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1982年福建省漳州市著手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市屬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當文物專家來到漳浦縣湖西畲族鄉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古城堡。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這座城堡當地人稱“趙家堡”。趙家堡不僅保存有結構完好的城池,而且城內生活、防禦功能完備齊全,建築形制協調統一,排列規劃有序,建築風格在閩南地區十分少見。文物專家對趙家堡進行了全面鑑定和綜合分析,基本確定趙家堡的建造年代至少不晚於明代後期,是一組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文物。

文物專家還發現,這座城堡中生活的居民大多姓趙,他們自稱是一個同姓同源的大家族。趙家堡的所在地是一個畲族鄉,而趙姓並不屬於畲族的姓氏,也就是說這座城堡中的居民是外遷而來的。

一個漢姓家族為何要遷居畲族人聚集的閩南地區?又是在什麼年代建造了這樣一座古堡?古城堡的建築風格又暗藏著怎樣的特殊含義?

趙家堡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東瀕臺灣海峽,西望梅州,北臨廈門、漳州,南眺潮州、汕頭。周圍有梁山遮斷西、南兩個方向的颶風,太武山作為北面屏障,丹灶山兀起於東海之濱。將趙家堡圍攏在一片風雨平和、土質肥沃的小平原之中。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趙家堡佔地約12萬平方米,分為內外兩層。外城周長1082米,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內城是一座封閉式的碉樓,外城與內城之間分別建有四組同式五進府第和六座同式堂屋以及相應的廂房。

古城堡共建四座城門。北門為正門,名為碩高居勝。城門外設有甕城,北門原有一座城樓,如今樓體已經譭棄;東門稱為東方鉅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城門;西門名為丹鼎鍾祥;唯獨南門不見匾額,而且不知何時已經被石條封死。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城牆的外層全部以石板砌築,條石採用平豎縱橫交錯壘砌,又於牆體中填實夯土。牆體厚度約為2.5米,通高5米左右。牆頂平鋪石板供人行走,外側用三合土夯砌牆垛。這種形制的城牆十分堅固,又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

作為一座聚族而居的城堡,趙家堡既具備了防禦功能,又具備了供一個大家族生存和發展的功能。城堡在居住、禮儀、民俗活動、園林休閒等方面的設置,也都有著極為詳盡的安排。

在趙家堡北門附近的城池內,文物專家還發現了一塊殘缺的石碑,碑文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南渡後,始祖閩衝王諱若和從少帝航海,後居積美濱海”。文中提到的積美是現在漳浦縣佛曇鎮的一處沿海山村,距離趙家堡大約10公里。根據碑文內容專家判斷,城堡中生活的趙氏家族很可能是從海上到了積美,後來又遷到了現在湖西鄉的位置,建造了趙家堡。而碑文中提到的“始祖閩衝王”也有可能是趙家堡的建造者。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如果這樣的判斷符合歷史事實,那麼一個漢姓大家族生活在畲族聚集地區,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但這種判斷還缺少旁證,僅從城堡中存留下來的幾塊石碑,還難以說明趙家堡的來歷。但文物專家隱約意識到,這座城堡歷經幾百年而不毀,又聚居著人口不在少數的同姓家族,那麼城中極有可能隱藏著與城堡歷史相關的有力證據。

文物專家通過大量走訪,終於在一戶居民家中看到了那本《趙氏家譜》。

僅是家譜的題名,就讓文物專家吃驚不小,上面赫然寫著:“汴京國族”。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歷史上曾經是宋朝的國都。難道趙家堡名稱中的“趙”字,還有城堡中居民的趙姓,都與大宋王朝的趙家皇族有關嗎?文物專家帶著深深的疑惑翻開了這本家譜,其引言部分是一篇名為《趙氏本末序》的文章。文中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敘述了從宋太祖稱帝,到南宋滅亡320年間的重要時事,如同一部極為濃縮的宋史,而文章的落款讓在場的專家又是一驚。文章落筆的時間是“元丙辰正月朔日”,署名是“宋魏王十一世孫趙若和書”。

專家先前發現的殘存石碑上,曾刻有“始祖閩衝王諱若和”的字樣,而家譜中這篇《趙氏本末序》的作者是趙若和,那麼這兩個“若和”是否是同一人呢?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歷史上確有趙若和其人,封號是“閩衝郡王”,其祖上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魏王趙匡美,那麼“閩衝王”實際上就是“閩衝郡王”,也就是趙若和了。

然而據史書記載,在南宋滅亡之際,最後的皇族趙氏,不是投海自盡就是被元兵所殺。當時趙若和與少帝趙昺一同被元軍圍困,最後葬身大海。可為何閩衝郡王趙若和的名字,會出現在趙家堡呢?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公元1276年,元軍將領伯顏率兵攻進南宋都城臨安,擄走了年僅5歲的宋恭帝趙顯。南宋遺臣倉惶逃亡到福建,擁立益王趙罡為帝,維繫著搖搖欲墜的大宋王朝,當時的行宮就設在閩衝郡王趙若和的王府。但不久,在元兵的逼迫下,南宋小朝廷繼續向南逃到了泉州,沒想到守城將領蒲壽庚早已投降了元軍,拒絕小皇帝入城,並殺害了城中2000多名趙氏王族,小朝廷只好愴惶逃往廣東南海。

