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差评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么?

据统计,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一共产生了422位皇帝。

有的人搞了一个千古一帝排名表:

秦始皇嬴因为统一中国而居于首位,但是有人马上反对,认为他焚书坑儒,禁锢人们思想,还实行暴政,兴建阿房宫等等。

第二个种子选手就是汉武大帝,因为他的大汉几次打败了威胁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匈奴,为中国奠定了最初的辽阔疆域。但是,汉武帝的子民在他的穷兵黩武之下生活困苦,国家经济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三位是后起之秀李世民,他创造了“贞观之治”,打下了盛唐300年辉煌的基础。但是有人说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又逼迫他的父亲退位的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皇位的。

最后一位是康熙皇帝了,他开创康乾盛世,平定了三藩之乱,又打败葛尔丹叛乱和俄国入侵。然而,有人说康熙固守封建制度,忽视科学和对外交流,发动文字狱,阻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

以上四位皇帝都有或这或那的缺憾和不足。那么有没有比他们完美的人选呢?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差评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么?


答案是有的。他就是下面要介绍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差评的皇帝。

后周的周世宗柴荣,生于公元921年,去世于公元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

柴荣原本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一位名门望族之子,后来家道中落投奔小姑姑柴氏,与小姑丈郭威一家生活在一起。

郭威从军入伍之后,柴荣跟随左右,一直是郭威的左膀右臂,随着郭威的升迁而动。他是郭威重要的辅佐,是最信任的下属。

郭威后来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以皇子的身份任职,后被封为晋王。

柴荣是个知恩图报之人,被郭威夫妻两人收养为义子之后,一直忠心的辅佐郭威。郭威未曾参军之前,他外出经商,贩卖茶叶,就是为了贴补家用。等到后来郭威决定从军的时候,柴荣也跟随在郭威身边,弃商从军。在郭威从微末,走到后周皇帝的时间里。柴荣一直都是他忠心的属下,信任的亲人。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没有后代。柴荣依照郭威的遗嘱,继承后周皇位,被称为周世宗。

柴荣继位后。一共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北伐辽朝的时候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

柴荣是一位非常有能力,有作为,有勇有谋的人。他继位之前,因为一直跟随在郭威左右,所以大部分光辉,都因为郭威的存在而被掩盖。等到郭威去世之后,柴荣继承皇位,他的才能才得以清楚地显示出来。

柴荣在位期间,改革军事,革除弊政,减少赋税,将后周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可惜的是,柴荣死的太早了,留给年幼的儿子一个猛虎环伺的局面,最终使得大周朝皇位被宋太祖赵匡胤夺取。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差评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么?


在位期间,柴荣有以下的文治武功:

改革弊端,罢除牛租,撤销营田务,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散田于饥民,让他们有粮可种,这与他从小饱受孤寒,深知底层人民疾苦有关。

在政治上,他改进了前朝许多残酷的刑罚,并整治贪官,整理吏治,选拔人才,均定田赋,使朝野清明,军心稳定。由此饱受几十年战乱的百姓开始能够定居下来,满目疮痍的国家逐渐步入正轨。

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为后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柴荣的领导下,后周一派清明平和的景象,百姓富庶安乐,中原逐渐恢复。

柴荣勤勉治国,堪称一代明君。

然而,有人挑柴荣的“小毛病”,说他不该灭佛。

中国的佛教,从一定程度上被政治所运用。当统治者希望佛教来帮他束缚子民的时候,就大力倡导佛教。但是当佛教损害统治阶层利益的时候,自然就会受到打压。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

柴荣之所以会推行灭佛运动,是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僧尼不事生产却广占良田。柴荣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灭佛运动。其实,他灭佛抑制土地兼并,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差评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么?


尽管有些人迷信地说,是柴荣对佛祖不敬,所以他才结局凄惨。但是,后世人对后周世宗的评价仍然十分之高。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就曾经对柴荣不吝赞美道: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征伐辽,直取幽州(今北京)。辽军已经望风披靡,人们都认为大功将成。

不料,柴荣开始生病,越来越重,于是班师回朝,在半路驾崩。

在柴荣之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北宋。

在当时中原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柴荣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