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死前,給朱允炆留了支神祕軍隊,為何建文帝至死也沒用?

Scorpion絡小羽


朱元璋留給孫兒朱允炆的這一神秘軍隊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那為什麼朱允炆到死也沒打出這張最後的王牌?




稱帝后大殺功臣,猜忌心極重的朱元璋為什麼敢把這支神秘軍隊留給孫子朱允炆

先來了解一下這支神秘軍隊———沐家軍,沐家軍的統領叫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元朝末年,各地農民揭竿而起,暴動起義,當然戰爭帶來的結果就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很多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木英的父母在戰亂中喪生,當時木英是12歲,正值朱元璋是義軍的首領,得知木英的遭遇後引發和他年少時候共鳴,再加上朱元璋和妹子馬皇后沒有孩子,就把木英收為義子。

成為朱元璋義子的沐英一路跟著軍隊,一路上不斷磨練自己,學習兵法,勤練武功,隨著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在征戰中不斷積累經驗,具備了過人的軍事素質,後來,他平定了雲南,同時鎮守雲南,掌兵30萬,他治軍有方,這30萬大軍可是一支精銳之師。

後來,他得知太子朱標死了,痛心疾首,二人從小一起長大的,又年齡相仿,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不久也去世了,時年48歲。朱元璋得知後十分感動,朱元璋把他歸葬京師,封黔南王。


圖:沐英慕

沐英死後,他兒子承襲他爸的爵位,繼續鎮守雲南。

朱允炆為何不用沐家軍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文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聽從老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儒三位老師的意見,一上位就開始削藩,眼看削了一大半了,燕王朱棣見快到他頭上了,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造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發動“靖難之役”造反,朱允炆派出大將李景隆出戰,沒成想李景隆十分無能,打了敗仗,5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時建文帝的主力被滅了,緊接著被朱棣攻下皇宮,建文帝下落不明。


圖:朱允炆劇照

那麼,危機關頭他怎麼不用皇爺爺朱元璋留下的沐家軍呢?

我認為原因有3點

  1. 一、距離太遠。朱允炆也求救了,從求救開始算起,當求救信號到了雲南就好久了,再到抽調人馬,往南京趕路也得時間。即使放到今天,我們坐火車還得好久,更別說當時交通落後的明朝了,等沐家軍到了,生米煮成熟飯了,朱棣都稱帝了。
  2. 二、朱允炆太自信了。他認為自己實力雄厚,四叔人少,翻不起浪,輕敵了。卻不曾想朱棣的騎兵可是戰鬥力十分強悍,同時,騎兵的速度很快,沒等他求救,就已經敗了。
  3. 三、見死不救。沐英和朱元璋父子感情深厚沒得說,那沐英的後代呢,就不見得了,早已疏遠了。再加上沐英的後代可不如沐英有魄力,沐英死後那些長輩可不是沐家小輩能輕易控制的。勤王又苦又累又有風險,對於當時的沐家軍來說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歷史守夜人


朱元璋曾為朱允炆留下過一支神秘部隊,足以讓朱允炆剿滅叛軍,可惜直到臨終前,朱允炆也未曾啟用,可以說相當的可惜。這支部隊,就是當時鎮守西南方的三十萬沐家軍。

1352年,僅僅只有八歲的沐英在戰亂中喪失雙親,輾轉流浪到了濠州城,被當時起義軍領袖朱元璋發現並予以收留。

因為當時朱元璋和馬姑娘(即後來的馬皇后)膝下並無子女,所以就把小沐英收為義子,改為朱姓,不但讓先生教他讀書寫字,朱元璋更是親自把他帶在身邊,教他帶兵打仗。

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儘管連年征戰,但在亂世當中,沐英卻學會了一身誰都剝奪不去的軍事才能。1362年,沐英開始在軍中擔任要職,其後步步攀升,以處事果斷的行事風格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洪武十五年,沐英率兵救援昆明,將土官楊苴率領的叛軍擊退,從此就留下來鎮守西南。其後,儘管朱元璋大肆誅殺朝中的大將,但卻對沐家絲毫未動,一方面沐家的勢力影響不到朝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朱元璋對於自己的這位義子其實是非常信賴的,甚至在自己死後,願意把留給自己的孫子使用。

