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明知将林珙的死栽赃给二皇子必失败,太子为何如此?难道真如范若若所说对他没好处?

娱影闲探


范若若一句话总结此事:对他可没有半点好处。

人不怕心思单纯,直来直去,比如大皇子因为出身不正,索性做了一介莽夫,反正他压根也不想继承皇位。对庆帝感情淡泊,把忠肝义胆的陈萍萍视若生父,他反而能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

而东宫太子,庆帝家老三,反而是智商长期欠费目前已经停机,但却强行挂机自作聪明,每次卷入事件总是自以为是的做局,最后结果就是处处当小丑,什么好也落不着。

林珙这次事情也一样,本是庆帝陈萍萍林若甫几边的一台戏,林若甫要为儿子鸣冤,庆帝要打北齐,陈萍萍要行监察院的职责,并且把林相跟庆帝的诉求串联起来,最后变成:

攻打北齐是为林珙报仇。

一来随了庆帝的心意,二来把林相打发走。

林若甫知道自己只是拿来被敷衍的渣,事后他甚至怀疑是庆帝杀了林珙,但他除了唯唯诺诺,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庆帝登基之后,朝中权臣走马灯一样换,一旦掌握实权威胁庆帝,就被换下去,而且都是换到地下去。林相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他够废够窝囊,不但威胁不到庆帝,连跟太子当党羽的资格都没有(庆帝眼中)。

所以太子假装痛失好友而癫狂,大闹监察院,诬陷二皇兄,被庆帝关禁闭后邪魅一笑,自以为摆脱干系,并且帮父王助攻打了北齐,还让长公主摆脱嫌疑,顿时觉得自己好棒棒,自己摸自己狗头奖励一番。

其实对庆帝来说,我儿吃了什么脏东西,在这里演什么劲呢?金马奖给你提名还是怎么的,关他三天醒醒脑子吧。

太子所谓的权谋计策,在庆帝眼中就是过家家而已。庆帝第一次训太子,揭穿他煽动宫女拦轿的事情,直接就把两人段位暴露,庆帝如果是中科院士,太子就是弱智一小都毕不了业的存在,弱智中的弱智。

后来梅执礼之死,庆帝轻描淡写一轮对话,就把梅执礼站队太子的事情掏了出来,然后梅执礼game over。

而同样卷入太子结党嫌疑的宫典平安无事,纯粹就是因为他只是跟太子有私交,但并不上升到zz层面,庆帝也一眼就能看穿,根本不用太子做什么自辩,因为自辩也没用。

庆帝不准太子培养自己势力,不是忌惮他恐惧他,而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周润发对造反皇子说的:

天下万物,朕给你的就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庆帝立太子之后,已然打算把天下给他,并且他也在用自己的方法为太子扫清障碍,铺平治国之路,就像朱元璋给朱标清理权臣一样。不用朱标弄脏自己的手,朱元璋自会把恶人之事做尽,让朱标登基成为圣君。

可庆帝这么操作着,太子却自以为聪明,想要提前上岗,当然背后有长公主的怂恿,女人就是厉害,在男人的棋局里永远都能当搅局者。太子那些自以为是的布局,自以为得逞的邪魅一笑,都是为了画中没有五官的美人,但这一切在庆帝那里,都是枉然罢了。


咸鱼茶馆


太子无法为自己彻底洗冤,却可以转移人们视线。

在牛栏街刺杀这件事上,痛心的并不止范闲一人,还有个人,就是太子。

范闲遭遇刺杀,不管他查到了司理理,还是林珙,在人们心中,都会认为幕后指使之人是太子。

因为,人人都知道长公主支持太子,而范闲娶了林婉儿就意味着夺回内库财权,所以,范闲遇刺,第一嫌疑人就是太子。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太子并没有参与此事,只是林珙在下江南之前把此事告知了他。这件事真正的策划者是长公主。

换句话说,为了对付范闲,长公主完全没有考虑太子,反而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在整件事发酵的过程中,二皇子也推动了一把,妄图坐实太子与此案有关。

在范闲打算追杀林珙的时候,“巧遇”了二皇子。表面上,二皇子在拉拢他,不惜将谢必安借给他,实际上,二皇子是要透露一个消息给范闲:林珙逃走之前见过太子,他们谈到了你。

