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红卫路51号。旧址原为邱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28.11平方米。祠内嵌9通碑刻,较大的是《合族条约碑》,刻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该旧址于2012年1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维修。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1926年9月,在广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的丘倜等一行23人,由粵返赣,在赣州被中共赣州支部留下。丘倜、戴辉(乐平籍人)以国民党赣南各县党部组织员办公处特派员名义,被派到于都县从事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县党部的活动。他们到于都后,首先在于水中学后面的朱家祠建立国民党县党部办公机构,吸收客居县城的梓山固院青年、失业师范毕业生张浩和县城北门外的失业学生易继天为县党部干事。接着,深入于水、昌村等校开展革命宣传,将《新社会观》《社会主义讲义》《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推荐给进步学生秘密传阅。并从中物色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发展他们加入国民党,再选择他们中的最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组织。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经过丘倜、戴辉的培养,张浩率先由一个朴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知识青年转变为接受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和无产阶革命思想的积极分子。丘個、戴辉决定首先介绍张浩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于都县有了3名中共党员。

1926年11月,经中共赣州特别支部的批准,邱倜、戴辉和张浩三名党员在这里正式组建了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邱倜任书记,戴辉分管组织宣传,张浩分管工运,邱氏祠堂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地点。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是于都县最早成立的党组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于都的开始,也标志着于都人民开始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于都县中共组织为培养军事人才和农运骨干,从1926年11月开始,先后相继向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赣州特支举办的农工运动训练班、南昌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输送一批学员,如,萧大鹏、李骏、陈豪、黄剑锋赴武汉中央农讲所学习,朱学玖、钟圣楼赴南昌朱德军官教育团学习,张文焕、赖琼、刘为美、罗烈芬赴赣州农工运动训练班学习。

1927年1月,丘倜和戴辉、李晓峰等也调往省城南昌工作,邱倜任江西省农协筹委会组织部长(后任中共江西区委农委书记),李晓峰任江西省商民协会筹委会常务委员。邱倜离开于都后,中共于都中心支部书记由张浩接任。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为适应于都党组织飞快发展的需要,1927年1月,因全县党组织增加到10多个中共支部,党员达40名,经上级批准,中共于都支部升格为中共于都中心支部,张浩任书记。中心支部机关驻县城邱氏宗祠,隶属中共赣州特别支部领导,管辖于都县内各支部干事会组织。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截止1927年4月,全县已建有20多个支部,全县共有党员56名。

1927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党军”占领于都后,中共于都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方志于都」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旧址(于都县城邱氏宗祠)


(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