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这些旧照,

当刷新你对益阳抵御外侮的原有认知——

图说益阳抗战(下)

邓亚龙(老汉) 谌建章



三、是陪都重庆的大粮仓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益阳人躲飞机,最早是1937年12月2日,最后是在1944年5月4日,日机先后轰炸19次之多,15里长街包括古城墙被炸得千疮百孔,死伤平民1800余人。然此图显示的是东门城外的乡下。为什么?


  原来这里叫“粮子园”,乃国民党44军的秘密粮食转运库,日机向这里投了十多枚燃烧弹,不仅烧毁了所有粮库,附近的百姓也未能幸免。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该照经南县浪拔湖长缨村90岁的官有财等老人认定,此地是南县上柴码头44军的军用粮库,墙上标语为“肃清奸匪,完成建国(大业)”,奸匪指汉奸。墙角有枪眼的圆形建筑为碉堡。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上面两幅,经1924年出生、益阳名将萧山令的侄媳妇,曾在泉交河教书的谭均宜老师认定,说这是泉交河镇的“三义和便民工厂”,是加工大米、糠油、糠饼和熬酒的工厂,老百姓可自己挑谷子来加工,也可用稻谷直接斢米或换酒。


  其实,这便民工厂也是44军收集和加工军粮的地方。当时,镇子后面有一条下洞庭通长江的小河。


  那么,44军是一支什么部队,为什么益阳到处都有它的粮库或粮食加工厂呢?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在国民革命军序列中,曾先后有两个44军,分别为湘军和川军,湘军44军1938年被撤销了番号,这里说的是川军44军。1940年3月,益阳所辖的汉寿、沅江、南县、益阳县被九战区定为“屯粮绝对统制采购区”,粮食由地方收管后直接交军队,担负运输的就是川军44军。从这年起,益阳便成了抗战陪都重庆的大粮仓。


  有人会说,四川是天府之国,不也是大粮仓吗?可当地有大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等的把持,委员长“寄人篱下”,哪有像对嫡系那样顺手?何况维持中央政府和一大摊子随迁的机关、学校、文化单位、军事工业,及五六百万军队的运转,这粮食便是一个天大的后勤,也是一个天大的机密!


  上面两组图片,经南县官有财等老人的辨识,说从茅草屋的营房,到士兵着装,还有吃湖鸭子和红米冬粘饭,及芦苇、麻杆、杨树和苦楝树等景物来看,应为44军在厂窖等地收粮的生活写照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44军分别驻扎在汉寿、南县、沅江和益阳县。上面两张是老汉的同学张海燕在永州电业的朋友王强送的,据考证,分别摄于南县新港市和安乡县城。士兵自砌的鞋柜、书橱,穿戴的布鞋、草鞋和臂章(167D),均为川军特征。尤其是鞋柜和书橱,可见出湖区潮湿,也可见出这是一支长期驻守、热爱学习的部队。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这块纪念碑现立于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内,于2010年冬修清淤时被发现,是“三仙湖人民抗敌后援支会”为44军149师牺牲的官兵而立的。为什么碑上只写“建国”,而没有具体番号,乃因这支运粮部队在当时是“天大的机密”。


  1943年5月,日军为抢占南洞庭粮仓,大举进犯地处咽喉要道的南县厂窖。为安全转移粮食棉布,掩护跟随他们的船工和挑夫,149师在鱼尾洲和三仙湖一带阻击日军。怎奈对方有坦克和大炮,最后,剩下的1000多官兵收缩到了一条狭长的河道里,伤亡殆尽。


  这个三仙湖“抗敌后援支会”,便是在149师掩护下,撤退到茅草街的民工。厂窖惨案后,这些人自发捐款,从山区买来上千斤重的石材,打造了这块高达两米的纪念碑,纪念这些为国捐躯,也是为他们而牺牲的官兵。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44军因是蒋介石的粮草部队,其番号高度保密,所以1938年奉委员长之命,在重庆酉阳龙潭镇万寿宫旁立的这块碑,也是用的“建国”二字。在44军所到过的贵州,也有这种碑。



四、为兴学救国作出了大贡献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上面三大部分的照片,虽为诸多老人所认定,但毕竟时过七八十年,照片上的当事人绝大部分已不在人世,而那些被认定的景象和物事,也时过境迁。况且,这些指认的老人当年尚是孩童,孩童记忆中的物事,长大后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照片的辨识和认定上难免有失偏颇。还望有识者进一步确认,还原益阳当年真实的抗战场景。


  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下面这些照片,是笔者根据相关信息而直接认定的——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该图,是中日合资“益阳三友家俬公司”董事长三元先生提供的。他说,这照片当年洗印了许多,被侵华的士兵寄回了家中。


  这是因为1942年后,日本经济已支撑不住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故提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1944年6月,日军最终占领了益阳沙头,拍下了这张出发运粮的照片,右下角整齐堆放的全是准备装粮的麻袋。士兵其所以喜欢这张照片,并寄回家中,是为了让家人放心,他们“结束了饿肚子的日子”。


