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再見,匯源?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津工E家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有匯源才叫過年!”這句廣告語曾傳遍大江南北。


但這個總市值一度超過313億港元的匯源果汁,早已不復往日光景。


因為百億元債務,港交所上市公司匯源果汁自2018年4月3日起停牌至今。如果不能在明年1月31日前達成復牌條件,公司將面臨退市。


再見,匯源?


而以匯源集團創始人朱新禮作為有權代理人的中國德源資本(香港)有限公司,上週剛剛被法院查封,41億元資產遭凍結。


朱新禮本人,則從2018年至今,4次被列為“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


從果汁大王到被執行人,從知名品牌到面臨退市,從市值300億港元到負債100億,朱新禮和他的匯源到底怎麼了?


家族式管理不變,經理人再職業,沒用!


從今年年初起,匯源不斷被曝出有高管離職。


1月13日,公告稱執行董事崔現國因退休辭職。


1月21日,公告稱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公司策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趙亞利辭職。


之後,獨立非執行董事梁民傑、許清流、閻焱也相繼辭職。


此前,李錦記醬料集團前CEO蘇盈福、百事大中華區飲料運營前副總裁梁家祥等5人,先後執掌匯源果汁“帥印”,但任職時間很少有超過兩年的。


有專家認為,由於高層不穩定,導致匯源果汁公司政策持續性較差。


作為食品飲料類快消品公司,經銷商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高層頻繁變動,可能使得對經銷商的承諾無法兌現,企業在經銷上投入的精力和資金,換不來相應的市場銷量。


而導致匯源果汁公司高層不穩定的原因,有媒體認為是家族化的企業管理出了問題。


如果是家族式管理,即使職業經理人經驗豐富,但執行層不執行或者消極對待時,就會出現經營決策執行的偏差,造成公司管理失控。


看什麼掙錢就投什麼,不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匯源的困境,和它激進的金融投資佈局有關。


不過,金融投資並沒有帶來多少盈利,反而促使匯源在巨大經營成本和投資失敗下,不得不四處借錢。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匯源果汁的負債已達114.02億元,其中83.51億元是通過銀行、公司債券、融資租賃等渠道的借款。並且,其中一大部分出現了違約


此外,公司自身運營也出現了問題。


匯源在產品、渠道和終端上的資源和能力一直沒有培養起來,單品類操作成本很高。


再見,匯源?


雖然它也嘗試多元化戰略,在蘇打水、氣泡飲料、功能飲料、乳酸菌飲料等多個領域推出新品,但成效不大。


行業專家表示,匯源的品牌、產品團隊、體系都比較老化,在主業經營上,匯源沒有真正花足精力,專注度不夠


極端輿論改變企業命運,想多了!


細數匯源的成敗,2008年那場併購不得不提。


當時,可口可樂公司開出兩倍溢價,收購匯源果汁。朱新禮也表示,“企業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鐵了心要賣匯源。


沒想到的是,這場併購卻引發討論:“中國飲料行業遭遇洋品牌威脅”“要捍衛民族品牌”。


最終,匯源併購案“流產”。


有評論認為,當初公眾在討論這場併購時,明顯搞錯了方向。對於匯源這種既不影響國家安全,也與核心技術無關的企業,能否併購,主要考慮的是企業本身。


但把今天的問題,歸咎到逾10年前投靠國際巨頭失敗身上,說得通嗎?


再見,匯源?


這些年被海外企業收購的飲料品牌有很多,不少在被收購後銷聲匿跡。相反,一些沒有投靠國際巨頭的飲料公司反而打出一片新天地。


歷史沒有假設。


當時不會預料到曾經的“行業龍頭”會落得如今下場;當時就算併購成功,也沒人能保證,匯源就能活得更好。


企業到底能走多遠?最終還是看自身。


最後談點輕鬆的話題吧。馬上要過年了,如果沒有匯源,你會選擇喝啥果汁?


再見,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