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1982年福建省漳州市着手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属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当文物专家来到漳浦县湖西畲族乡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城堡。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这座城堡当地人称“赵家堡”。赵家堡不仅保存有结构完好的城池,而且城内生活、防御功能完备齐全,建筑形制协调统一,排列规划有序,建筑风格在闽南地区十分少见。文物专家对赵家堡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综合分析,基本确定赵家堡的建造年代至少不晚于明代后期,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文物。

文物专家还发现,这座城堡中生活的居民大多姓赵,他们自称是一个同姓同源的大家族。赵家堡的所在地是一个畲族乡,而赵姓并不属于畲族的姓氏,也就是说这座城堡中的居民是外迁而来的。

一个汉姓家族为何要迁居畲族人聚集的闽南地区?又是在什么年代建造了这样一座古堡?古城堡的建筑风格又暗藏着怎样的特殊含义?

赵家堡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东濒台湾海峡,西望梅州,北临厦门、漳州,南眺潮州、汕头。周围有梁山遮断西、南两个方向的飓风,太武山作为北面屏障,丹灶山兀起于东海之滨。将赵家堡围拢在一片风雨平和、土质肥沃的小平原之中。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赵家堡占地约12万平方米,分为内外两层。外城周长1082米,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内城是一座封闭式的碉楼,外城与内城之间分别建有四组同式五进府第和六座同式堂屋以及相应的厢房。

古城堡共建四座城门。北门为正门,名为硕高居胜。城门外设有瓮城,北门原有一座城楼,如今楼体已经毁弃;东门称为东方钜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城门;西门名为丹鼎钟祥;唯独南门不见匾额,而且不知何时已经被石条封死。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城墙的外层全部以石板砌筑,条石采用平竖纵横交错垒砌,又于墙体中填实夯土。墙体厚度约为2.5米,通高5米左右。墙顶平铺石板供人行走,外侧用三合土夯砌墙垛。这种形制的城墙十分坚固,又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

作为一座聚族而居的城堡,赵家堡既具备了防御功能,又具备了供一个大家族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城堡在居住、礼仪、民俗活动、园林休闲等方面的设置,也都有着极为详尽的安排。

在赵家堡北门附近的城池内,文物专家还发现了一块残缺的石碑,碑文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南渡后,始祖闽冲王讳若和从少帝航海,后居积美滨海”。文中提到的积美是现在漳浦县佛昙镇的一处沿海山村,距离赵家堡大约10公里。根据碑文内容专家判断,城堡中生活的赵氏家族很可能是从海上到了积美,后来又迁到了现在湖西乡的位置,建造了赵家堡。而碑文中提到的“始祖闽冲王”也有可能是赵家堡的建造者。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如果这样的判断符合历史事实,那么一个汉姓大家族生活在畲族聚集地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但这种判断还缺少旁证,仅从城堡中存留下来的几块石碑,还难以说明赵家堡的来历。但文物专家隐约意识到,这座城堡历经几百年而不毁,又聚居着人口不在少数的同姓家族,那么城中极有可能隐藏着与城堡历史相关的有力证据。

文物专家通过大量走访,终于在一户居民家中看到了那本《赵氏家谱》。

仅是家谱的题名,就让文物专家吃惊不小,上面赫然写着:“汴京国族”。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历史上曾经是宋朝的国都。难道赵家堡名称中的“赵”字,还有城堡中居民的赵姓,都与大宋王朝的赵家皇族有关吗?文物专家带着深深的疑惑翻开了这本家谱,其引言部分是一篇名为《赵氏本末序》的文章。文中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了从宋太祖称帝,到南宋灭亡320年间的重要时事,如同一部极为浓缩的宋史,而文章的落款让在场的专家又是一惊。文章落笔的时间是“元丙辰正月朔日”,署名是“宋魏王十一世孙赵若和书”。

专家先前发现的残存石碑上,曾刻有“始祖闽冲王讳若和”的字样,而家谱中这篇《赵氏本末序》的作者是赵若和,那么这两个“若和”是否是同一人呢?根据史料记载,宋朝历史上确有赵若和其人,封号是“闽冲郡王”,其祖上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魏王赵匡美,那么“闽冲王”实际上就是“闽冲郡王”,也就是赵若和了。

然而据史书记载,在南宋灭亡之际,最后的皇族赵氏,不是投海自尽就是被元兵所杀。当时赵若和与少帝赵昺一同被元军围困,最后葬身大海。可为何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名字,会出现在赵家堡呢?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公元1276年,元军将领伯颜率兵攻进南宋都城临安,掳走了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显。南宋遗臣仓惶逃亡到福建,拥立益王赵罡为帝,维系着摇摇欲坠的大宋王朝,当时的行宫就设在闽冲郡王赵若和的王府。但不久,在元兵的逼迫下,南宋小朝廷继续向南逃到了泉州,没想到守城将领蒲寿庚早已投降了元军,拒绝小皇帝入城,并杀害了城中2000多名赵氏王族,小朝廷只好怆惶逃往广东南海。

