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科幻小說迷或者科幻電影迷,卻不知道《2001:太空漫遊》,那他一定是個笑話。

這件事的好笑程度,就跟一個自稱是武俠小說迷的人,沒聽說過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一樣。

《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阿瑟·克拉克,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王,和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並稱為“20世紀科幻三巨頭”。

記不住外國名字沒關係,這句話翻譯一下,意思大概就是:這三個人在世界科幻小說史上的地位,大概等於金庸、古龍、梁羽生在中國武俠小說界的地位。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大家都知道,中國科幻小說寫得最好的人是《三體》、《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可是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讓大劉成為大劉的,正是阿瑟·克拉克和他的《2001太空漫遊》。

以下是劉慈欣的原話:

“1980年的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蘭卡的因果人改變了 我的一生,她就是西方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書是《2001太空漫遊》。當我翻開那本書時,我發現那夢想中的東西被人創造出來了。”

“記得20年前的冬夜,我讀完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出門仰望星空,突然感覺周圍一切都消失了,腳下大地變成了無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幾何平面。在這無垠廣闊的二維平面上,在壯麗的星空下,就站著我一個人,孤獨地面對著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神秘。

從此以後,星空在我眼中是另外一個樣子了,那感覺像離開了池塘看到了大海。這讓我深深領略科幻小說的力量。”

為了表達對神作《2001:太空漫遊》的敬意,劉慈欣甚至說:“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暢銷且長銷51年,它憑什麼這麼讓人慾罷不能呢?

01

電影和小說互相成就雙雙封神,

但小說讀起來愉快100倍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提到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就不能不提電影大師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因為這部偉大的作品是兩位大師想象力激盪的產物,然後分別以不同的藝術形態呈現。

科幻想象是最容易過時的東西,可是它們竟然在51年後的今天,依然不過時。

1964年,庫布里克的上部電影《奇愛博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馬不停蹄、野心勃勃,想找一個雄心更大的主題。他的目光投向浩瀚宇宙和滿天星辰,他想拍一部電影,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

庫布里克一旦對某種主題感興趣,就會在最短的時間裡鑽研成專家,他尋找“眾所周知的優質科幻小說和電影”,在狼吞虎嚥了幾個圖書館的科學書籍和科幻小說之後,他找到了阿瑟·克拉克。

兩個人共同決定,以克拉克一篇叫《崗哨》的短篇小說裡面的某個概念,作為進一步架構的基礎。兩個人腦力激盪幾個月之後,克拉克回去一個人寫小說。原本的計劃是等小說寫出來之後,再在小說的基礎上開發劇本。但到了最後階段,小說和劇本同時寫作,比如說克拉克會在看過電影毛片之後重寫小說的某些段落。

大家都知道最後的結局,電影和小說互相成就,雙雙封神。

但這之前,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插曲:

《2001:太空漫遊》剛開始的票房並不理想,因為這部電影太難懂了,你需要先忍受它的沉悶、緩慢、枯燥、晦澀,才能慢慢領會它的優雅、深刻和震撼。它是哲學的、史詩的、宏大的、深邃的。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你能想象嗎?142分鐘的電影,電影前25分鐘和最後23分鐘都沒有對話,加上其他零碎的無對話部分,整部電影大概有88分鐘沒有對白。

有人說它簡直是默片,可是默片還有演員誇張的肢體語言和時不時跳出了的解釋性的對話和旁白字幕,這部電影可沒有。庫布里克這麼做,是為了逼真地表現太空生活,卻先把觀眾逼瘋了。

首映禮的時候,一共有241人看不下去,走出來劇院。大家也可以做個實驗,即使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很少有人能不快進地看完這部電影。

所以上映的第一個月,票房慘不忍睹,米高梅心灰意冷,都打算撤映了。

誰救了這部電影呢?是60年代吃迷幻藥的年輕人。

當時美國的年輕人剛好掀起吃迷幻藥和抽大麻的風潮,這些年輕人很喜歡這部電影帶來的迷幻效應。這部差點被低估的電影,竟然因此峰迴路轉,起死回生,最終成為當年美國最賣座的電影。

首映的時候,因為看不下去,而走出劇院的人,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演員羅克·赫德森,他說:“誰能告訴我,這部電影他媽到底講什麼?”

