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西方話語任意忽悠人的時代正在迅速終結

更多內容請看北京日報客戶端學習頻道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箇中國人,通過讀書、旅行、思考、寫作,與整個世界進行對話和交流,獲得了某種獨特的心路歷程,確實值得與讀者分享。

自己走訪了100多個國家後,從2006年開始,先後寫下了《中國觸動》《中國震撼》和《中國超越》三本書(即我的“思考中國三部曲”)。我力求通過國際比較的視野,把自己對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中國話語的思考,用平鋪直敘的話語表達出來,與所有關心中國乃至世界命運的人分享。

三本書出版後廣受歡迎,特別是《中國震撼》於2011年1月出版,其受到的歡迎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料,有人甚至說,《中國震撼》震撼了中國,這應是誇張之語,但我知道這本書確實影響了很多人。這大概也印證了許多國人與我有相同的感受和思考。

在中國和世界都發生鉅變的時代,一個人的作品可以影響和鼓舞這麼多人,作為作者的我,深感榮幸之至。隨後,這本書的英、日、韓、阿拉伯文等翻譯版本也先後在海外出版,產生了相當的國際影響。現在中信出版集團又決定出版此書的珍藏版,對我來說,更是一份殊榮。

中國的崛起一定要伴隨中國話語的崛起,否則這種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會前功盡棄

《中國震撼》之所以引起較大的反響,恐怕有幾個原因。

一是應運而生的中國敘述。中國的迅速崛起,包括其巨大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都引起了海內外關於中國模式的激烈爭論,大家普遍期待一種比較全面的、有說服力的解讀。基於自己長期的研究和思考,特別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實地考察和比較,我提出了比較強勢的一家之言,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和認同。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是應運而生,即應中國崛起之運而生。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呼喚一種全方位的、比較透徹的敘述,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種需求。

張維為:西方話語任意忽悠人的時代正在迅速終結

張維為“思考中國三部曲”:《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中國超越》。

二是強勢回應了西方話語的挑戰。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而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驚乃至恐懼,西方某些勢力以及受西方話語影響的人,這些年來故意把中國這個世界上進步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國家描繪得悽悽慘慘,民不聊生,國將不國了。我比較強勢地回應了這些人的質疑和挑戰,我把中國的成就與問題和發展中國家比,和轉型經濟國家比,和西方國家比,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許多讀者說讀這本書感到爽,感到給力,這證明了比較的力量,說真話的力量。中國模式並不完美,甚至有不少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但在國際比較中明顯勝出,而且前途看好。不管中國今天面臨多少問題,我們可以先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績,再來自信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是建構中國話語的嘗試。也就是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指點江山,來評論中國和世界,這包括話語內容的創新和話語形式的創新。我一直比較擔心西方對中國的話語忽悠。蘇聯解體前我去過蘇聯,南斯拉夫解體前我也去過那裡,這兩個國家解體的過程大致可以這樣概括:先是他們的知識精英被西方話語忽悠,接著是政治精英被西方話語忽悠,然後就是經濟崩潰和國家解體,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西方不少人也希望這種局面在中國出現,併為此投入了大量資源,做了許多不光彩的事情。

其實,西方自己全面走下坡,危機重重,20多年來多數西方民眾的生活水平毫無提高,這些國家哪有資格來教訓中國?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時候,在中國已經創造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的時候,在中國家庭的住房自有率已經超過了所有西方國家的時候,在中國已經向世界輸出最多遊客的時候,在中國人已經初步實現了全民養老和醫保(美國還遠遠沒有做到)的時候,在中國已經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是缺乏起碼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還是心甘情願地被那麼淺薄的西方話語所忽悠,最終釀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那就太可悲了。

總之,中國的崛起一定要伴隨中國話語的崛起,否則這種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會前功盡棄。沒有中國自己話語的崛起,那麼中國自己做對的事情也會被看作是做錯了,或者只被看作是過渡階段的事情,最終還是要放棄的。我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出發,特別是從中國文明型國家的視角出發,對中國崛起及其制度安排,對中國的一整套思路和做法做了自己的解讀,論證了中國許多做法和制度安排深層次的合理性,並強調這些做法和安排雖然還可以改進和完善,但已經構成了中國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競爭力。

西方模式和西方話語可以任意忽悠人的時代正在迅速走向終結

《中國震撼》出版以來國內外發展的大勢也大致印證了我書中所提的許多結論。例如,我書中提出一個非西方國家採用西方政治模式大致是兩種結局:從希望到失望,從希望到絕望。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迅速演變成“阿拉伯之冬”證明了這一點。我書中提出的中國高鐵的成功意味著中國標準開始走向世界和影響世界,在經歷了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網絡謠言滿天飛的考驗之後,也得到了證實。

我提出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今天的成功離不開自己超強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底蘊,這樣的國家不會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它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做出原創性的貢獻,這一觀點今天也被廣為接受。我書中提出的中國崛起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種獨立政治話語的崛起,它給世界帶來的可能是新一輪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看來也是準確的。

現在全球範圍內都出現了“中國熱”“中國遊客熱”“中國投資熱”“一帶一路熱”和“中國模式熱”,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這一點,甚至可以說,“中國威脅論”今天在西方的流行,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特別是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崛起所感到的憂心乃至恐懼。但我認為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它預示著西方模式和西方話語可以任意忽悠人的時代正在迅速走向終結。這對於中國乃至整個非西方世界都是很好的事情,甚至對於西方最終認識到自己模式和話語的侷限性也是很好的事情。

我還認為,中國重返世界之巔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這種中西方利益的摩擦和話語的交鋒,但經過這樣的摩擦和交鋒之後,最終在世界範圍內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平衡,一種有利於絕大多數國家(甚至包括多數西方國家)及其人民的新的利益平衡和話語平衡。

最後,還是我經常說的一個觀點:一本書一旦出版,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讀者或褒或貶,均不在作者的掌控之中。但我亦認為自己寫作此書的意願,即用中國話語來論述中國和世界,只會隨著中國的崛起,而越來越具有生命力。因為它反映了一個大勢:西方思想和西方話語主導的世界早已矛盾重重,危機四伏,西方話語已無法解釋今日的中國和世界,西方的智慧顯然不夠用了,解決世界的問題需要中國的智慧和聲音。

也期待更多的人加入推動中國崛起和中國話語崛起這一最激動人心的輝煌偉業。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本文發表於北京日報2016年07月04日,原標題為《比較的力量,真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