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橋阿婆”,那個溫暖這座城的人走了

“洗橋阿婆”,那個溫暖這座城的人走了

“洗橋阿婆”在洗橋(資料照)

在舟山這座城市,說起殷桂蘭這個名字,很多人不一定熟悉;但一提“洗橋阿婆”,幾乎婦孺皆知。

舟山當地有“走十橋”的習俗,正月十四老百姓要走十座橋並在橋上點香燭祈福。一座座石橋被香燭燻黑,被亂貼小廣告,定海的殷桂蘭阿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在傳承傳統和倡導文明之間,她選擇付出——用雙手清洗橋面。

夏天熱得全身流汗,冬天凍得雙手通紅,殷桂蘭阿婆十多年的堅守,換來了鬧市區橋面整潔,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從2003年至今16年來,“洗橋阿婆”的美名在老百姓間盛傳。

12月4日凌晨4時多,94歲高齡的“洗橋阿婆”殷桂蘭安詳地走了。“溫暖一座城的阿婆走好! ”與她相識或素不相識的人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轉發消息,沉痛中飽含著溫暖。

12月5日晚6時28分,殷桂蘭的小女兒季蘇萍小心翼翼地整理母親的遺物。沒有名貴的珍寶,卻是殷桂蘭最心愛的寶貝。

“洗桥阿婆”,那个温暖这座城的人走了

捐款單和榮譽證書

洗不動了,一塊潔淨毛巾天天陪伴著她

12月5日,記者輕輕走進殷桂蘭生前的居住地——定海翁山新村57號樓206室。房間整潔安謐,這是季蘇萍的家,殷桂蘭位於翁洲新村的房子拆遷了,丈夫也在8年前去世,她就搬到小女兒家住。

深藍色的床單印滿火紅色的火烈鳥圖案,這是季蘇萍特意為母親選的。“母親很喜歡,我知道她那顆心還想做好事,是火熱的。 ”

殷桂蘭的床頭放著一根四腳拐,柺杖上掛著一塊印有花紋的白色小毛巾。毛巾潔白,沒有一丁點汙漬。這是為方便她擦眼淚、擦手準備的。殷桂蘭晚年腿腳不便不能下樓,只能拄著四腳拐在家中緩慢地挪動,但走到哪兒都掛著這塊小毛巾。

季蘇萍回憶說,看到這塊潔白的毛巾就想起母親洗橋用過的毛巾。這是殷桂蘭的專用毛巾,回家後一遍遍搓洗,始終保持乾淨,一有破損就買新毛巾。搬家時,殷桂蘭年歲已高,所有洗橋工具都沒有帶來。

數不清換了多少塊毛巾,老人後來沒法用毛巾了,這一塊成了殷桂蘭的陪伴和留念。兩年多來,季蘇萍始終捨不得動它,哪怕是挪一下位置。

最後時光,一摞榮譽證書讓她回想以往

殷桂蘭搬家後,帶上了重要的榮譽證書,其他的證書、獎盃存放在三女兒季海菊家中。“搬家時,母親多次叮囑‘輕拿輕放’。 ”季蘇萍一點點移開床鋪對面電視機櫃第二格抽屜。

抽屜裡,整齊擺放著“舟山慈善獎·志願服務獎”“感動定海魅力人物”等各類榮譽證書,一共有19張(塊)。木質的證書用報紙包裹著,紙質的裡面夾著一張白紙,用於吸溼氣的白紙已經泛黃,證書還依舊如新。

31歲入黨的殷桂蘭,一直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多奉獻不求回報”。她不計名利,從未對親友提過洗橋,直到季蘇萍從報紙上看到母親洗橋的報道才知曉。做好事不計名利,但對黨和政府頒發的榮譽證書,殷桂蘭十分珍惜,常拿出來翻看。

榮譽證書下方,還放著殷桂蘭年輕時拍的全家福黑白照——去上海遊玩的留念。“母親年輕時也愛出遊,‘洗橋’後沒有一次外出遊玩。 ”季蘇萍感慨說。

在殷桂蘭年邁臥床後,季蘇萍常給她看榮譽證書,讓母親高興。看得最多的是“舟山市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榮譽證書,後來殷桂蘭的手無力撫摸榮譽證書了,話也不能說了。“看到榮譽證書她彷彿回想起她曾做過的善事,眼前一亮,人也精神起來。 ”季蘇萍說。

臨終遺言,再一次將愛注入了這座城

殷桂蘭初次被報道洗橋時,已有78歲。此後,有一批舟山青年成為她的洗橋徒弟。隨著年歲增加,她難以再去河邊打水、洗橋。一心做好事的殷桂蘭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慈善捐款事業。

殷桂蘭捐款事蹟很出名,但女兒們都不知道捐款單據集中放在哪裡。記者打開一本2007年獲得的榮譽證書,飄出一張殷桂蘭的捐款單。收款方是舟山市人民教育基金會,時間是2001年3月19日,金額2000元。“母親提前從企業退休,她的收入很少,自己生活省吃儉用。 ”季蘇萍說。

我市建千荷學校捐款2000元,救助小沙鎮一貧困大學生2000元,捐資四川地震災區1000元,結對資助殘疾人、孤寡老人……這些年來,殷桂蘭幾乎將所有的退休工資都捐給了困難群眾,還把每年各級部門春節慰問金等全部捐出。

舟山市、定海區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記得,曾經的“洗橋阿婆”殷桂蘭步履蹣跚地摸進來,一次又一次來捐款,她的腳步越來越緩慢,對慈善助困的信念卻越來越執著。

臨終前,一生追求做好事的殷桂蘭留下遺言,再三囑咐親人:“我死後不要念經,把這筆錢省下來,捐給困難群眾。”在生命彌留之際,“洗橋阿婆”殷桂蘭再一次將愛注入了這座城。

(原標題《“洗橋阿婆”,那個溫暖這座城的人走了》,原作者陳妤。編輯滕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