誰能告訴?當然是小說《2001:太空漫遊》了。

小說不僅有更多的細節和來龍去脈,幫我們理解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麼,而且小說的閱讀體驗,比電影的觀影體驗,愉快100倍。因為小說克拉克把同樣的故事,講得懸疑曲折,高潮迭起,驚心動魄。

02

小說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故事開始於3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還是猿人形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望月者的猿人部落頭領。

和非洲大陸上的其他動物相比,猿人沒有任何進化優勢。他們不會使用工具,面對體格更大的動物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他們的心智無法同時操心兩件以上的事。甚至牙齒壞掉,就能宣告他們的死亡,因為他們不懂得切割食物。

對他們最大的威脅是飢餓,他們只能吃漿果、水果和樹葉。

可是“就在他們周遭,和他們爭奪相同草料的,都是他們想都沒想到的潛在食物來源。然而千千萬萬噸多肉多汁、徜徉在樹林草原和灌木林裡的動物,不只非他們能力所及,也非他們想象所及。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

一塊完全透明的長方形板子,降臨一群猿人的世界。它探測猿人的心智,記錄猿人的體態,研究猿人的反應,評估他們的潛能。然後像操縱傀儡一樣,操縱這些猿人做更復雜的動作。

其實它扮演的是老師的身份,它在啟發猿人們的心智。最聰明的猿人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使用工具。從那天開始,真正的“人類”才有機會誕生。

這個長方形的板子來自何方,製造者是誰,它的目的是什麼,小說的最後才會揭曉。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第二段故事的主人公是弗洛伊德博士。

他是美國一位頂尖的天文學家,奉命乘坐太空飛船前往月球基地執行任務,視察一場嚴重的月球傳染病,月球基地上有將近兩千名美國人在工作。

同時對外封鎖月球傳染病的相關新聞,因為沒有確切消息,月球傳染病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但其實月球傳染病只是一個煙霧彈,當時美蘇爭霸日漸白熱化,放出這個煙霧彈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向蘇聯人掩蓋美國人究竟在月球發現了什麼。

因為磁場異常,他們在月球發現了一塊漆黑的長方形板子,對,就是300萬年前在非洲大陸上出現的那種,但這次是漆黑的。發現者把它稱為TMA-1。

它的比例是完美的1:4:9,極致的黑,看不到任何痕跡,已經任何不均勻,它可以吞沒所有的光線。根據地質勘察,它在300萬年前已經被埋在月球上。科學家試著取樣,但它無法取樣。

顯然,它是遠遠超出人類當前科技水平的產物。這意味著人類並非宇宙中僅有的存在。

在弗洛伊德考察現場的過程中,他們聽到五次尖銳刺耳的電子聲音。這些奇怪的信號被四部不同位置的太空觀測器記錄下來,並傳回地球分析:某種非物質形態的能量,從月球表面噴射想深遠的星空。

TMA-1是誰留在月球上的,目的是什麼?小說的最後才會揭曉。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第三段的故事的主人公是發現號的宇航員戴維·鮑曼。

他和同事弗蘭克,以及三個人工休眠的同事,加上型號9000的計算機哈爾,乘坐發現號,前往土星。

故事在航行的中途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哈爾在路上發展出智能,竟然叛變,並開始殺人。弗蘭克以及三個休眠的同事,被哈爾殺死,哈爾繼續追殺戴維。

這是這本書最精彩的情節之一,戴維躲進避難室的時候,我也跟著心跳加速,緊張到窒息。

哈爾為什麼要叛變?戴維如何自救?

最終戴維一個人飛往目的地,他在土衛八上發現了一塊更巨大的黑色長板,TMA-1的老大哥。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謎團越來越多,好奇心被撩撥到了嗓子眼。

現在一切的謎團即將揭開:黑色長板到底是什麼?土衛八上面的黑色長板和300萬年前地球上的長板以及月球上發現的長板有什麼關係?是誰留在這裡的?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它會把戴維引向何方?戴維還有機會返回地球嗎?

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以及他偉大的想象力,馬上要領我們去一個從未有人類到達過的地方,馬上要給我們一個讓人驚歎的答案。

太精彩了!

