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果汁“匯源”的生死劫


“從下海的那天起,我就沒有把錢當成我第一個奮鬥目標,我覺得錢可多可少,但重要的是你乾的事一定要多”。回顧匯源集團朱新禮的這句格言,匯源果汁不論未來結局如何,但朱新禮在匯源果汁上乾的事已著實足夠多了。


匯源果汁與朱新禮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縮影。從一家即將倒閉的縣辦水果罐頭廠到登陸港股,再到後來可口可樂的重金併購,這個曾讓可口可樂“望梅止渴”的匯源果汁最終沒能成長為中國的可口可樂,反而走向了攸關生死的命運十字路口。


中國第一果汁“匯源”的生死劫


最近發生在匯源果汁與其創始人朱新禮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從被執行人,限制消費令到41億元資產遭凍結,匯源果汁這個在國內被引以為傲的民族品牌正深陷生死的旋渦,這個於2007年登陸港股的白馬股也面臨退市的風險。


生於不安的歲月


朱新禮的故事不算特殊,在那個不安的歲月,他如同很多人一樣,放棄體制內的鐵飯碗,毅然辭職下海創業,從接手一個已經倒閉的罐頭廠開始了自己與匯源果汁的傳奇之路。


在匯源果汁的創業史上,有一段故事格外引人關注,在1993年的德國食品博覽會,朱新禮隻身一人帶著進口設備生產的濃縮果汁,揹著山東大煎餅,前往慕尼黑參會。並在展會的最後一天遇到生意上的第一個大客戶,並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拿到了500萬美元的業務訂單,這筆放在現在都頗有分量的訂單似乎也預示了朱新禮與匯源不平凡的一生。


誕生即不凡,自此匯源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 1997年朱新禮以7000萬元中標央視黃金廣告位,讓匯源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2000年匯源就以23%的市場份額高居果汁產業榜首,成為中國內地果汁的第一品牌。高速的成長讓匯源迅速壯大的同時也感受了發展的阻力,依靠實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方式顯然已跟不上匯源跨越式的大邁步,此時的朱新禮首次嘗試資本的力量,而資本這把雙刃劍一方面成就了匯源未來的輝煌,也一方面註定了匯源今日的消亡。


中國第一果汁“匯源”的生死劫


從牽手德隆資本到生死對賭,再到唯一一家從德隆系全身而退的企業,朱新禮在資本市場也顯露出了獨特的眼光與手段。最引人為傲的案例就是在匯源上市之前,統一和達能花費20億才拿到匯源22%的股份,但在兩年前這份股份是朱新禮用7億回購的德隆股權,這筆一買一賣的資本生意著實讓朱新禮玩出了一定的境界與高度,而這也讓外界在關注匯源果汁的同時更關注這位掌門人的資本造詣。2007年,匯源果汁成功在港股上市,籌資規模達24億港元,成為香港當年最大規模的IPO,匯源與朱新禮也都迎來了自身最高光時刻。


由生向死的資本


登陸港股後,匯源並沒有感受到春風拂面,而是迎來了來自“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等競爭對手的強大打壓。而此時又恰逢2008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匯源的銷售額與毛利這兩個關鍵盈利指標第一次出現負增長,匯源果汁這艘資本巨輪也在年近60歲的朱新禮的身上第一次感受到了無力與壓力。此時,對於朱新禮而言,匯源果汁的最好出路就是找個好下家,賣個好價格,從而可以收縮成品果汁戰場,從而轉戰最有競爭力的上游原料與包裝市場,這兩個領域也是匯源最有優勢與成功的部分。不得不承認朱新禮的命很好,一直垂涎中國濃縮果汁市場的可口可樂拋出了橄欖枝,一場“郎有情,妾有意”的商業併購大案即將成為現實。


中國第一果汁“匯源”的生死劫


從之前與匯源的曖昧不斷到現在的大筆收購,可口可樂十年間在不斷的試驗後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重造一個果汁品牌遠不如直接買匯源更加划算,而匯源也深刻感受到了賣了會活的更好的商業現實,這筆讓雙方都舒服的買賣實在找不到任何不適的症狀,但沒讓人想到的是,這筆商業併購會最終因“民族資產流失”而落了一個流失的下場,這場併購案也成為了反壟斷申報案例中唯一遭拒的收購案。如果僅是收購失敗,那對於匯源並無關大礙,更致命的是匯源為了滿足於可口可樂的收購條件,將其構建了十六年的銷售體系一刀切,剛剛自廢武功又迎來了自拾殘局,這樣的結果讓人難免唏噓。直至今日,可口可樂與匯源的這次商業併購還影響著整個快消行業。


中國第一果汁“匯源”的生死劫


任何一個商業帝國缺失了銷售驅動都會顯露敗象,匯源也不例外,努力自救的匯源果汁沒能避免銷量的直線下跌,其市值也從上市時的230億跌至50億,在經歷“這就是命”的命運玩笑後,朱新禮與匯源也丟光了曾經所有的好運氣,無論是自身的管理還是對外的投資都以失敗告終,這個曾經“待字閨中”的匯源果汁已變成了一位遲暮老婦,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年華。而此時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匯源果汁與朱新禮,不知是否還會如曾經那樣的堅韌,可以走出困境,煥發新生。


唯一慶幸的是,在果汁這個戰場,匯源仍有著絕地重生的機會與資本,只是習慣資本運作的匯源果汁還能否安分的深耕果汁領域,這份專注朱新禮還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