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這些舊照,

當刷新你對益陽抵禦外侮的原有認知——

圖說益陽抗戰(下)

鄧亞龍(老漢) 諶建章



三、是陪都重慶的大糧倉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益陽人躲飛機,最早是1937年12月2日,最後是在1944年5月4日,日機先後轟炸19次之多,15里長街包括古城牆被炸得千瘡百孔,死傷平民1800餘人。然此圖顯示的是東門城外的鄉下。為什麼?


  原來這裡叫“糧子園”,乃國民黨44軍的秘密糧食轉運庫,日機向這裡投了十多枚燃燒彈,不僅燒燬了所有糧庫,附近的百姓也未能倖免。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該照經南縣浪拔湖長纓村90歲的官有財等老人認定,此地是南縣上柴碼頭44軍的軍用糧庫,牆上標語為“肅清奸匪,完成建國(大業)”,奸匪指漢奸。牆角有槍眼的圓形建築為碉堡。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上面兩幅,經1924年出生、益陽名將蕭山令的侄媳婦,曾在泉交河教書的譚均宜老師認定,說這是泉交河鎮的“三義和便民工廠”,是加工大米、糠油、糠餅和熬酒的工廠,老百姓可自己挑穀子來加工,也可用稻穀直接斢米或換酒。


  其實,這便民工廠也是44軍收集和加工軍糧的地方。當時,鎮子後面有一條下洞庭通長江的小河。


  那麼,44軍是一支什麼部隊,為什麼益陽到處都有它的糧庫或糧食加工廠呢?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在國民革命軍序列中,曾先後有兩個44軍,分別為湘軍和川軍,湘軍44軍1938年被撤銷了番號,這裡說的是川軍44軍。1940年3月,益陽所轄的漢壽、沅江、南縣、益陽縣被九戰區定為“屯糧絕對統制採購區”,糧食由地方收管後直接交軍隊,擔負運輸的就是川軍44軍。從這年起,益陽便成了抗戰陪都重慶的大糧倉。


  有人會說,四川是天府之國,不也是大糧倉嗎?可當地有大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等的把持,委員長“寄人籬下”,哪有像對嫡系那樣順手?何況維持中央政府和一大攤子隨遷的機關、學校、文化單位、軍事工業,及五六百萬軍隊的運轉,這糧食便是一個天大的後勤,也是一個天大的機密!


  上面兩組圖片,經南縣官有財等老人的辨識,說從茅草屋的營房,到士兵著裝,還有吃湖鴨子和紅米冬粘飯,及蘆葦、麻桿、楊樹和苦楝樹等景物來看,應為44軍在廠窖等地收糧的生活寫照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44軍分別駐紮在漢壽、南縣、沅江和益陽縣。上面兩張是老漢的同學張海燕在永州電業的朋友王強送的,據考證,分別攝於南縣新港市和安鄉縣城。士兵自砌的鞋櫃、書櫥,穿戴的布鞋、草鞋和臂章(167D),均為川軍特徵。尤其是鞋櫃和書櫥,可見出湖區潮溼,也可見出這是一支長期駐守、熱愛學習的部隊。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這塊紀念碑現立於南縣廠窖慘案紀念館內,於2010年冬修清淤時被發現,是“三仙湖人民抗敵後援支會”為44軍149師犧牲的官兵而立的。為什麼碑上只寫“建國”,而沒有具體番號,乃因這支運糧部隊在當時是“天大的機密”。


  1943年5月,日軍為搶佔南洞庭糧倉,大舉進犯地處咽喉要道的南縣廠窖。為安全轉移糧食棉布,掩護跟隨他們的船工和挑夫,149師在魚尾洲和三仙湖一帶阻擊日軍。怎奈對方有坦克和大炮,最後,剩下的1000多官兵收縮到了一條狹長的河道里,傷亡殆盡。


  這個三仙湖“抗敵後援支會”,便是在149師掩護下,撤退到茅草街的民工。廠窖慘案後,這些人自發捐款,從山區買來上千斤重的石材,打造了這塊高達兩米的紀念碑,紀念這些為國捐軀,也是為他們而犧牲的官兵。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44軍因是蔣介石的糧草部隊,其番號高度保密,所以1938年奉委員長之命,在重慶酉陽龍潭鎮萬壽宮旁立的這塊碑,也是用的“建國”二字。在44軍所到過的貴州,也有這種碑。



四、為興學救國作出了大貢獻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上面三大部分的照片,雖為諸多老人所認定,但畢竟時過七八十年,照片上的當事人絕大部分已不在人世,而那些被認定的景象和物事,也時過境遷。況且,這些指認的老人當年尚是孩童,孩童記憶中的物事,長大後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照片的辨識和認定上難免有失偏頗。還望有識者進一步確認,還原益陽當年真實的抗戰場景。


  不過也有例外,這就是下面這些照片,是筆者根據相關信息而直接認定的——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該圖,是中日合資“益陽三友家俬公司”董事長三元先生提供的。他說,這照片當年洗印了許多,被侵華的士兵寄回了家中。


  這是因為1942年後,日本經濟已支撐不住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故提出了“以戰養戰”的策略。1944年6月,日軍最終佔領了益陽沙頭,拍下了這張出發運糧的照片,右下角整齊堆放的全是準備裝糧的麻袋。士兵其所以喜歡這張照片,並寄回家中,是為了讓家人放心,他們“結束了餓肚子的日子”。


