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長沙市天心區,湘江風起時,月到天心處。這裡是楚漢名城長沙市的發源地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素有長沙南大門之譽。區因天心閣得名;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乾隆十一年(1746)興建,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這裡是楚漢名城長沙市的發源地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素有長沙南大門之譽。這裡處於長株潭城市群幾何中心,這裡是湖南省政府所在地與長株潭融城核心區,一個面向全省新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正在形成;這裡聚集了長沙六成的歷史文化景點,坐擁32公里湘江沿江風光帶,有57.65平方公里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是長沙山水洲城魅力的最佳展示區域;可謂滿眼皆歷史,處處是文化。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天心區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在長沙市主城區南部,這裡東接雨花區,南連湘潭市,西界嶽麓區,北與芙蓉區、開福區毗鄰。區因天心閣得名;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乾隆十一年(1746)興建,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境內有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校區、中南大學等院校。

下轄14個街道:青園街道、坡子街街道、城南路街道、裕南街街道、金盆嶺街道、新開鋪街道、桂花坪街道、赤嶺路街道、文源街道、先鋒街道、黑石鋪街道、大託鋪街道、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區政府駐青園街道湘府中路,總面積141.05平方千米,常駐人口66.9萬。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秦朝統一六國,區境屬長沙郡的臨湘縣。西漢長沙王吳芮,建長沙國,立都臨湘。隋開皇九年,臨湘縣更名長沙縣,宋哲宗無符年(1098)從長沙縣析置善化縣,駐地雞公坡(今縣正街);明洪武十年(1377)併入長沙縣;十三年(1380)復設善化縣;隨屬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善化縣併入長沙縣,區境為長沙縣的城南鎮。民國二十二年(1933)設長沙市,城南區為第二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第二區改為黃道鎮、禮賢鎮、天心鎮;是年11月屬長沙縣,城區分城南鎮、城北鎮。民國三十一年(1942)復屬長沙市,劃為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5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城南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9月,成立城南區人民區公所,所址下黎家坡。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1950年6月成立城南路、天心閣、西湖路、社壇街、靈官渡、楚湘街、織機街7個居委會;同年9月,金盆嶺南大十字路(南大路)和裕南街劃入。1951年設城南區,同年5月織機街劃屬東區,西湖路劃屬西區。1954年全區設南大路、新興路、裕南街、天心閣、楚湘街、城南路、靈官渡7個街道辦事處。1955年5月,城南區更名南區。1960年1月,東風公社從長沙縣劃入,並更名雨花亭公社;同年4月南區改為長沙市妙高峰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復城南區。1962年1月雨花亭公社劃歸長沙市郊區。

1996年7月長沙市南區更名天心區,以原南區裕南街、金盆嶺、城南路、書院路4個街道,原西區坡子街、學院路2個街道,原郊區大託鄉、園藝場和畜牧農場為行政區域。2001年畜牧農場改為青園街道,園藝場改為桂花坪街道。2012年7月坡子街街道、學院街街道與書院路街道合併為坡子街街道;大託改置為黑石鋪街道、大託鋪街道、先鋒街道;金盆嶺街道析出赤嶺路街道;新開鋪街道析出文源街道。 2015年1月,長沙縣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劃入天心區。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天心區處於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南北低而中部高,西部平坦,中部是丘陵地帶;受風雨長期侵蝕,形成紅土崗地。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晴,嚴冬期短,暑熱期長的特點,年均氣溫17.2攝氏度,全年雨水充沛,平均總降水1422.4毫米。這裡是長沙百年商賈繁榮的起源地和聚集區,有百年老字號20多家。


長沙城南,湘江月到天心處,長沙市天心區

這裡歷史文化氣息濃郁,境內旅遊資源較多,擁有天心閣、白沙古井、火宮殿、湖南第一師範、賈誼故居等歷史文化遺產;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舊址、李富春故居等紀念地;有新世紀體育文化中心、走馬樓、宋福王墓、何紹基文化公園等旅遊資源。其中,天心閣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誌;清乾隆李汪度《重修天心閣記》稱此為蓋極城南之勝概,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詠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