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安静的水南街区(散文二题)曹燮/文吴健衡/绘



(一)大桥扁肉

如今的水南街区显得格外安静。它虽与车水马龙的四角井、北大街挨得近,然而只要穿过昔日护城河上的文川桥(廊桥),经过桥下流水声的缓冲,城里传来的市声便仿佛安静了许多。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那是宋代文川桥的遗址。尚未走进廊桥时,远远便能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随意走进古朴幽雅的文川桥,无论迈入桥上任何一间扁食店,找个光线充足临窗的位置落坐,或坐在廊桥过道边的小桌前,观察从窗外透进的阳光照射着微尘在眼前浮动,有种细如游丝的思绪便会漫上心间。逆光望去,店里所有人的脸上都宛若被涂上了一层灰色调,表情显得比平时柔和了许多,如翻阅一本黑白照老相册,又仿佛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像回到了民国,回到了明清,甚或更久远的宋元时代。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行走在桥身小卵石铺砌的廊道上,光线被两边的披檐遮挡,便陡然间显得暗淡了下来。那一束束阳光从桥身的窗户外投射,仿佛在向廊桥内窥探着,光束打所有人的脸上,将人脸照得轮廓分明。靠廊道中间的炉火正旺,灶台上摆着大小不一数口铝锅。在那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中年男店主正往里投放扁肉,锅里发出轻轻的卟卟声。他弓着腰,脸朝廊道,因顾客到来而忙碌着。店主表情显得柔和自然。大锅里水静静地开着。老板向锅里伸入小铁筛,将煮熟的扁肉打捞起来反扣入碗中。此刻,水蒸气往上升腾将他的脸蒙住。老板招呼客人总是和言悦色,眼神也极其柔顺。也许是生意不错,收入稳定,日子过得滋润,流露出泰然自若不温不火的样子。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店主的女孩偶尔会到店里帮衬。那女孩头发乌黑眉青目秀,她认真拭擦完店里的桌凳,将碗筷清洗干净并叠好后,就雨燕般轻盈地穿过廊桥,顺着石阶往水南街方向跑。廊桥上的店面虽不大,只有十余平方的样子,但总体给人干净整洁的舒适感。坐在旁边忙着包扁肉的是女店主。只见她端坐一张方桌前,左手横握一根小指粗的竹筷,将装在瓷盘里切碎的肉馅往右手掌托着巴掌大的面皮上轻轻一抹,然后将舒展开的右手轻轻往里一握,只做一个翻卷合拢的动作,扁肉便轻松的聚合成团状。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客人朝老板要一碗扁肉,老板爽声回应。随即麻利地往锅里倒入扁肉,闻得到那新鲜的扁食皮散发出的面粉味,以及用猪骨头熬出乳白色的骨头汤的香味。店主用勺子舀出一勺骨头汤,倒入放好佐料和青葱的瓷碗。旋即用漏筛捞出煮熟的扁肉,将它轻轻倒扣入碗中,再滴几滴芝麻香油,一股儿时记忆中特有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喝半碗滚烫的扁肉汤,味道极其鲜美。那薄薄面皮裹着的肉馅蓬松爽口,吃完令人回味无穷。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文川桥可追溯至遥远的宋代,紧挨着桥的城墙窝可追溯至元代,而大桥扁食源于何时,火红了多久,则至今无从可考。不仅城关镇的人爱吃大桥扁食,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大桥扁食。临近的文亨、林坊、揭乐等周边乡镇的百姓进城,都会慕名前来品尝一回那种儿时的味道,回家后仍念念不忘掂记于心。那天走访水南街区时,热情好客的钱书记请我们吃了碗大桥扁肉。

来自省城的作家吴建华吃连称好吃。钱书记坐在一旁看我们吃。她笑着说,大桥扁肉她吃得多,似乎只有在廊桥上吃,才有那种特别的味道,一旦买回家煮,就总觉得没那份味道。我思量她的话,想来似乎也有些道理。这也许是氛围的原因吧!环境和氛围如何,将直接影响食客的心情和食欲。难怪文联杨主席动辄请吃大桥扁肉。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其实到大桥上吃的不单是扁肉,而是一种怀旧情结。在那里,仿佛能找回童年的感觉和连城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种怀旧的情愫与难言之乡愁。遗憾的是:时光是流水,此情只可凭君去追忆。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水南街区的街(之二)