1278年初 11岁的宋端宗赵昰,在元军的追击中受到惊吓病死船中。在丞相陆秀夫的主持下,南宋遗臣再次拥立赵罡的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广东崖山。

1279年初元军大将张弘范率领水军由山东转南,逼进广东崖山,随后元军占据海口,又出奇兵切断宋军供给线。二月初 20万宋军遭元兵南北夹攻,丞相陆秀夫担心皇帝被俘受辱,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殉国,结束了统治中国320年历史的赵宋王朝。

关于闽冲郡王赵若和的下落,在《宋史》和《元史》中均未曾提及,民间的说法则称赵若和随少帝一同葬身大海。然而这本《赵氏家谱》却意外地续写了南宋灭亡以后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一座深居闽南的古城堡,与宋朝国都汴京的隐秘联系,和一个灭国王族远在异乡繁衍生息的艰辛。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赵氏本末序》中有这样的描述:“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

”。

这段文字清晰地描述了赵若和的逃亡路线,也证实了闽冲郡王与积美之间的关系。“夺港而出”应该所指逃离了元兵重重包围的崖山海港,而船队出海后,即在广东南澳遭遇飓风,随海流漂泊到厦门的浯屿一带。强烈的飓风阻止了元兵的追击,也严重地损坏了赵若和所乘的船只。无奈之下赵若和等人只好在浦西登岸,随后潜入太武山下的积美隐藏起来。

为了躲避元兵的追杀,赵若和被迫隐姓埋名,流落异乡,这一躲就是30多年。“元丙辰正月朔日”赵若和一时百感交集,夜不成寐,于是写下了《赵氏家谱》的第一页;写下了赵氏家族千百年来的兴盛与衰败、荣耀与屈辱;写下了自己大半生的颠沛流离“天之降祸,世有胡元。予自逃生,讳姓黄氏,居于浦西,后徙积美鸿儒占籍居焉。造置产业,以度时光,终身抱恨”。

此后,这个灭国王族在福建沿海默默生活了一个世纪。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明洪武十八年,御史朱鉴接手了一起漳浦黄氏同姓通婚案,当时有个叫黄惠官的村民被告发同姓通婚。按照大明律例,同姓通婚有悖伦理,是要被治罪的。眼看黄惠官要被处以重刑,他的哥哥黄文官思索再三,最终将藏匿了上百年的家谱呈上公堂。

堂上的官员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灭国王族,竟然悄无声息的跨越了元朝,而今又存在于大明王朝,御史朱鉴心惊胆寒地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这个猜忌心极强、杀人不眨眼的老皇帝,并没有举起屠刀而是用御笔一挥,恩准赵氏后人恢复原姓。

黄惠官同姓通婚案以后,赵氏后人终于可以像正常家族一样生存繁衍,也为他们日后建造赵家堡打下了基础。

据《赵氏家谱》记载,到了明嘉靖年间,赵若和的第八世孙赵淑宽善于理财,家道开始中兴,便广置田产,建造宗祠,结交文人名土,为其子赵范请来名师。赵范于隆庆五年以二甲进土及第,先后任无为州知州、磁州知州、吏部员外郎、贵州清吏司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职,又奉敕督大同兵饷,从此漳浦赵氏家族开始中兴。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当时赵氏家族在沿海地区的积美建有大型土堡,但时常遭受倭寇侵扰,不得安宁,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经常寻事挑衅,于是决定内迁。最终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的硕高山下,这里田土肥沃,青山环抱,远避倭寇侵害。

赵范先于万历二十八年,建造了具有极强防御功能的完璧楼,此后又于万历三十二年,建造了城墙以及城中的府第等配套建筑。崇祯七年,赵范之子赵义又在城中建造了南北三堂等民居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北宋故都汴京在明代时经历过多次黄河泛滥,最终整座汴京城被掩埋在河床之下。但高耸的铁塔、潘杨二湖等依稀可见,这一切都被赵范父子沿用复制于赵家堡中。

在全城的布局上,赵家堡是对北宋故都的刻意摹仿。历史上的汴京城设有外城、内城、大内三重,赵家堡也设置有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这在闽南一带遗留下来的众多古城堡中是唯一的一处。