  上世纪末,三元先生在益阳经营家俬,老汉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他。三元的国内好友中,不乏当年日军后代。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这也是三元提供的。说这是1944年冬,一日军和益阳小朋友合影。可能身处异国久了,这位指挥官想起自己的儿子来了,也可能是欺骗国内舆论,他们在中国是为了“中日亲善”。其背景是益阳人所熟悉的七公庙后殿,牌匾上写着“福庇三代”,正殿在半年前被日机炸毁了。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这是对河龙山港的娘娘庙,全称为“灵应娘娘庙”。这名鬼子军官可能没儿子,抱着中国小孩在大庙前也照了个相。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这是日本侵华史料《读卖报知》,头版看点位置刊载的图片新闻:“益阳(洞庭湖的南岸)突入”。这条消息透漏了这样几个信息:


  1.日军占领益阳的时间,我们历来的记载都是1944年6月7日,但该消息电头是“14日”,正文记载是“十二日正午”。为什么相差5天?乃因他们认为,6月7日只能算破城,只有侵入并接管,才能算占领。


  2.括号里“洞庭湖的南岸”,不只是标明益阳方位,而是为了炫耀,整个洞庭湖南岸都被“突入”了。这就不是占领一座普通城池,而是包括原先入侵的岳阳和常德,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整个洞庭湖都被他们占领了。这个鱼米之乡,不仅是全中国,还是全亚洲的著名粮仓。这对国内经济玩空了,急需“以战养战”的日本来说,是多么重要!况且,重庆政府的粮食采购,就一直在这里。


  3.正文中有“要衝(冲)益阳”四字,这除了说明占领了洞庭粮仓,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还获得了一个极佳的战略位置:益阳,不仅水陆交通方便,而且是通往湘西的必经之地,也是进攻芷江和重庆的战略要道。


  4.是图片新闻,却图不对题,图上被杀的是白种人。可能是应对国内舆论,这次占领益阳,并没像南京大屠杀一样大开杀戒,因为南京大屠杀曾引起国内人民反感,便故意弄张这样的照片,将矛头指向美国。此时的美军是同盟军老大,正在太平洋上驱逐日寇。新闻以这种“移花接木”来粉饰他们的“中日亲善”,同时也挑起国内人民对美军的仇恨。这种对本国民众的欺骗,实乃黔驴技穷,是军国主义穷途末路的一种必然。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该图连同这张收据,一直珍藏在一起,便清楚说明,这场1942年由桃江马迹塘乡发起的“一元献机运动”,就发生在我们益阳。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抗战期间,益阳于1940年3月被民国行政院批准成立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区”,公署设益阳,管辖6县:益阳、沅江、汉寿、安化、宁乡、湘乡。当年益阳含桃江。可专员还没上任,因长沙会战的影响,专区便于同年5月被省政府临时撤销了。直到1944年1月,因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出现反攻,才迅速恢复。这时,九战区以谢声溢为少将团长的“军训部入伍生团”,便由望城转移到益阳桃江。该图是入伍生团在桃江株木潭莫氏祠堂练兵。


  入伍生团,是九战区的兵源补充及训练团队,同时也是地方自卫的别动队,兵员一直保持在900人左右,被编为一、二、三大队。在专员兼团长谢声溢的领导下,该团在益阳的抗战自卫中,上演了几多威武雄壮的活剧。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我是中华国民,我爱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现在虽然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上面这张图有两种说法:一是益阳广播电视台老记者周国兴认为,从孩子们的着装来看,这应该是益阳的童子军。说10多年前抗战老兵萧立戎曾回忆,他参加过童子军,一次在体育场露营后,谢声溢还接见了他们。一是老汉认为,从课堂上没有课桌来看,这可能是西迁路上的一所临时学校。因为1941年前,从沿海和省会迁往益阳的学校就有30多所,如南京的美专、五卅中学、长沙的文艺中学、育才中学、蜚英中学、蔚南女中等。


现在说说第二种可能。大敌当前,为什么全国许多大学甚至包括中学,都能成建制地往后迁?这与当年蒋委员长“文化完了就娘希匹全完了”的思想指导有关。


在湖南,不但保证了重点学校的搬迁费用,甚至现在湖南师大的前身——安化蓝田国师还是在抗战中新建的,以至在教授招聘中,这所新学校还网罗了也是南迁的钱钟书父子。因这种特殊经历,钱钟书创作了一部现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经典——长篇小说《围城》。蓝田解放后为涟源县城。

「文化益阳」图说益阳抗战

所以,这种学校的内迁,并非完全是一种不幸之举,它是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中华文脉,也为中国边远地区注入了新的文明与活力,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青少年教育没有因抵御外侮而中断。少年强则国强,这便是我们抗日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伟力之所在,也是我们现在的国力“了不得”的根本原因。


而内迁路上的益阳,为这种文脉图存和兴学救国作出了大贡献!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