若范闲顺着二皇子的思维,就会认定太子是牛栏街刺杀案件的策划者。一旦坐实这个罪名,就不仅仅是谋杀范闲这么简单,还要背负着勾结外敌的罪名。

到了这种境地,太子如果再坐以待毙,那太子之位真的要换人了。

所以,太子要把林珙被杀这件事闹大,以此转移视线。

经过太子在御前那么一闹,人人都在思考到底谁杀了林珙,再没有人惦记着到底谁策划了牛栏街刺杀事件的幕后指使人,仿佛这个人就是林珙。至于林珙勾结外敌,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给了庆帝出兵的理由。

所以,太子这一出,除了转移视线,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庆帝助力。

为拉拢林相和范闲做出铺垫,以此扭转不利局面。

在御前辩论中,太子表面上在指责凶手是谢必安,实际上,从太子与二皇子的辩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不该只盯着明面上的用剑高手,刺杀林珙的凶手可能是隐藏高手,而这个高手的主人可能是任何人。

当然不可能是任何人,最有嫌疑的当然是牛栏街刺杀的受害者范闲。毕竟,人人都知道范闲在追查这件事。并且,也没有实际证据表明范闲不知林珙是策划者。

所以,不论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林相都会怀疑范闲是凶手。

这样的结局对于太子无疑是有利的:

首先,林相怀疑范闲,范闲要娶婉儿,就急需要洗清嫌疑。如果太子出手帮助范闲摆脱林相的怀疑,范闲不仅欠下太子一个人情,还会改变此前对太子的看法。

此前,林相对范闲说,如果太子一直与你作对,我就凭借自己的力量更换太子。现在,太子主动向范闲示好,并有意拉拢,就足以让林相打消这个念头。

同时,范闲接手内库的事情看上去已然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与其把范闲当成敌人,不如与之建立合作关系。毕竟太子真正的对手并不是范闲,而是二皇子。

其次,林相不甘心,必然心心念念追查凶手。只要林相有需求,太子对其拉拢就有了谈判的筹码。太子可以向林相许诺,动用自己的力量为他查明真凶,甚至替他复仇。

如果林相认为范闲不是凶手,太子又告诉他凶手是大宗师,这就等于把林相的敌人指向了庆帝。如何报仇,一目了然。

由此可见,太子心思细腻,看似没有好处,实则存在几重好处。这也是他能常年坐镇东宫的主要原因。


圆滚滚的蜗牛先森


由剧可知,在林珙被杀之后,太子以为兄弟伸冤为借口,跑去鉴察院大闹一通救司理理,被阻拦后又直接冲到庆帝面前,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二皇子是杀害林珙的凶手。结局是非但没找出真凶,没打击到二皇子,他自己还被落得个禁足三天的惩罚。

此举实在愚蠢莽撞,如果真如范若若说的,对他没有一点好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难道真的如京都众人平日里所知道的那样,冲动鲁莽、目光短浅又不知深浅?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从他禁足的哪一个邪魅一笑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绝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没有心机,而是个一肚子坏水的暗黑者。

身在皇室,面对各种权势和地位的巨大诱惑,有几个人能不悖初心抵挡得了?最是无情帝王家,历来皇室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斗争相当残酷。太子殿下野心勃勃,他想拿到的不只是内库财权,还有那至尊之位。

他之所以故意跑去庆帝跟前闹这一通,都是有目的的。

  • 其一:成功转移话题,摆脱嫌疑


剧中初见太子时,觉得他懦弱平庸,一个长公主就把他拿捏得死死的,其实根本原因是他爱上了长公主,也就是自己这位姑姑,才心甘情愿俯首听命的。

太子不蠢,甚至十分精明。他之所以把林珙当作自己的好友,不过是因为林珙背后的林相和林府的势力。即使最后接到了林珙被杀的消息,也只是把消息传给了林相,甚至还暗中引导林相把矛头对准范闲,想要借林相的手除掉范闲。

在知道范闲与林相和解之后,他立刻进宫污蔑二皇子说他是杀害林珙的真凶,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好友复仇而冲昏了头脑的人。当庆帝把所有人都叫过来对质后,大家都忙着甩锅,摆脱嫌疑,所有人的思维都放到了“谁杀害林珙真凶”的身上,于是没有人再去追问牛栏街刺杀谁才是林珙身后的主谋,成功转移了话题。

