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千億級”紡織產業“航母”揚帆起航

衡陽新聞網訊通訊員常森、郭華 記者王倩雯報道 冬日暖陽,戰鼓擂,乘風破浪正當時。12月13日,湘南紡織產業基地環保設施園汙水處理廠及熱電聯產廠開工奠基,標誌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建設邁出了關鍵性的步伐!八寶常寧引得世界萬眾矚目,“千億級”紡織產業航母揚帆起航!

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千億級”紡織產業“航母”揚帆起航

  “承接基礎”成發展“跳板”

  區位優勢、營商環境、資源稟賦……良好的承接基礎,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關鍵點。

  “要以‘想幹事、幹成事、幹好事’的決心搶抓機遇,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建好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常寧市委書記劉達祥信心百倍。百萬常寧人們以“爭當排頭兵”的勇氣奮擊而上,這是常寧人的自信與豪邁,也是常寧對湘南紡織產業的期盼。

  “看中常寧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營商環境。”中信環境技術高級副總裁王寧對在常寧的投資發展深有感觸。常寧“踵接兩廣,襟帶三湘”,歷來商賈雲集,處位於衡陽、郴州、永州的幾何中心,位於長江經濟帶和珠三角經濟區的結合區域,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總人口101萬,嶽臨高速貫穿全境,茶常高速毗鄰而過,兩條國道、三條省道四通八達,瓦松鐵路即將運行,水口山千噸級湘江航運碼頭建成啟用,南嶽機場距離僅10多公里,對外大暢通、對內大循環的交通格局已經形成。

  “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良好”這是常寧的金字招牌。“世界鉛都”水口山享譽全球,百年老礦紮根常寧,銅、鉛、鋅產業鏈在常寧延伸,中國五礦金銅項目落戶常寧,鉛鋅礦居全國之首,是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一個個優勢的展開,讓常寧更具吸引力,也讓外界把眼光“聚焦”到常寧。

  “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百萬常寧人有大量勞力在外務工,掌握熟練的生產技術,加快承接產業轉移,讓外出打工的湖南人可選擇回家鄉就業、置業,讓工作與家庭同時兼顧,從而提升幸福指數。

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千億級”紡織產業“航母”揚帆起航

  常寧城區全景圖

  紡織企業“搶灘”常寧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湘南紡織產業基地,是常寧承接產業轉移的生動實踐。作為常寧市承接產業轉移的重大成果,湘南紡織產業基地成功列入全省100個重點項目庫,同時被衡陽市委、市政府納入振興衡陽實體經濟“一體多翼”戰略發展中的重要一翼。

  如何做好產業轉移,邁向新的發展臺階?常寧市人民政府市長吳樂勝給出了答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承接產業轉移不能簡單照搬舊有的產業專業轉移模式,應以開放性和創新性思維推進產業跨越式發展,推進全產業鏈式發展。”

  自從湘南紡織產業基地正式“落子”常寧,前來洽談合作的全國各地知名服飾企業接踵而至,用新的生產工藝、新的環保處理方式,確保環境不汙染的前提下,目前已有31家企業正式簽約,全國多個地區紡織類企業意向來常發展,如中山大涌、廣東深圳、惠州及江蘇鎮江四個地區的企業希望組團入駐,有300多家企業正在對接洽談。

  “火爆程度遠超想象!”在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曉斌看來,除了常寧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人力資源、政策優勢外,“遠期建成集研發、設計、主題文化、銷售、出口、物流等一體化的世界級紡織產業基地”的高起點產業佈局是企業紛紛“搶灘”的又一主要原因。

  即使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景十分”誘人”,常寧市委、市政府在是否承接的問題上還是再三商榷,最主要的是對牛仔服飾產業相關環保問題進行嚴格“把關”,讓其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考驗。

  按照湘南紡織產業基地遠期規劃,該項目將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裂變升級,建成集研發、設計、主題文化、銷售、出口、物流等一體化的紡織產業基地。同時,通過互聯網打造“線上 線下”的商貿智慧市場,幫助企業全面實現“實體 虛擬”立體運營,“行業 區域”縱橫發展,打造成世界級紡織產業基地。

  “環境磁場”鑄就投資“窪地”

  “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常寧市搶抓機遇、埋頭苦幹,走出一條開放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打造投資“窪地”的首選。常寧全市上下一心,牢固樹立領導重視就是領導服務、領導關心就是幫企業省心的理念,以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從更深層面言,關鍵突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打造出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群眾受益的體制機制新優勢。

  “服務是最好的邀請函,要讓企業留得下,發展好!”在承接產業轉移,打造湘南紡織產業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常寧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段鳴有著獨特見解,採用平臺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兩種方式相結合,通過創新搭建管理和金融平臺,解決基地建設的人和錢問題,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建設承接平臺,提升產業園區發展平臺,按照“信息通、市場通、法規通、配套通、物流通、資金通、人才通、技術通、服務通 雙創平臺”的要求,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鼓勵建設綠色多層標準廠房和共享服務設施,加快建設集研發、設計、檢測、中試、外貿等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園區與高鐵、南嶽機場、高速公路、省道的聯通項目建設。實施“互聯網 ”行動,建設智慧智能園區,實現園區由單一產業開發向綜合配套服務轉變、由產業服務平臺向創新發展平臺延伸。

  同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實現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人口集聚相互促進、融合發展,走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多元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