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東京大學兩份問卷調查,結果顛覆了傳統認知

1931年9月18日夜發生的“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是夜,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給東北軍,隨即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可以說,這是日本長期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然而問題就出在“必然”這兩個字上,一些言論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私下行動,並不代表整個日本的“民意”。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日本京都大學講授教育學的竹內洋教授,在其著作《丸山真男的時代》中,講述了一個可怕的時代,讓人不由的感慨“原子彈下無冤魂”!

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東京大學兩份問卷調查,結果顛覆了傳統認知

東京大學,當時叫東京帝國大學,是日本最高學府,裡面都是一些“天之驕子”,與頭腦簡單、做事衝動、易被鼓動的軍人或普通人相比,這些學問高深的學生應該更為理性,眼光更為綿長,而且東京大學爆發過將講話軍人喝倒彩趕下臺的情況,那麼他們如何看待侵華戰爭的呢?結論顛覆我們傳統認知!

1931年7月,“九·一八事變”的前兩個月,日本軍方對東京大學學生做了一次調查,問題是“為了滿蒙地區而使用武力,是否正當?

令人意外的是,12%的學生認為“不能使用武力”,而88%的東大學生回答了“是”。贊同動用武力的學生中,52%的學生認為“應該立即使用武力”,36%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外交手段用盡之後,再使用武力”。

可見,當時日本最高學府的學生們對侵華戰爭非常狂熱。

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東京大學兩份問卷調查,結果顛覆了傳統認知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日本政府的態度是“不擴大方針”。

1931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南次郎陸軍大臣強調這是關東軍的自衛行動,但是幣原喜重郎外務大臣(男爵)懷疑這是關東軍的陰謀,並且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

1931年9月24日,內閣會議決定了“不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方針。然而關東軍無視政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不斷擴大戰線。

1931年12月11日,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次日,犬養毅任首相兼外相,荒木貞夫任陸軍大臣。

按理說,日本政府的“不擴大方針”態度,會對東京大學的學生們有所影響,從而降低東京大學學生們的侵華狂熱態度。然而,日本軍方又一次的調查結論顛覆認知!

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東京大學兩份問卷調查,結果顛覆了傳統認知

1931年9月30日,距離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小半個月,東京大學舉辦了一次“國防思想普及演講會”,隨後對854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上有兩個問題。

一,你們認為滿蒙地區是日本的生命線嗎?

二,你們覺得應該通過軍事行動來解決滿蒙地區的問題嗎?

調查結果與第一次差不多,這一次是90%的學生回答了“是”。

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東京大學兩份問卷調查,結果顛覆了傳統認知

從兩次調查結論來看,上世紀30年代日本對滿蒙和侵華,國內有著高度一致的狂熱。日本最具有批判精神的東京大學都如此,管中窺豹,可見整個日本情緒了。

美國空軍退役少將查爾斯·斯韋尼(見上圖),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直接間接殺死了無數日本人,由此不少日本人質問他有沒有後悔,但此君直接反駁根本不後悔,“原子彈下無冤魂”,每一個日本人都是戰爭罪犯!從九一八事變前後東京大學的這兩次問卷調查來看,原子彈下果然無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