这下,不管林珙是被谁杀了,都坐实了林珙才是策划牛栏街刺杀范闲的人。太子以给林珙报仇的旗号乱咬一气到是把自己摘干净了(牛栏街刺杀是长公主干得,进而也帮了长公主),还让庆帝也对他的怀疑减少了。

  • 其二:引出陈萍萍,为庆帝讨伐北齐做助攻

太子是储君,不出意外,防守得当,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他从小经受的教育不可能让他像表露出来的那么懦弱无能。自打范闲进京,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除掉他,但是都一次次被阻拦破坏,身后必是有人在相助。

太子就是想把这个他身后的人揪出来,直接就跑到鉴察院一面是想要强行带走司理理,一面是为了逼出“消失已久”的陈萍萍,把敌人逼到明面上来总比不知道是谁要好。况且陈萍萍听命于庆帝,进而也就能猜到庆帝对范闲的维护。

另外,庆帝想出兵攻打北齐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太子怎会不知。强行污蔑二皇子不过是因为他猜到庆帝和陈萍萍一定会用别的理由给范闲脱罪,至于最终甩锅到什么地方去,自己只需从中见机助力即可。果然当陈萍萍栽赃到东夷四顾剑身上时,太子就故意表示质疑,成功顺势助陈萍萍把矛头转到北齐身上去。

真凶不是二皇子,庆帝不会信自己说的话,这些太子心里当然清楚,但是他的目的本就不是二皇子,而是为了讨好庆帝,助攻给庆帝一个为自己臣子报仇而攻打北齐的名正言顺的理由。庆帝也领了他这份情,栽赃皇子这样大罪也就小惩大诫,禁足三日而已。

  • 其三:痴情于长公主,为她阻止范闲与林婉儿的婚事

原著里长公主一直喜欢的都是自己的兄长庆帝,甚至爱到不顾自己冰冷高贵的形象去爬床,结果阴差阳错与太子春宵一度。之后更是把对庆帝的感情转嫁到太子的身上,太子也是不可自拔的爱上了长公主,他书房里那么些的无脸仕女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长公主看不上范闲,不喜欢范闲,不想交出内库财权,想要阻止他与婉儿的婚事,太子对长公主压抑而又疯狂的爱,让他甘愿当长公主手里的棋子,必然要与之沆瀣一气。

他跑去大闹这一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长公主去阻拦范闲与婉儿的婚事,无论是把矛头引向范闲,还是最后开战,都不适宜此时谈婚论嫁,至少是缓兵之计。这一点从事后长公主拦下林相,长街上争执质问可知。为了阻止这婚事想了各种方法,没想到林相竟然选择范闲作为未来林家的依托,维护范闲,还对庆帝说不用避讳拖延婚礼时间。

从以上三点看,哪一点是都能看得出来太子的不简单,不过太子对长公主的情是真的,他愿意为长公主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连太子之位,未来的皇帝之位都愿意拱手相让。反观庆帝,为了权势财富,连自己最爱的女人叶轻眉都能狠下心去下毒手。可惜最后他与长公主不过也是空梦一场。


姒莞萱


《庆余年》中,牛拦街刺杀的影响一直延续着,这件事情已经知道是林珙做的,而林珙的后面则是长公主。之后林珙被五竹杀死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林珙的死和二皇子没有关系,但是太子却当面指认。太子这样做,确实如范若若所说,对他没有半点好处。

林珙之死和太子也有关系

长公主为什么要杀范闲,摆在明面上的理由是不想让内库大权交给范闲,为什么不愿交给范闲,长公主给太子的理由是以后太子用钱就不方便了。

于是打着太子的名义,范闲在儋州的时候就开始刺杀行动,当他到京都后更是变本加厉,又是泼脏水又是当街刺杀。

后来五竹出手将牛拦街刺杀的直接指使者林珙杀了。

林珙是宰相林若甫的儿子,也是林家唯一的希望,林若甫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林若甫很清楚是长公主是幕后真凶,是她挑唆自己的儿子杀范闲。

而长公主做这些事情可都是打着太子的旗号,太子虽然表面上很听长公主的话,但是长公主打着他的旗号干的这些事情,让庆帝也对他不满,林珙之死更是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

林珙也是太子的好友,肯定也是支持太子的,如果太子不作出反应,就说不过去了。

当前的形势不能指控范闲

林珙的死使当前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林若甫常年在宰相职位,可以说在朝中也是举足轻重。林若甫的大儿子无法担起林家的未来,就只能指望女婿范闲。