1278年初 11歲的宋端宗趙昰,在元軍的追擊中受到驚嚇病死船中。在丞相陸秀夫的主持下,南宋遺臣再次擁立趙罡的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遷居廣東崖山。

1279年初元軍大將張弘範率領水軍由山東轉南,逼進廣東崖山,隨後元軍佔據海口,又出奇兵切斷宋軍供給線。二月初 20萬宋軍遭元兵南北夾攻,丞相陸秀夫擔心皇帝被俘受辱,揹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殉國,結束了統治中國320年曆史的趙宋王朝。

關於閩衝郡王趙若和的下落,在《宋史》和《元史》中均未曾提及,民間的說法則稱趙若和隨少帝一同葬身大海。然而這本《趙氏家譜》卻意外地續寫了南宋滅亡以後的歷史,也由此揭開了一座深居閩南的古城堡,與宋朝國都汴京的隱秘聯繫,和一個滅國王族遠在異鄉繁衍生息的艱辛。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趙氏本末序》中有這樣的描述:“不期年元兵且至,連日大戰。吾知勢已敗,與許達甫、黃侍臣等以十六舟奪港而出。遇陳宜中在廣崖之淺澳大會,欲往福州以圖匡復王室。船到廣東南澳之七十餘里,颶風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予冒至浯嶼之東,船亦失其槓具,就於浦西登岸,後徙鴻儒積美居焉

”。

這段文字清晰地描述了趙若和的逃亡路線,也證實了閩衝郡王與積美之間的關係。“奪港而出”應該所指逃離了元兵重重包圍的崖山海港,而船隊出海後,即在廣東南澳遭遇颶風,隨海流漂泊到廈門的浯嶼一帶。強烈的颶風阻止了元兵的追擊,也嚴重地損壞了趙若和所乘的船隻。無奈之下趙若和等人只好在浦西登岸,隨後潛入太武山下的積美隱藏起來。

為了躲避元兵的追殺,趙若和被迫隱姓埋名,流落異鄉,這一躲就是30多年。“元丙辰正月朔日”趙若和一時百感交集,夜不成寐,於是寫下了《趙氏家譜》的第一頁;寫下了趙氏家族千百年來的興盛與衰敗、榮耀與屈辱;寫下了自己大半生的顛沛流離“天之降禍,世有胡元。予自逃生,諱姓黃氏,居於浦西,後徙積美鴻儒佔籍居焉。造置產業,以度時光,終身抱恨”。

此後,這個滅國王族在福建沿海默默生活了一個世紀。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明洪武十八年,御史朱鑑接手了一起漳浦黃氏同姓通婚案,當時有個叫黃惠官的村民被告發同姓通婚。按照大明律例,同姓通婚有悖倫理,是要被治罪的。眼看黃惠官要被處以重刑,他的哥哥黃文官思索再三,最終將藏匿了上百年的家譜呈上公堂。

堂上的官員萬萬沒有想到,一個滅國王族,竟然悄無聲息的跨越了元朝,而今又存在於大明王朝,御史朱鑑心驚膽寒地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朝廷。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這個猜忌心極強、殺人不眨眼的老皇帝,並沒有舉起屠刀而是用御筆一揮,恩准趙氏後人恢復原姓。

黃惠官同姓通婚案以後,趙氏後人終於可以像正常家族一樣生存繁衍,也為他們日後建造趙家堡打下了基礎。

據《趙氏家譜》記載,到了明嘉靖年間,趙若和的第八世孫趙淑寬善於理財,家道開始中興,便廣置田產,建造宗祠,結交文人名土,為其子趙範請來名師。趙範於隆慶五年以二甲進土及第,先後任無為州知州、磁州知州、吏部員外郎、貴州清吏司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職,又奉敕督大同兵餉,從此漳浦趙氏家族開始中興。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當時趙氏家族在沿海地區的積美建有大型土堡,但時常遭受倭寇侵擾,不得安寧,加上當地楊氏家族經常尋事挑釁,於是決定內遷。最終選中了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的碩高山下,這裡田土肥沃,青山環抱,遠避倭寇侵害。

趙範先於萬曆二十八年,建造了具有極強防禦功能的完璧樓,此後又於萬曆三十二年,建造了城牆以及城中的府第等配套建築。崇禎七年,趙範之子趙義又在城中建造了南北三堂等民居建築,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北宋故都汴京在明代時經歷過多次黃河氾濫,最終整座汴京城被掩埋在河床之下。但高聳的鐵塔、潘楊二湖等依稀可見,這一切都被趙範父子沿用複製於趙家堡中。

在全城的佈局上,趙家堡是對北宋故都的刻意摹仿。歷史上的汴京城設有外城、內城、大內三重,趙家堡也設置有外城、內城和完璧樓三重,這在閩南一帶遺留下來的眾多古城堡中是唯一的一處。