躲开文川桥外传来嘈杂的市声,通往大桥下是条红褐色的石台阶,那是千百年来被无数行人踩踏过的石条,因而显得分外光滑锃亮。顺着这条石板路走到廊桥下的古宅跟前,可见沿文川河那垛厚厚的城墙依然屹立着。站在高达二米盈余的古城墙跟,市声仿佛被城墙挡在了外面。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城墙乃元代所建,已有八百年余年历史。墙体由厚厚的青砖砌就,虽历经风雨剥蚀,但依然保持着原有模样。青砖的质地很好,用铁钉轻轻敲打时,仍能发出金属般的脆响。残存的城墙历经了沧桑,从墙砖规格不一可推断出,局部城墙曾遭毁坏,仔细分辨尚能看出修补的痕迹。一些无名的杂草从墙砖的缝隙间钻出向下垂悬着,却也长得青葱可人。一些干枯了的狗尾草依然立在城墙垛的顶端,纤弱的身子在秋风里瑟瑟抖动着。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正值初冬,夕阳依然温暖的照在我身上。从庙前路朝水南路漫步,老巷子里是如此的幽深静谧。除偶尔遇上几位行人,三五辆在巷内穿梭的电动车、摩托车外,这里没有别的机动车。水泥路面仅三米宽,但路面十分干净整洁。夹在路边的是为数不少的明清古建筑,为传统客家民居两进或三进式砖木结构,很多早已荒废在那。木门上的铸铁门环和铁锁早已锈死。

透过窗格往里窥探,里面昏暗幽深,庭院如内脏被掏空的动物躯壳。古宅的木构件有些已经糟朽,惟有图案精美的窗花仍留有一丝生气。青石门楣横批和两边的石刻楹联依然清晰如昨,仿佛在诉说着昔日主人的梦想与荣光。

那些古宅里曾经发生过无数的故事,然而却缺了蒲松龄似的文人,将它们采集并传承下来。它们无人居住又年久失修,颓败也在所难免。从一幢幢沿街的青砖大门及墙面工艺特征可以推断,它们几乎都属明清建筑。总体不外乎青砖墙、粉壁墙、木墙、泥墙,及竹编粉墙混搭诸类型。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而与这此相伴的另类风景,它构成了水南街区街道的另类特色。走在古街上,时常能遇见娇艳欲滴的三角梅,它从矮墙伸出路边,有些花枝则低垂在墙前,吸引无数行人的眼球。院里的石榴也不甘示弱,纤枝横斜从高处翻出粉墙,红红的果实就呈现在白墙上方,成熟的番石榴迸裂了,仿佛一张笑得合不拢的嘴。有些墙裙上还残留着春天的痕迹,那些雨季滋生被晒干的苔藓像牛皮癣,顽固地附着不肯退却。爬山虎从不显眼的角落伸出触须,章鱼般的往墙上四处攀爬,仿佛一幅自然又漂亮的国画,将生硬的墙体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气。无数青藤从墙面伸出攀上了水泥电线杆,在电杆中间衔接处恣意生长。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水南街区一些古宅的门顶,在门顶飞檐处的砖缝里,竟然长出一棵泡桐树。它是如何长在那里的,我不得而知。泡桐树显然屡次遭到人为砍伐,底部的树桩有一握拳头大小,然而盘根错节根深难除。主人只能砍其新枝,别无办法。门顶翼角处,一大块砖墙被泡桐树掀倒在地,一堆零乱的古砖堆积于门前。而今泡桐树又冒出两处新枝高高耸立在空中,树杆笔直地挺立在那里,宽大翠碧的叶子在风中絮絮耳语。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连城:安 静 的 水 南 街 区

在另座古宅大门的墙顶,在破碎的瓦砾间,密密麻麻地开满了山韭菜花。也许是营养不良,野韭菜长得不高,但紫色喇叭状的花朵却开得恣意,花姿优雅高贵、绚丽多姿,简直可用“惊艳”来形容,睹之令人心生怜爱与羡慕。它们生命力如此旺盛,委实令人不得不佩服其倔强。它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而对于生活中的一点小擦伤,想来也根本不算什么。人如能倔强而优雅地活着,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