在之前林若甫并没有公开表示自己支持哪位皇子,但从林珙与太子的关系来看,应该是倾向于太子的。可是林珙的死与太子有关,而且是在长公主的唆使下作出刺杀范闲的事情,林若甫与长公主的关系决裂。

再加上范家与靖王家交好,靖王世子公开支持二皇子,再加上林若甫很可能也会倒向二皇子,现在的局势对于太子来说很危险了。

林珙死后,林若甫一定会将自己的政治资本全部赌在女婿范闲身上,再加上范建和皇帝的关系,还有今后内库的事情,这种情况太子是绝对不能再指控范闲,就算拉拢不了范闲能让他保持中立就已经很好了。

除了二皇子,没有别人可以指认

林珙的死和范闲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太子不能再指认范闲,而无论于公于私,林相这边都要有一个交代的。

在朝臣的眼里,二皇子和太子的不和是公开的,而且太子很清楚,二皇子身边的人做不了这件案子。在庆帝和林相面前二皇子和范闲给对方做了不在场证明,也间接的让庆帝知道,二皇子在拉拢范闲。

太子心里很清楚,二皇子绝对能洗清自己的嫌疑,这件事还是要推到监察院陈萍萍的身上,而之后的事情也确实朝这个方向发展。

太子藏拙,扮猪吃老虎

因为指控二皇子,太子被父亲禁足三日,但是回过头盘点一下,太子出了被禁足还有什么损失呢?

这件事情,他并没有得罪范闲,反倒帮助范闲洗清嫌疑。

林相那边,太子做足了样子,一个劲的说是为好友讨公道,将林珙之死盖棺定论,最起码林相不会公开为难他。

最成功的的还是给了庆帝一个出兵北齐的理由,这可是庆帝多年的心愿,还给了林相一个大面子。

二皇子与他本来就和,对两人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影响,反倒将二皇子拉拢范闲的事情捅了出来,以后二皇子再想拉拢谁可能不会这么明目张胆了。

可以看出来,太子出了禁足,没有损失,他看起来鲁莽愚蠢,实际上是在藏拙,扮猪吃老虎。


孤独的爱影室


谢谢大家,我是华鸽娱乐。

由剧可知,太子怀疑范闲,跑去鉴察院大闹一通救司理理,可见他知道问题怎么办。但他被阻拦,说明凡是还是按规矩办才合理。冲动解决不了问题。

被阻拦后的太子直接冲到庆帝面前,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二皇子是杀害林珙的凶手。又把问题上升到一个层次,被打被骂是轻的。

如范若若所说,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冲动鲁莽、不知深浅所为。一个问题会迁出很多人,很多事情。不知如何变通,那问题就你自己解决。

太子是储君,不出意外,防守得当,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一盘棋怎么下既得子又得势,他还是没看懂。


华鸽娱乐


你只需知晓,目前二皇子太子闹得这些都是长公主眼里的过家家,长公主是前期第一谋臣,太子二皇子都是被长公主玩的团团转的,长公主表面支持太子,暗中扶持二皇子而其实她真正扶持的还是太子,所以前面所有太子和二皇子做出的行动你都可以理解成是长公主导演的,不必从太子二皇子二人的角度去思考,只需去想这么做对长公主有何好处


凡人真是软弱


看到你们居然写了那么多!!!看看原著就知道这次刺杀是长公主指使林拱做的,而长公主其实是和二皇子是盟友,只是表面上和太子亲近;做这件事就是要造成太子杀范闲的样子,一箭双雕


风雪夜还家


看过《庆余年》近几集的人,应该会看出端倪,太子真的如大家之前看到的那般无能并且莽撞吗?然而从太子那个阴险的笑容里就能看出答案,一切都是太子的伪装。


太子到底是个什么人,真的如之前剧里那般鲁莽吗?