在趙家堡城池的東南位置,有一座四面合圍的三層高樓,是趙家堡作為軍事建築中最具有防禦能力的堡壘,也是趙家堡早期建築中最重要的部分,名字叫做“完璧樓”。這座樓平面呈正方形,邊長80米,通高13.6米,屬內通廊式方土樓,實際上也是閩西南土樓的早期形制。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堡壘的底層以條石縱橫交錯砌築,厚約1.5米,二、三層以三合土夯築,牆體非常堅固。樓體的四壁均開有外小內大的楔形窗口,可以觀察敵情和向外投射,這樣的設計能夠儘量減少防守人員的傷亡。樓中間的天井邊還開有一個暗道,暗道平時用來排水,戰亂時可通過暗道潛出城外。二樓設有一間密室供樓堡的主人貯藏重要的東西或者進行秘密活動。而三樓是沒有隔牆的大通間供家族中的男壯丁晚上站崗放哨、集體住宿,以應對突發事件。

主體堡壘的前端,又建有平行相對的五間二層小樓,兩側建兩組平房,組成了一組四合式的小院,使完璧樓成為了一個多重封閉的空間,加強了安全防禦的能力。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完璧”使人想到“歸趙”,可見建造者的學識,和對祖上榮耀的嚮往。而如今趙宋王族的後裔,只能從中看到先輩的苦難與艱辛。

如今趙家堡的南門附近還保留有一塊完好的石碑,上面書寫“墨池”二字。原字出自於宋朝大書法家米芾之筆,碑高1.5米 寬0.68米,碑頭還拔有趙義題寫的立碑記。該碑以行楷書寫,“墨”字結體嚴謹,而“池”字以行書表現,兩字一靜一動,豐富了作品的章法。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據說原碑文是米芾任無為州知州時留下的,而趙範致仕後也曾擔任過此職。見到墨池碑文後,拓印帶回趙家堡再次鐫刻,並立於書房前激勵自己。

趙範的勤勉也激勵後來的趙氏子孫。明萬曆四十七年,其子趙義因奉職有功,得到朝廷獎賞,於是榮歸故里,開始了趙家堡最大規模的建設。

今天在趙家堡,無論從建築格局的構造,還是園林景觀的搭配,或者城堡內精巧的設計上都能感受到舊時汴京的痕跡。城堡前面是內外荷花池。府第祠堂前建池塘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採用的,但是同時建兩個池塘就獨無僅有了。據史料記載,北宋都城汴京的中軸線兩邊確有兩個大湖,而民間傳說著,這兩個湖一清一濁,清的一邊是楊家將的府第,而濁一邊是潘仁美的府第,所以又稱潘楊二湖。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向世人展示了北宋故都汴京的繁華風采,其中的拱形州橋是這個都城中的一大勝景。在趙家堡的建造中,趙義於蓮花池中架設了一座橋,橋的一半作單孔拱形,取名為“汴派橋”。拱橋的設置彌補了園林中,平板橋過於平直的缺點,附合了橋宜危的造園規則,又彌補了水面空間的不足。這座汴派橋更是為了點明,趙家堡生活的趙氏子孫源自於都城汴京,提示後代不忘先祖。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在個體建築的設置上,趙家堡也明顯地仿照汴京。府第西側的佛廟旁建造了一座聚寶塔,高5.95米,正好是汴京西側宋鐵塔現高的十分之一,且具有鐵塔又高又瘦的特徵,這也似乎在昭示著主人與北宋皇室之間的密切關係。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趙家堡府邸門前,還樹立著五組夾杆石。這些夾杆石是在舉行盛大慶典時,用來樹立各種旗幟的,是古代家族地位和名譽的代表性建築。還有門前的上馬石、石馬槽以及用來裝水以防止火災的石水缸,這一切無不顯示了這個家族曾經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南宋王室隱藏閩南,朱元璋網開一面,現存古堡見證歷史


趙家堡府第的規格也跟其他府第不同。這裡的府第設置兩個門廳,兩側設有圍牆連結。前面的門廳其實也是照壁的一種,可兼供門房和下人居住、值勤,而第二個門才是正門。這樣的建築形式,顯示了官家府第的氣派。正廳的飛簷上還雕有云龍綵鳳。封建時代龍與風只有皇家才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而在趙家堡的建築中,竟然同時出現了龍和風的裝飾,可見大明皇帝的寬容,和趙宋王族後裔對其出身貴胄的炫耀,對其祖先帝業的嚮往。

這座閩南小城堡裡保存了一個滅國王族後裔的繁衍生息,綿綿幾百年而不絕,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的範圍內也十分罕見。作為一個特殊的家族,趙家堡的建造者,把城堡的建造作為宣洩其王族情結的載體,儘可能地流露其對先祖帝業的炫耀和思慕。當然也流露出了對一代王朝,終於沒落的無奈與嘆惋。

歲月帶走了往昔的繁華,也帶走了心靈的喧囂。經過700多年的風雨洗禮,一切漸漸歸於平淡。如今在趙家堡中生活的居民仍有700多人,他們都是閩衝郡王趙若和的子孫。這些王族後裔大多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的樸實生活。曾經的大好江山和先祖的赫赫功業,對他們來說已經太過遙遠,他們所需要的是放下虛無的光環,再造明日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