发现这老两口生前都有着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一位是重点中学的教师,一位是有着多年资历的小学教师,他们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虽然一子一女都在外市生活,可是老两口的大儿子,现在所居住的地方,距离老两口去世的地方只隔着一条马路的距离。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

父母与孩子相隔仅一条马路,竟然在临死之前都无缘再见到自己的孩子一面,原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而是父4在马路这头遗体发出恶臭,亲生的子女却在马路那头蒙在鼓里。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量将增加到2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9成。

“年轻人在外奔赴前程,老人在家混吃等死”,已经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现状,但是衰老是每个人都不可能跨过的沟坎,如果不希望将来自己老了以后无所依靠。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好这3点

1.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在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教育观,就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想要让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不想让孩子做的,家长要首先不做。

在很多家庭中,婆媳关系都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孩子对孝顺的理解,都源于父母对待老人的一些方式和方法,如果妈妈经常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争吵,或者长时间不去探望孩子的爷爷奶奶,就会让孩子学习到,原来对待老人还可以如此冷漠。

这样他们将来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时候,也不会给自己的父母太多的好脸色。所以想要让孩子将来能够承欢膝下,那父母就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做到恭敬和孝顺。

2.与时俱进,与孩子共同成长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主要是觉得父母和自己的观念有分歧,或者对自己限制太多,所以他们急于逃离父母的身边。

因此,想要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家长就要懂得和孩子共同成长,收起自己一板一眼的面孔,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一些。

我见过最可爱的老人是我家的邻居,他家总是传来欢声笑语,尽管老两口的子女住的离父母比较远,但是他们会想尽办法抽出时间来看望父母。

我询问过邻居是如何把孩子吸引回来的?邻居就告诉了我两句话: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玩到一起。

3.懂得在关键时刻放手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在他的书《舒畅》中这样写道:如果人在面对困难作业的时候,只有满足了控制感,才会有最佳的表现。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首当其冲冲在孩子前面,就会让孩子失去对这件事情的掌控感。父母约束太多,唠唠叨叨,更会让孩子产生烦躁的情绪。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所以我们不如在关键时刻放手,放心的让孩子去历练,我们只需要在孩子承受不住发出求救的时候,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去聆听孩子内心的苦恼,这样才会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可爱的父母。

因此也会更加愿意去亲近。虽说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个趋势。

但是舒适的亲子关系,会增加孩子内心对父母的亲近感,也更愿意去付出精力,维系这一段舒适的情感。

所以不想让自己将来老无所依,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老人。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大的空巢老人的故事,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空巢老人就可以了,头条搜索内容全面丰富,不管以后搜什么内容,都可以先用头条试试。

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与儿子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见上最后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