1392年朱標去世後,消息傳到雲南,沐英聞訊大哭,先是悲後是痛,甚至因此“至是感疾,卒於鎮”,也就是說沐英在得知朱標去世的消息後,自己竟然因為傷心過度感染疾病而死,對朱標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不同於沐英長期駐紮雲南,沐英的兒子沐晟自幼都生活在南京,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而且平時的時候也和朱允炆有所走動,兩個人的關係堪稱莫逆。建文帝即位那年,冊封沐晟為侯,效仿其父親鎮守雲南,同時征討當地叛軍。

然而,就是這麼一支絕對服從自己的部隊,朱允炆直到臨終前都未曾調用。結合當時的史料分析,根本就不是朱允炆不願意調動這支部隊,而是壓根就沒有時間,前方虎父李文忠的犬子李景隆兵敗如山倒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使得朱棣的部隊很快就達到了京城,加上城中內應接應,所以朱允炆根本沒時間來調度這支部隊,無奈之下只能逃出宮去。






被埋藏的歷史


朱元璋臨死之前,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兩個“頂樑柱”,一個是李景隆,一個是沐家軍,其餘的開國將領被朱元璋誅殺殆盡。

有人說,假如朱元璋不殺藍玉的話,由藍玉代替李景隆領兵,那麼朱棣應該不是對手,朱允炆會安安穩穩地做他的第二代帝王,可惜的是朱元璋看走眼了,他殺了藍玉,留下了中看不中用的李景隆。


李景隆就是個紈絝子弟,平日裡錦衣玉食,驕奢淫逸慣了,哪裡還會打仗,而且他還妄自尊大的,喜歡自我吹噓,朱允炆真是瞎了眼了,他覺得爺爺留下的人肯定沒錯。

結果怎麼樣呢?

朱允炆將五十萬大軍放心地交給了李景隆,結果大敗而回,朱允炆覺得放權不夠,又給李景隆加了十萬大軍,結果再次大敗而回,後來李景隆覺得反正打不過朱棣,索性直接開門投降了。就是這樣一位坑爹的傢伙,壞了朱允炆的大事。

說了李隆基,再說另外一位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和馬大腳的乾兒子,立了無數戰功,還攻下了雲南,後來朱元璋就把沐英留在了雲南,讓他鎮守西南。

當年沐英的軍隊大約有三十來萬,沐英與太子朱標關係不錯,當他聽說朱標病死之後,悲痛欲絕,不久之後就英年早逝了,年僅48歲。

沐英死了之後,被朱元璋追封為黔寧王,其爵位由大兒子沐春世襲,當時沐家軍的實力是相當雄厚的。

那麼後來朱允炆和朱棣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沐家軍為何不來勤王呢?


一則沐英死了之後,兒子沐春與朱允炆聯繫就少了,對於沐春來說,朱棣和朱允炆誰當皇帝,跟他的關係並不大,反正他還是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

二則沐春內心是支持朱棣的,因為沐春雖然不姓朱,但他的父親大小也算個藩王,所以削藩或多或少會波及到他。

三則雲南到南京路途太過遙遠,等沐家軍到了南京之後,黃花菜都涼了。

綜合以上三點,沐家軍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一半秋色


答案:不是說朱允炆有骨氣沒有用,而是當時的情況太過於危急了,誰也沒有反應過來,朱棣的大刀已經拔出來了。只不過這個話題可以引申出另一個話題,那就是朱允炆究竟跑到哪裡去。我們繼續來看。

