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陕州的故事。

诗经作为中国第1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中有一首《诗经.召南.甘棠》,就写的是古陕州。关于古甘棠在何处,有三门峡陕州与宜阳之争论。宜阳虽有个甘棠村,但它是召公巡视时产生的,而陕州留存有周召分陕石,及当时作为召公冶陕的主要活动地。因而,这首诗应产生于陕州。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我这儿有一些论证,大家可以看一下。

召公祠的遗址,现在修建了甘棠苑,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召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由于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自动捐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故陕县也称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也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诗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甘棠

蔽芾 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 。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 。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毁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折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有人说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考证这些有什么作用。因为召公的执政理政方式和精神与我们现今社会还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史记》中说召公治理管辖的地方,实行礼乐之政,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察访民间疾苦,召公出行一切从简,休息时从不占用来百姓的房子,召公有一次来到宜阳县,只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搭建草舍,白天就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听政理政,解决民生疾苦,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召公都一律平等对待,晚上的时候召公就在甘棠树下搭建的草舍中过夜。

召公以身作则,勤勉政事,一视同仁的行政作风,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百姓,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品德,使当地的人民深受感动。召公治理过的地方,人们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发展生产,社会也很稳定,人民也很团结。召公死后,人们怀念召公,感其恩而戴其德,也许是睹物思人吧,召公曾在下面休息过的这棵甘棠树就成了人们的念想,人们还做了一首《甘棠》诗用以怀念召公德。“甘棠遗爱”的故事也成了为百姓遮风挡雨,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惠政于民的象征。

现在三门峡市以及陕州区有许多与召公有关的地方。比较大的有在原召公祠上修建而成的甘棠苑。路有甘棠路,召公路,山有召公岛,还有甘棠公园。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三门峡陕州与《诗经.召南.甘棠》陕州为何得名甘棠

作为古两京锁匙的陕州,虽然古城在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之间已不复存在,但却遗留下来的淳朴的民风和执着的精神。依然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