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道題太難了!”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01

最近有個媽媽說,她女兒做事總是堅持不住:

“她對好多事情都感興趣,畫畫、舞蹈、鋼琴……,可是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怎麼讓她堅持都不管用。”

其實,“三分鐘”熱度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存在。

心理學家田宏傑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女兒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讓背英語作文,一共八句話,女兒跟著音頻讀了半個小時都沒背誦下來,開始抱怨:“英語太難了,媽媽我學不會,我討厭英語。”

她對女兒說:“媽媽剛才注意到,你特別認真地跟著讀,可是你讀了半小時也跟不下來。”說完,孩子哇的一聲哭了。

十分鐘過後,女兒主動和她說,“媽媽你要幫我,你要幫我把英語追上來。”

其實,孩子嘴上說“我討厭英語,我不要學英語”,實際上是在說“學不會英文真的讓我很沮喪”。如果家長盲目的把沮喪感拿走,就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孩子的沮喪裡藏著孩子的訴求,他們其實是在說“媽媽,你能告訴我怎麼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嗎?”

為人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語言中發現問題,給予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媽媽,這道題太難了!”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02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有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想玩一個遊戲,需要其中一個人扮演動畫片《獅子王》中的那個獅子,但是他們都想當獅子,最後兩個人爭吵了起來。

幾天後,大人看到他們倆又在一起玩了,大人問:“你們現在是誰扮演獅子呢?”孩子說:“我們商量了下,去誰家玩誰就扮演獅子。”

你看,孩子的問題自己解決了。

如果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成年人出面干涉,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被破壞,沒有建立自信心,以後他們遇到困難首先想到就是逃避。


“媽媽,這道題太難了!”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

儘量讓孩子自己能想的自己想,自己能做的自己做。

幾個月前,四川樂山一名11歲男孩,毅然決然帶著家中戶口本要求警察叔叔給他分戶。

原因是家中給報的暑期補習班太多,孩子不明白為啥要上這麼多補習班。

孩子身上增加好多任務和壓力,可是孩子們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他們自然的會討厭學習,甚至心裡上也會受到一定的傷害。

壓力和任務就像是孩子身上的揹包,太過沉重會讓孩子心力交瘁。

為人父母,常常對孩子寄予太多的期望,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父母的期望越多,孩子越是想要逃避和放棄。與其如此,不如給他們愛和自由。

03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提到,要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遭遇挫折、失敗,而此時父母的支持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氣。父母給孩子搭建的臺階,能夠幫助孩子跨越困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人父母者,又應該如何給到孩子支持呢?

1、培養孩子的自信

一次上三年級的外甥女問姐姐:“媽媽,古詩詞太難背誦了,我背誦不下來。”

姐姐告訴她說:“你可以每天背誦一小段就好了,這個就比較容易了。”

當孩子可以背誦下一小段的時候,孩子信心就被建立了起來。他對解決問題就產生了良好的認知,當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就會相信自己能夠解決。

心理學上有一概念叫心理免疫力: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翻越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2、適時的“逼”一下

福原愛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三歲開始練乒乓球,一路打進了奧運賽場。小時候的福原愛經常因為打球枯燥,在訓練場大哭起來。

在紀錄片中,五歲的福原愛在訓練時哭了起來,甚至跑過來抱住媽媽的大腿,但是媽媽並沒有憤怒,而是提醒她:“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不可以中途放棄的。”

喜歡玩耍是孩子天性,學習的枯燥時常讓孩子想到放棄,溫柔而堅定的“逼”孩子一下,才能夠幫助孩子克服暫時的困難,堅持下去。

李玫瑾教授曾說:“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

3、以身作則堅持到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任正非的小女兒Annabel是隨著華為一起成長起來的,親歷了父親的艱苦創業。她曾回憶說,整個家庭環境都沉浸在“堅持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努力,堅持創新”的氛圍中。這也養成了Annabel堅韌的個性。

據《外灘畫報》報道:“20歲出頭的Annabel如今在美國哈佛大學上學,選擇了電腦工程和統計數據專業。忙碌的學業讓她每天只睡4-5個小時,但她依然堅持每週跳舞15個小時。她還成為了哈佛芭蕾舞團董事會成員,每年負責出品八場演出。”

她的母親也總在高強度的練舞和傷痛中激勵她:“既然已經投入了這麼多年的努力,為什麼要放棄呢?不放棄是我們家庭的基因。”

托爾斯泰曾說:“全部教育,或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有著堅韌的性格,做事始終堅持到底,孩子又怎麼會輕言放棄呢?

卡爾·威特說,作為父母,應該把培養孩子學會堅持不懈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為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財富、地位,而是遭遇困難時,堅持不懈的人格品質。

“媽媽,這道題太難了!”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04

好的父母,都會把堅持不懈的品質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遇到困難時依然可以奮勇向前,他的人生也將會變得更加寬廣和光明。讓孩子學會堅持到底,是父母給予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底色。

生活當中,沒有勇敢和懦弱完全對立的孩子。從懦弱到勇敢是一個過程,在達到之前,兩者都在。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要輕言放棄,不要讓一時的困難,擋住自己前進的道路,造成日後的遺憾,甚至一生的慘淡。

人生沒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如果有,那就是永不放棄!

—End—

作者簡介:若小風,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