事件回顧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儘管剛剛建立大明王朝,但是朱元璋已經開始磨刀了,並且磨了好幾把刀。

為什麼要這樣著急的磨刀呢?因為朱元璋正在磨刀霍霍向豬羊,在朱元璋的思想認知當中,這些臣子們誰都不靠譜,唯一靠譜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們。

緊隨其後的洪武四大案件,幾乎殺盡了洪武年間的有功之臣,甭管是文臣還是武將。

但是有兩個人朱元璋沒有殺,第一個人就是李景隆,第2二人就是沐英。

朱元璋沒有殺李景隆,是因為朱元璋想著讓李景隆輔佐自己的孫子,而朱元璋沒有殺沐英,是因為沐英和他的關係非常好,而且為人低調。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情況,朝廷上一旦有什麼變化,李景隆可以隨時率領軍隊對外作戰,而沐英率領了30萬大軍駐守南方。

沒錯,這就是事實

但是李景隆通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天下證明,飯桶是怎樣煉成的。朱棣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隨隨便便的就已經突進過來了,而這個時候朱允炆根本沒有辦法,也沒有機會對外求援。

按理來說,但凡是能夠求援的,誰不希望求援呢?但這個時候的朱允炆已經沒有時間了。

好了還記得我們開頭說過的那句話嗎?為什麼可以引申出另一個話題,朱允炆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

按照現在的歷史學家揣測,朱允炆跑去的諸多地方當中的一個地方就是南方。

這裡的南方指的不是南京的,南方指的是沐英所駐紮部隊的地方。

朱允炆極有可能在這個地方呆了若干年,在沐英的庇護之下,連朱棣都不敢撕破臉皮。當然至於這一點是真是假就不好說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傳言是雲南沐家軍,野史而已。

好,當正史來分析一下,也未嘗不可。

沐家軍沐英也是“藩王”呀!朱允炆“削藩”,沐家軍會幫助朱允炆?腦子有病呀?!

其實呢,嚴格從大明律例上來說,是朱允炆“違憲”在先的,朱棣造反有其法理基礎,只是朱棣讓朱允炆失蹤就過分了,也“違憲”了。

請看朱元璋的《皇明祖訓·法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諸王遣使奉表稱賀,謹守邊藩,三年不朝。許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員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規,委任正臣,內無奸惡,三年之後,親王仍依次來朝。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

朱元璋言之鑿鑿,新天子正位,不僅不準新天子削藩王們兵將,還准許各藩王“謹守邊關”三年不朝天子呢!

就是說朱元璋讓藩王們觀察三年新天子,如果三年內“朝廷循守祖宗成規”,藩王們才可以去南京朝見天子;如果“朝無正臣,內有奸惡”的話,藩王們可以訓兵待命也!

而,朝廷有奸臣呀,黃子橙,齊泰和方孝孺上言削藩,天下藩王無不恨之。

朱棣起兵,合理合法。

如果,沐家軍真的接受過朱元璋遺命的話,他們為了他們在雲南的地盤,會執行朱元璋遺命嗎?何況根本沒有這個遺命。


朱元璋神秘部隊雖然沒有留下,但是也留了一個人物和一支部隊以防不測的——那就是朱元璋的愛女婿——梅殷。

帝春秋高,諸王強盛,殷嘗受密命輔佐皇太孫。———《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梅殷怎麼做的呢?他做的很好。

建文元年,朱棣“靖難之役”清君側,梅殷站出來支持建文帝,其時,天下朱家宗親無有表態者。

建文三年,梅殷親自領兵鎮守淮安。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打敗了建文帝的主力軍,派人給梅殷送信說:“我去南京給先帝進香,自己親戚,借個道唄!”梅殷說:“進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不忠不孝。”

過去的年代,殺人盈萬的朱棣也不敢擔負“不孝”罵名的。朱棣無法,領兵躲開了淮安,饒了遠路走高郵和揚州一線去 南京了。

後建文帝失蹤,又是梅殷為朱允炆發喪,朱棣讓自己妹子寧國公主寫血書給丈夫,要他回南京。

梅殷回南京之時,朱棣親自迎接,說:“駙馬辛苦了,”

梅殷說到:“勞而無功,只是慚愧罷了。”朱棣鬧了一個大紅臉。

三年後,永樂三年,梅殷“不慎掉入河中淹死”!