从范闲进京城,太子就开始有所动作,先不说滕梓荆到底是不是太子使计来杀范闲的,就从范闲进到京城开始,太子先是派一群女子去玷污范闲的名誉,没想到还没开始动作,就被庆帝斩杀了。这一次的荒唐事件极有可能是长公主示意太子做的。


但是庆帝的贴身侍卫宫典,在经过庆帝的敲打之后,跟太子划清界限的这段,其实已经在第一次告诉观众太子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宫典这个人物,从他的言行举止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及其谨慎且很聪明的人,庆帝随便一句话他都能听懂其深层意思。而这样一个人物都能被太子拉拢过来为他所用,虽然最终被庆帝识破,但是已经很不简单了。还有后来的京都府尹梅执礼,本来是效忠庆帝的,可还是被太子拉到自己的阵营,说明太子确实有自己过人之处。

所以太子这个人物很复杂,他其实可以做到深藏不露,但是却因为这两个原因不得不隐藏自己。


第一,故意表现出来愚笨,让自己喜欢的长公主可以时时在自己身边“提点”自己。

第二,他太了解自己父亲了,万一自己锋芒毕露,不懂进退,庆帝必会感觉被威胁,他的太子地位就岌岌可危。

但是他也不会让自己看起来过于愚笨,时而聪明时而莽撞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真实。因此他栽赃二皇子的事件,虽然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却没一个人怀疑,尽管是在庆帝和陈萍萍这样的大人物面前。

太子把林珙的死栽赃给二皇子,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上面说了太子是一个隐藏的及其深的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他都鲁莽为之,他只是每件事都给自己找好了退路。

在得知范闲得到了林若甫的信任后,太子并没有像范闲想的那样去拦截他,而是选择去监察院找司理理,并且让范若若告诉了范闲。太子的这一行为把范闲惊出了一身冷汗,如若范闲去阻拦太子,那么范闲就露出了马脚,如若范闲不阻拦,那很有可能司理理就告诉了太子真相。这个时候范闲甚至觉得自己无路可走了,若不是陈萍萍的出现,很可能就直接剧终了。


太子不出手是不出手,一出手就让对手无路可走,真的很有谋略。而去诬陷自己的二哥就是太子给自己找的退路了,没有成功的扼制住范闲,转身就去诬陷自己的二哥,让所有人都认为太子的这系列行为是为了给自己的亲信报仇而作出鲁莽行为,也成功的把庆帝和陈萍萍的视线拉回到为林珙找凶手的事情上。

退路不但找的好,还一举多得。一方面让太子党们更加坚定不移的跟随太子,另一方面成功的让对手们包括庆帝对他放松警惕。

结语

试想一下,如若太子真的如表面上那般鲁莽无能,又如何能稳坐东宫。庆帝之所以选他做太子,一方面知道他很聪明,另一方面也清楚他懂得隐藏自己,谋略不在其他皇子之下。


十三盘娱乐


太子自然是知道杀死林珙的不是二皇子,他对范闲与林珙之死之间的关系心知肚明,可无奈实在找不到证据,无法为林珙报仇。

可是以他自己长期经营的鲁莽愚钝的人设以及大闹监察院的行为,他必须为这件事收一个尾。

以他太子的身份不但没有为林珙报仇还在监察院丢了面子,那些追随他的太子党难免会对他有所抱怨,

既然无法捉拿范闲,那就不如趁此机会构陷二皇子。如果能够坐实二皇子的罪名,就可以将二皇子拉下马,如若不然,此举也十分符合太子愚钝鲁莽的性格,以防皇上因自己对于林珙之死的过激反应而产生猜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太子没有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么傻,但实际上也算不得聪明,到底只是被长公主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傀儡罢了





ViVi叨叨叨


太子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成全庆帝的心愿。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范闲第一次觐见庆帝时的情景。当时庆帝和范闲就表露了他想出兵北齐的想法。那时候的范闲对此其实是无感的,因为他对于国事还没有什么直观的认知。但是庆帝的这个想法却已经由来已久。他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兵理由和机会。

后来,牛栏街一战,范闲因为滕梓荆的牺牲,彻底而且主动地卷进了朝局的动荡漩涡里,亲力亲为地查找凶手,这才牵出了太子、长公主、宰相等的一串泥。在此期间,庆帝一直在坐山观虎斗。

当范闲锁定了凶手林珙时,五竹的出手不但替范闲报了仇,更是让范闲成功地置身事外。这让太子和长公主陷害范闲的谋划落了空。太子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只能将众人的目标转移,顺应庆帝的心愿。他是怎么做的呢?

违背先帝皇子不准干涉鉴察院的命令,大闹鉴察院,终于换来了庆帝招几人当堂对峙的局面。然后他故意嫁祸二皇子,利用二皇子出具的不在场证据,不但为范闲洗脱罪名,更是顺应了庆帝出兵的想法,等于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

这可是个一举两得而且高明又阴险的谋划啊!不知道你们看懂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