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分水:當“南堡精神”遇見“楓橋經驗”

桐廬分水:當“南堡精神”遇見“楓橋經驗”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元峰 攝

杭州桐廬的分水鎮,有個叫做南堡的小山村。1969年7月5日,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將南堡村瞬間吞噬,“全村只剩下一個灶頭、半間房架、一棵苦楝樹”。然而,南堡人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天災壓垮。洪水才過去5天,倖存的南堡人便在這片廢墟上重建家園。短短10個月,那片蒼涼悲切的廢墟,被南堡人民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徹底改變。50年來,“南堡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桐廬分水人勇往直前,成了當地的共同記憶。

在桐廬縣公安局分水派出所,所長毛靈敏講述了這個發生在50年前的故事。他說,“南堡精神”不只是堅韌不拔的意志,還有警民同心的凝聚力,只要當大家都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近年來,分水派出所在“南堡精神”的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難,偵辦一批有影響力的重大案件,整治一批治安突出問題,探索出一套小城鎮的“楓橋經驗”社會治理模式。

截至2019年11月20日,轄區總警情同比下降12.01%,刑事和治安警情同比分別下降25.87%、30.33%。警情的大幅下降,是分水派出所創建“楓橋式”派出所交出的一份喜人的答卷。

“1+1+X”新模式 打通鎮村壁壘

武盛村是分水鎮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制筆商貿繁榮、社會治安複雜。今年5月,分水派出所主動將目光聚焦到村(社),建成了“武盛綜治工作站”,創新出“1+1+X”工作機制,設立了全縣首家“安防體驗館”,將防區民警、治安民警、刑偵民警和協輔警充實到工作站中,打通了鎮與村的壁壘,通過智慧綜治網實現高清監控全覆蓋、治安管控無盲區,探索了鄉村社會治理新方式。

自運營以來,工作站已調處糾紛43起,讓“易化膿”的鄰里家事消融在“六和工程”裡。同時,聯合社會志願力量開展了電詐防範宣傳、溺水警情預警、糾紛隱患排查等工作,統一的制服標識、自發的群體活動,破解了“沒待遇不參與”的尷尬,巡防小組也成為分水鎮主城區的亮麗風景。

同時,分水派出所還依託“警調銜接”工作機制,爭取司法、檢察、法院、律師等社會資源,聘請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有調解專長的執業律師和熱心公益群眾參與矛盾糾紛調解,構建“多層次、多途徑、多舉措”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格局,有效提高疑難糾紛化解成功率,大大減少因矛盾糾紛產生的涉訪涉訴事件,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10餘起,成功調處非正常死亡等重特大矛盾糾紛31起,沒有發生調解不力產生的涉訪涉訴事件,確保社會大局平穩。

聯合執法處置企業糾紛,讓老百姓少跑路

分水鎮是全國有名的“制筆之鄉”,全境共有制筆企業350餘家。分水派出所與當地制筆協會對接,與制筆協會、市場監管等單位組成了一支聯合執法中隊,及時發現處置企業糾紛,尤其是制筆企業的侵權問題。

今年3月,桐廬某文具禮品公司向制筆協會投訴,稱分水某模具加工廠在生產侵權專利產品。當天下午,公安、制筆協會和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取證,確有發現疑似侵權產品。後經多方調節,該模具加工廠承認了侵權事實,雙方達成了一致賠償意見,並最終達成和解。

據統計,自聯合執法以來,三方共開展維權行動189次,四方調解88次,共處罰金180餘萬元,幫助企業追回損失72萬元。

除了服務企業外,讓老百姓少奔波也一直是分水派出所的理念。

由於分水鎮地處浙西山區,最偏遠的鄉鎮來回分水鎮,需要半天時間。為此,分水派出所在百江、合村兩個偏遠鄉鎮建立綜合便民警務室,梳理前移27項便民服務,幫助群眾在家門口辦理事項3000餘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