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鹽應該說是古代利潤最大的行業之一了,漢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是是主力,吳國是漢朝最富裕的地方,吳王叛亂的底氣就在於他是產鹽地,元末張士誠亦是如此,可以說誰掌握了鹽誰就掌握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晉商的再次崛起

晉商在北宋的時候曾經輝煌過一段時間到了南宋就沒落了,他的再次興起是在明朝,也和鹽有關係。明朝的鹽實行開中法,商人把邊軍所用物資運到邊鎮然後換取鹽引再用鹽引換鹽銷往四方。這樣的方式在明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邊軍雖然軍屯但是糧食等生活用品還是不夠的所以需要商人轉運,而明朝的主要防範敵人是蒙古,所以在山西陝西的駐軍就必然會比較多,晉商近水樓臺先得月,離得近就少了轉運的消耗,由此晉商迅速的發展起來。晉商從鹽業每年得利超過一千二百萬兩,但萬曆年間國家收入才四百萬兩白銀,晉商之富由此可見。

明代弘治年間開中法被廢除,但是此後的晉商活躍在大江南北國內國外,不僅是鹽業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這是因為山西這個地方在明朝十年九旱,八分山丘二分田,又是四戰之地,所以山西人一直有重商輕農的思想。所以晉商也可以說是逼上梁山,這點和福建商人是比較像的,自從有了海貿就少不了福建人的身影也是因為多山少田。晉商文化代表就是喬家大院,這代表了晉商獨特的文化。

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徽商的崛起

徽商的崛起是隨著晉商不能把控鹽利開始的,所以徽商的崛起是從明朝後期開始的。徽州也就是現在的黃山地區,安徽的安來自於安慶,徽就來自於徽州。黃山這個地方位於皖南,聽黃山這個名字就知道了,皖南不同於皖北的大平原,皖南多山,沒辦法走出去做生意,徽商最開始只是賣一些山貨後來逐漸發展壯大更有了徽商獨有的徽商文化,文房四寶大家都知道,筆墨紙硯特指宣紙、歙硯、宣筆、徽墨,這些都是徽商經營的項目,皖南多種茶,即使是現在黃山毛峰也是很有名,但是讓徽商迅速龐大的原因還是因為鹽。

明朝成化以後徽商逐漸進軍鹽業,全國最大的鹽場主要是兩淮鹽場和沿海鹽場,鹽運輸到山西陝西等地要經過很多人的手,徽商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真正的大頭仍然掌握在晉商手裡。在有了一定得資本積累以後,有了本錢以後突然朝廷改革開中法,晉商原本離邊境進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因為山西並不產鹽,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這裡的兩淮指的是淮河入海口分為的淮南和淮北,徽商順終於能夠從晉商手裡搶奪這塊大蛋糕,但是當時晉商資本雄厚,所以兩淮鹽業基本是被晉商和徽商平分了。可能有人會問徽商剛開始資本不足,但是隨著錢財的積累應當是能夠把晉商擠下去的啊,理論上是這樣,但是我們能夠忽略朝廷的政策。

鹽引是有定數的,鹽的售賣使用專賣法,也就是說這些大商人能夠領到的鹽是有定製的,誰領多少是規定好了的,沒有特殊情況不會增加或者減少。明朝中後期萬曆年間編撰的《揚州府志》,記錄了這種微妙的趨勢:“揚州皆四方賈人,新安(徽商)最盛,關陝山西、江右(江西)次之。”

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而且朝廷給市場份額是世襲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大商人傳承百年,家裡是越來越富,乾隆三十七年揚州鹽商賺了一千五百萬兩繳納鹽稅六百萬兩,同年清政府歲入大約四千萬兩,當時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百分之三十二,那麼揚州鹽商繳納了全球百分之五的賦稅。

鴉片戰爭前法國報到廣東十三行總商有兩千六百萬墨西哥銀元的家產應當是世界首富,但其實在鴉片戰爭前潮幫和那些大徽商比起來真的要差的遠,從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廣東行商捐輸報效政府白銀將近四百萬兩,而幾乎同一時期的淮揚鹽商捐輸報效總額,高達三千六百萬兩白銀,以此來說徽商其實要有錢的多,當然鴉片戰爭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潮商因為國際貿易後來者居上了。這些人錢都沒地方花只能買地蓋庭院,所以現在揚州多是園林都是以前商賈建起來的。還有幫助建設家鄉抵抗天災博取名聲,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0萬兩銀子。

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鹽商的沒落

鹽商的沒落是明朝中後期開始的,鹽商雖然又鉅額的利潤但其實也要負起巨大的責任。從康熙到乾隆時期鹽稅增長了一倍多,當然鹽利潤巨大若只是這一點還可以忍受,但是各級官員都想從中分紅。

“淮商辦運,納請引、呈綱、力聽錢糧,在運司一衙門,設收支、廣盈、架閣、承發四房,出入各五、六次,遍歷經、庫、知、巡四首領,皆商廝名走司者主之,故商命每懸走司之手。然後轉歷分司、場員、壩員、監掣、批驗、子鹽各衙門,然後鹽得上船赴岸。凡經一署,投一房,則有一次費。合計所費,殆浮正雜,而迂曲備至。”

各地官員到任也要孝敬,修整衙署,添置傢俱,鹽商全部都要報銷,一件傢俱多少錢都是由官員買了然後到鹽商總行報銷,一張紙也敢報千兩銀子,這些鹽商卻只能敢怒不敢言。1773年至1804年間,報效額有接近2700萬兩。

從鹽來看晉商徽商發家史

朝廷也是一直把鹽商當作圈養,一有戰爭就要鹽商出錢,在嘉靖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兩淮鹽商就捐輸七百萬兩以上,皇上有了皇子要出錢,過壽要出錢。乾隆多次下江南卻下旨不讓戶部花一分錢,所有的錢都出自內務府,但其實大部分都是揚州鹽商花費的,但其實這些還能夠忍受最重要的還是清朝後期一次大的變動給了鹽商重重一擊。

太平天國運動極大的打擊了清朝的統治,而兩淮鹽場幾乎停滯,因為戰亂私鹽盛行官鹽在市場的佔有率迅速的低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下,但是錢還是照樣交的,鹽商在那幾年虧了將近三千多萬兩,這也能夠忍受。殺死這些大鹽商的是鹽法改革不再世襲,所有人只要交稅都能夠販賣鹽的資格,結果存在百年的鹽商迅速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