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向44個農村薄弱社區發起“總攻”

位於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的書院社區,緊靠水源地書院水庫,土地少而且大部分為山地,加之受嶗山西麓規劃等條件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一度緩慢,曾是典型的薄弱村。如今這個村已順利摘掉“窮帽子”。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該村通過政策託底和各方幫扶,啟動了村莊整治工程,“五通十有”全部達標,2018年社區集體收入達到60多萬元;今年以來又推進實施了礦泉水項目,項目達產後,年可增加集體收入50多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將一舉突破百萬元。

目前,城陽區195個農村社區中,151個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佔比78%,遠高於全市11.3%的比例。據統計,2018年全區集體經濟收入10.9億元、增長14.5%,村均資產1.1億元、居全市首位。城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市委發起“15個攻勢”後,城陽區乘勢而上,以打好“雙招雙引”攻勢和鄉村振興攻勢為契機,對44個農村薄弱社區發起“總攻”,預計到2021年,農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都將達到100萬元以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強村富民“一村一策”,激活資源促增收

城陽區195個農村社區,資源稟賦、經濟情況、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在強壯農村集體經濟過程中,城陽區將農村社區實行“一村一策”,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對於經濟強村,以轉型升級促提質增效,鼓勵通過“雙招雙引”引進大項目,借力國際國內優質資本、加快推動老舊園區轉型、低效載體盤活和工業進園上樓。目前,已在全區52個社區建設集體廠房和網點30餘萬平方米,社區集體年增收5000餘萬元,村均增收96萬元。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導城中村、城郊村提供保潔綠化、生活物流等服務,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城陽街道大北曲前社區瞄準大項目,投資建立了青島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每年可為社區增收約1500萬元;建立了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去年為社區增收800餘萬元。2018年,社區集體收入達到5600萬元,淨收益超千萬元。

對於集體經濟中等村,城陽區通過舊村改造、對口承接經濟強村項目轉移等途徑,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對利用舊村改造收益資金和騰出土地規劃建設的網點房、寫字樓、出租公寓等集體物產,堅持只出租、不轉讓,確保長期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城陽區探索了以市場化方式激活農村資源的特色途徑。

部分農村社區通過激活金融資源,跨出本區域“一畝三分地”,發展“飛地”經濟。惜福鎮街道王家村社區通過在青島出口開發區和保稅區投資建成7.3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每年為社區增加收入500餘萬元。縱觀城陽全區,已有50個社區在工業園區以及平度、萊西、即墨等地投資置產、租賃承包近4000畝“飛地”,每年增收6000餘萬元、村均增收120萬元。除此之外,有的社區通過激活“沉睡資源”,發展租賃經濟;有的社區則通過激活生態資源,發展美麗經濟,賺得“滿桶金”。

精準施策,總攻“重中之重”薄弱村

城陽區195個農村社區中,近三成是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推動這部分村加快“消薄”,到2021年全部達百萬元以上,是打贏鄉村振興攻勢的關鍵。

城陽區打出政策“組合拳”,統籌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優先用於“消薄”工程,並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通過財政資金託底,針對運行經費有缺口的經濟薄弱社區,實施區、街道兩級財政兜底保障。區財政設置了專項扶持資金,每年安排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庫區移民專項資金和直補資金以及扶貧專項資金等,定向支持集體經濟薄弱社區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建立集體經濟考評激勵機制,每年表彰獎勵一批實績突出的農村社區,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從2017年開始,對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達標村累計獎補13個社區、3800多萬元。今年以來,區財政直接或間接投入農村社區2.27億元,吸引社會配套資金3.4億元,預計每年集體增收5000多萬元。另外,城陽區還出臺相關政策靶向激勵集體經濟增收創收,社區異地購建經營性物產,區財政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社區廠房出租收入、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三年等額扶持。在財政資金的扶持引導下,最近三年,有11個薄弱村邁入了集體經濟年收入百萬元的行列。

為了給集體經濟發展賦能,城陽區創新開展了“三幫一”活動,組織經濟強村、企業和區直單位三方聯合,與經濟薄弱社區結對,通過幫項目、幫資金、幫技術,帶動經濟薄弱社區發掘自有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增強了“造血”功能和創收能力。活動開展以來,共籌集資金4.6億元,新上項目147個,帶動52個薄弱社區“摘帽”。組織鄉村振興工作組,全區共派出7批幫扶工作組、258個駐村工作隊,落實幫扶資金2100萬元,帶動42個薄弱社區“摘帽”。

重管理,守住集體經濟紅線、底線

但隨著集體收入增多,如何規範、合理、透明的“管錢”“掙錢”和“花錢”,是關係社區穩定和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

城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曉峰介紹,城陽區在6個街道都成立了街道社區會計委託代理服務中心,依據《會計法》和農村財務制度,為各農村社區提供集中、規範、高效、透明的會計代理服務,把監督置於服務中去,也就是幫社區“管錢”。這樣,社區如需“花錢”,日常開支按年初預算報審,基建投資按民主決策程序報審,把“花錢”事項置於陽光監督之下。

“掙錢”的程序同樣陽光。城陽區制定了農村集體資產交易辦法,在6個街道建街道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規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發包、合作,寫字樓、商鋪使用權發包、出租、轉讓、合作等九類交易必須進入街道交易中心進行交易。

隨著這項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社區體會到公開化規範化交易模式帶來的好處——西郭莊社區一處集體廠房通過平臺公開招商招租,經過9輪報價角逐,最終該廠房6年期出租收入比“陽光交易”實施前增加了370萬元。

採訪中,多位社區黨支部書記表示,這不但為社區閒置低效資源的高效利用搭建起了平臺,還為社區幹部避嫌、減壓、騰出精力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個別社區幹部搞“暗箱操作”、優親厚友起到了明顯遏制作用,推動了社區集體資產不斷增值壯大。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張 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