請原諒,我必須要打住了。

在這裡劇透太糟蹋小說,也太破壞小說閱讀體驗了。我希望你們親自去書裡揭開一切謎團,我希望你們不要錯過我閱讀這本小說體驗到的樸素的極樂。

03

為什麼說科幻小說

是洞見未來的“水晶球”?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其實,我曾經對科幻小說非常不感冒。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一向自負閱讀量的我,沒看過任何一本科幻小說。但那部電影,帶著地球去宇宙流浪的設定,太浪漫,太打動我了,所以我忍不住找了原著來看。

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普通人讀科幻到底有什麼用?

我找到的答案是:讀科幻是為了洞見未來,是為了增加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力。而這是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想在未來活得好的人,需要拼的底層能力。

著名學者吳伯凡在2018年全球INS大會做過一個題為《洞見未來的“三個水晶球”》的演講,三個水晶球就是洞見未來的方法論,它們分別是:邊緣創新、歷史回想、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憑什麼成為洞見未來的一個“水晶球”?

他認為,“科學藉助於實驗,而幻想是純粹發散性的。當這兩者連接起來,不僅有內在的支撐,又把想象力的能量發揮到最大的時候,這種科學幻想的力量,將會為我們展現未來。”

《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阿瑟·克拉克就是最佳的證明。

他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的一等學位。他寫科幻小說,有個原則:“不違背目前的科學知識。”

這是他和二三流的科幻小說家不同的地方。不顧現實、天馬行空的想象只是幻想,當嚴謹的知識和想象力結合起來,讓人信服的想象則是對未來的暢想。

克拉克不僅是小說家,還是預言家。他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不要覺得普通人是否能洞見未來,是一件無所謂的事。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小有名氣的投資人,分析自己為什麼拒絕一個看起來似乎挺優秀的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對投資行業充滿各種高大上的想象,但投資人拋出一系列問題之後,從這個年輕人的回答中,觀察到這個人的個人積累和素養和目標崗位的要求,差之甚遠。

他問的並不是在哪裡畢業,在哪裡實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個人成就的常見面試問題,他拋出的問題都是打破常規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你平時喜不喜歡看科幻小說?能不能深談和細談一下。

這個年輕人不看科幻小說,而且也想不明白看不看科幻和進入投資行業,成為一個投資人有什麼關係,然後他就面試失敗了。

我也是時隔多年,直到今天才想明白這個問題。

投資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尋找最有發展潛力商業項目的眼光。那麼對未來,對有生之年沒有經歷過的事進行想象,以及對這些事情可能在全社會中的演變進行預判,這種能力不就是投資人所需要的嗎?

比如網絡進一步普及,智能手機普及,移動端崛起,在十幾年前,如果讓普通人來想象,他們的想象不過就是換個手機打電話而已。

可是讓優秀的投資人來想象,那他就能看見這件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全社會幾乎所有行業的鉅變,比如它會催生出像滴滴打車這樣的公司,會產生共享單車這樣的新生事物,根本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再比如,5G時代,會有哪些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

他們會在這一切發生之前,就想象和推演它們的發生。

在那個資深投資人看來,投資人必須是對未來非常感興趣的人,對未來特別感興趣的人,怎麼可能對書寫和想象未來的科幻小說一無所知呢?如果投資人有必讀書目的話,除了經濟類的,書架上還應該有科幻文學。

雖然科幻小說的想象有更多虛構成分,投資人的想象要求的是前瞻和遠見,但底層能力是一樣的,那就是對未來的想象力,對未來的洞察力,對未來的理解能力,對未來的推導能力。

翻閱劉慈欣的百科,一件事佐證了我的判斷: 2018年7月12日,IDG資本宣佈正式聘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IDG正是全世界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看科幻只是看一個有趣的故事那麼簡單嗎?

不是,看科幻時候,想象力邊界的擴張,就像河伯看見了滄海,青蛙跳出了枯井。

看科幻是在和未來對話,是在開發對未來的想象力,是在增進對未來的理解能力。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不止對於投資人,對於創業者,乃至於想在未來活得好的普通人,不都一樣需要這些能力嗎?

最後把著名的商業思想家,顛覆性理論的創立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我一直深切地關注未來,因為我接下來的人生都將在那裡度過”。

今天推薦的書:

科幻小說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遊》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讀書博主,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