沒人信,一個駙馬呢,身邊衛士僕人一群怎麼會淹死呢?

寧國公主也不信,找朱棣大鬧,然而,人也已經淹死了!鬧鬧也就不了了之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之間,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發生其實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隱患。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子孫為各地藩王,把子孫派往各地駐守。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太子朱標的去世,太子之位的懸空讓其他皇子蠢蠢欲動,而朱元璋為了穩定局勢,選擇讓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這引起了諸皇子的不滿。太子在時自己沒有機會,現在太子去世,卻要看著自己的侄子繼承皇位,這是他們所不能忍受的。

建文帝即位後,看到地方藩王的權利不斷擴大,已經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權,於是便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打算削弱地方藩王的權利。

同時,他在北平城周圍部署兵力,並把太祖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叔叔朱棣的精兵護衛調去邊疆戍邊。他的這些舉動徹底激怒了自己的叔叔朱棣,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造反,揮師南下進攻,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建文四年,朱棣攻下京城稱帝。

據說朱元璋在死之前就已經預料到自己死後,孫子朱允炆可能會被各藩王反對,於是留下了一支神秘軍隊,這支軍隊就是鎮守在西南的沐家軍。沐英是這支軍隊的統帥,沐英早年跟隨朱元璋四處征伐,深得朱元璋信任,因此朱元璋在最後時刻把這支軍隊留給了朱允炆,幫助他穩固統治。

但是為何“靖難之役”發生時,朱允炆卻沒有用這支軍隊呢?

朱允炆沒有動用這支軍隊的原因是因為沐家軍主要鎮守在西南方,我國古代交通不便,靖難之役發生後,這支軍隊從西南方趕回京城護衛朱允炆需要較長時間,而朱棣與宮中近臣裡應外合,率領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到了京城,朱允炆還沒有調動這支軍隊就已經被朱棣俘虜了。

並且因為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留下了一條規矩,如果有奸臣出現,各路藩王就可以憑藉“清君側”的名號出兵,朱棣以這個名號出兵,使自己的起兵有了更大的合理性。

並且由於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防止僭越,誅殺了許多功臣,其中不乏一些大將軍,因此造成了朱允炆在位時無將可用的局面。朱允炆任用李景隆率領軍隊,以為這樣就可以平息叛亂,但是卻沒有想到李景隆是一個草包,意識到這一點後,朱棣已經攻入京城,此時再調動沐家軍已經為時已晚,因此這支神秘軍隊從來沒有被朱允炆調動過。


舊時樓臺月


沐家軍!!!應了一句話“遠水不解近渴”!所以沒用上!簡明扼要的回答不知道可對??


米粒19951221


並不是只有沐家軍:在淮安大運河東涇河南有個“駙馬營”(現在叫涇河鎮)。當時駙馬營有30萬人馬,由朱元璋的駙馬梅殷率領扼守要地以防朱棣叛變。

後來朱棣繞道打進了南京,逼迫公主寫下血書,將駙馬騙回南京害死了。原駐駙馬營的大軍被調散……


周方851


歷史問題不要捕風捉影,正史野史要分清楚。如果真有什麼隱藏於不為人知處的“神秘軍隊”,為什麼不用?不是朱允炆傻,那就是你傻了。


薺菜糰子


歷史往往給說書人一定的空間,其真正的背後原因,往往不得而知,在外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人可能是身不由己或早已不是自己所能把控的了的,我想性格決定命運,或許用來解釋一下也比較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