在赵家堡城池的东南位置,有一座四面合围的三层高楼,是赵家堡作为军事建筑中最具有防御能力的堡垒,也是赵家堡早期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名字叫做“完璧楼”。这座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0米,通高13.6米,属内通廊式方土楼,实际上也是闽西南土楼的早期形制。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堡垒的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厚约1.5米,二、三层以三合土夯筑,墙体非常坚固。楼体的四壁均开有外小内大的楔形窗口,可以观察敌情和向外投射,这样的设计能够尽量减少防守人员的伤亡。楼中间的天井边还开有一个暗道,暗道平时用来排水,战乱时可通过暗道潜出城外。二楼设有一间密室供楼堡的主人贮藏重要的东西或者进行秘密活动。而三楼是没有隔墙的大通间供家族中的男壮丁晚上站岗放哨、集体住宿,以应对突发事件。

主体堡垒的前端,又建有平行相对的五间二层小楼,两侧建两组平房,组成了一组四合式的小院,使完璧楼成为了一个多重封闭的空间,加强了安全防御的能力。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完璧”使人想到“归赵”,可见建造者的学识,和对祖上荣耀的向往。而如今赵宋王族的后裔,只能从中看到先辈的苦难与艰辛。

如今赵家堡的南门附近还保留有一块完好的石碑,上面书写“墨池”二字。原字出自于宋朝大书法家米芾之笔,碑高1.5米 宽0.68米,碑头还拔有赵义题写的立碑记。该碑以行楷书写,“墨”字结体严谨,而“池”字以行书表现,两字一静一动,丰富了作品的章法。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据说原碑文是米芾任无为州知州时留下的,而赵范致仕后也曾担任过此职。见到墨池碑文后,拓印带回赵家堡再次镌刻,并立于书房前激励自己。

赵范的勤勉也激励后来的赵氏子孙。明万历四十七年,其子赵义因奉职有功,得到朝廷奖赏,于是荣归故里,开始了赵家堡最大规模的建设。

今天在赵家堡,无论从建筑格局的构造,还是园林景观的搭配,或者城堡内精巧的设计上都能感受到旧时汴京的痕迹。城堡前面是内外荷花池。府第祠堂前建池塘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采用的,但是同时建两个池塘就独无仅有了。据史料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中轴线两边确有两个大湖,而民间传说着,这两个湖一清一浊,清的一边是杨家将的府第,而浊一边是潘仁美的府第,所以又称潘杨二湖。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向世人展示了北宋故都汴京的繁华风采,其中的拱形州桥是这个都城中的一大胜景。在赵家堡的建造中,赵义于莲花池中架设了一座桥,桥的一半作单孔拱形,取名为“汴派桥”。拱桥的设置弥补了园林中,平板桥过于平直的缺点,附合了桥宜危的造园规则,又弥补了水面空间的不足。这座汴派桥更是为了点明,赵家堡生活的赵氏子孙源自于都城汴京,提示后代不忘先祖。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在个体建筑的设置上,赵家堡也明显地仿照汴京。府第西侧的佛庙旁建造了一座聚宝塔,高5.95米,正好是汴京西侧宋铁塔现高的十分之一,且具有铁塔又高又瘦的特征,这也似乎在昭示着主人与北宋皇室之间的密切关系。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赵家堡府邸门前,还树立着五组夹杆石。这些夹杆石是在举行盛大庆典时,用来树立各种旗帜的,是古代家族地位和名誉的代表性建筑。还有门前的上马石、石马槽以及用来装水以防止火灾的石水缸,这一切无不显示了这个家族曾经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南宋王室隐藏闽南,朱元璋网开一面,现存古堡见证历史


赵家堡府第的规格也跟其他府第不同。这里的府第设置两个门厅,两侧设有围墙连结。前面的门厅其实也是照壁的一种,可兼供门房和下人居住、值勤,而第二个门才是正门。这样的建筑形式,显示了官家府第的气派。正厅的飞檐上还雕有云龙彩凤。封建时代龙与风只有皇家才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而在赵家堡的建筑中,竟然同时出现了龙和风的装饰,可见大明皇帝的宽容,和赵宋王族后裔对其出身贵胄的炫耀,对其祖先帝业的向往。

这座闽南小城堡里保存了一个灭国王族后裔的繁衍生息,绵绵几百年而不绝,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十分罕见。作为一个特殊的家族,赵家堡的建造者,把城堡的建造作为宣泄其王族情结的载体,尽可能地流露其对先祖帝业的炫耀和思慕。当然也流露出了对一代王朝,终于没落的无奈与叹惋。

岁月带走了往昔的繁华,也带走了心灵的喧嚣。经过700多年的风雨洗礼,一切渐渐归于平淡。如今在赵家堡中生活的居民仍有700多人,他们都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子孙。这些王族后裔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朴实生活。曾经的大好江山和先祖的赫赫功业,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遥远,他们所需要的是放下虚无的光环,再造明日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