  上世紀末,三元先生在益陽經營家俬,老漢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他。三元的國內好友中,不乏當年日軍後代。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這也是三元提供的。說這是1944年冬,一日軍和益陽小朋友合影。可能身處異國久了,這位指揮官想起自己的兒子來了,也可能是欺騙國內輿論,他們在中國是為了“中日親善”。其背景是益陽人所熟悉的七公廟後殿,牌匾上寫著“福庇三代”,正殿在半年前被日機炸燬了。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這是對河龍山港的娘娘廟,全稱為“靈應娘娘廟”。這名鬼子軍官可能沒兒子,抱著中國小孩在大廟前也照了個相。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這是日本侵華史料《讀賣報知》,頭版看點位置刊載的圖片新聞:“益陽(洞庭湖的南岸)突入”。這條消息透漏了這樣幾個信息:


  1.日軍佔領益陽的時間,我們歷來的記載都是1944年6月7日,但該消息電頭是“14日”,正文記載是“十二日正午”。為什麼相差5天?乃因他們認為,6月7日只能算破城,只有侵入並接管,才能算佔領。


  2.括號裡“洞庭湖的南岸”,不只是標明益陽方位,而是為了炫耀,整個洞庭湖南岸都被“突入”了。這就不是佔領一座普通城池,而是包括原先入侵的岳陽和常德,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整個洞庭湖都被他們佔領了。這個魚米之鄉,不僅是全中國,還是全亞洲的著名糧倉。這對國內經濟玩空了,急需“以戰養戰”的日本來說,是多麼重要!況且,重慶政府的糧食採購,就一直在這裡。


  3.正文中有“要衝(衝)益陽”四字,這除了說明佔領了洞庭糧倉,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還獲得了一個極佳的戰略位置:益陽,不僅水陸交通方便,而且是通往湘西的必經之地,也是進攻芷江和重慶的戰略要道。


  4.是圖片新聞,卻圖不對題,圖上被殺的是白種人。可能是應對國內輿論,這次佔領益陽,並沒像南京大屠殺一樣大開殺戒,因為南京大屠殺曾引起國內人民反感,便故意弄張這樣的照片,將矛頭指向美國。此時的美軍是同盟軍老大,正在太平洋上驅逐日寇。新聞以這種“移花接木”來粉飾他們的“中日親善”,同時也挑起國內人民對美軍的仇恨。這種對本國民眾的欺騙,實乃黔驢技窮,是軍國主義窮途末路的一種必然。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該圖連同這張收據,一直珍藏在一起,便清楚說明,這場1942年由桃江馬跡塘鄉發起的“一元獻機運動”,就發生在我們益陽。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抗戰期間,益陽於1940年3月被民國行政院批准成立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區”,公署設益陽,管轄6縣:益陽、沅江、漢壽、安化、寧鄉、湘鄉。當年益陽含桃江。可專員還沒上任,因長沙會戰的影響,專區便於同年5月被省政府臨時撤銷了。直到1944年1月,因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出現反攻,才迅速恢復。這時,九戰區以謝聲溢為少將團長的“軍訓部入伍生團”,便由望城轉移到益陽桃江。該圖是入伍生團在桃江株木潭莫氏祠堂練兵。


  入伍生團,是九戰區的兵源補充及訓練團隊,同時也是地方自衛的別動隊,兵員一直保持在900人左右,被編為一、二、三大隊。在專員兼團長謝聲溢的領導下,該團在益陽的抗戰自衛中,上演了幾多威武雄壯的活劇。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我是中華國民,我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現在雖然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


上面這張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益陽廣播電視臺老記者周國興認為,從孩子們的著裝來看,這應該是益陽的童子軍。說10多年前抗戰老兵蕭立戎曾回憶,他參加過童子軍,一次在體育場露營後,謝聲溢還接見了他們。一是老漢認為,從課堂上沒有課桌來看,這可能是西遷路上的一所臨時學校。因為1941年前,從沿海和省會遷往益陽的學校就有30多所,如南京的美專、五卅中學、長沙的文藝中學、育才中學、蜚英中學、蔚南女中等。


現在說說第二種可能。大敵當前,為什麼全國許多大學甚至包括中學,都能成建制地往後遷?這與當年蔣委員長“文化完了就娘希匹全完了”的思想指導有關。


在湖南,不但保證了重點學校的搬遷費用,甚至現在湖南師大的前身——安化藍田國師還是在抗戰中新建的,以至在教授招聘中,這所新學校還網羅了也是南遷的錢鍾書父子。因這種特殊經歷,錢鍾書創作了一部現代文學不可多得的經典——長篇小說《圍城》。藍田解放後為漣源縣城。

「文化益陽」圖說益陽抗戰

所以,這種學校的內遷,並非完全是一種不幸之舉,它是抗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延續了中華文脈,也為中國邊遠地區注入了新的文明與活力,更重要的是,我國的青少年教育沒有因抵禦外侮而中斷。少年強則國強,這便是我們抗日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偉力之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國力“了不得”的根本原因。


而內遷路上的益陽,為這種文脈圖存和興學救國作出了大貢獻!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