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題記:未來不在於跟隨西方思緒,而是物演通論中研究萬物的發展規律

本文接上一篇文章

既然始基存在我們無法認知,那麼後衍的萬物為什麼日益複雜、繁華?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物演通論是王東嶽先生花費畢生心血所著,以現代各個領域最前沿的理論基礎為基底所著的一本哲學大作.

其底層邏輯是:

萬物一系演化,質料同一。萬物都是從奇點、亞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細胞、多細胞等一系演化而來,而且組成的質料都是一樣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即萬物隨時都在自發的能量耗散化,如果沒有對應的方式阻擋熵增,任何萬物都不能穩定存在.

愛因斯坦相對論。任何物質都是相對存在,沒有絕對的存在,都是奇點大爆炸之後的分化物.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01

哲學的第三條路:研究萬物背後的衍存之道

西方哲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哲學階段是本體論。認為目之所及就是客觀世界,沒有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人類主觀精神中的世界,但客觀世界因為自身規定永遠無法觸及.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第二個哲學階段是認識論。認為任何萬物都是我們精神統攝中的萬物,要了解客觀世界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主觀精神是如何扭曲客觀本體的,但既往哲學從未說清精神的源頭,那也更說不清客觀世界的真實模樣.

第三個哲學階段是語義論。也就是用文字去表達精神中的萬物,但是這個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因為必須要說清文字符號,才能說清精神,進而說清客觀世界,而這種方式只能更加偏離探討客觀世界.

於是以上三條路走向死衚衕!

為什麼?

因為既往哲學都是橫向的看待這個世界,也就是在以前哲學家的觀念裡只有萬物同質的概念,沒有縱向的演化概念,所以無論是質料因還是形式因都是橫向的去追問萬物的本原.

“而所謂修建大型粒子對撞機去探索未知粒子,也無非是在這個橫向思緒框架下的一種巨大資源消耗,而獲益的絕比不上損失的,因為人類總歸逃不過這幅人類載體的限制,所以高能物理絕不可能有重大作為!,因為即便你找到更小的粒子,你仍舊說不清萬物究竟是一系演化而來,為何不同物類的生存時效、總質量和穩定性都完全不一樣,也更說不清萬物的目的因和動力因”

既然是西方人提出的幾百億的大消耗的不見底的投入,就讓他們自己去,沒必要一定跟在他們屁股後面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力挺楊振寧,反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那麼隨著這樣的橫向思緒研究哲學,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偏離本體,偏離客觀世界,於是導致近代哲學幾乎無所作為,甚至被遺棄.

直到王東嶽先生提出的遞弱代償定律.

在物演通論中,不肯定、也不否定認識論和語義論,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本身並沒有錯,但只能是越來越偏離客觀世界,很難找到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而且因為人類因為自身規定性根本無法觸及甚至表達客觀本體.

所以物演通論繞到萬物的背後,從萬物演化規律、探尋萬物的衍存之道,找到萬物演化的第一因,從這個角度去探索這個客觀世界,觸及客觀存在,觸及世界的本原,找尋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而為什麼說衍存之道才是核心?

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比如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的最小粒子是夸克(一定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質,這裡僅作為舉例),我們可以說任何人、動物、分子、原子,都是夸克組成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不同的人、動物、分子、原子等這樣的形態呢?而且到了人類這裡,居然還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但明明都是相同的質料,為什麼形態有這麼大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始基質料相同的萬物存在形態各不相同?


那麼如果僅僅是一味的去追問始基質料,一定不可能弄清楚萬物繁華的複雜形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未來的哲學,更重要的一定是研究萬物間的規律、性質.

要知道人類是被自身所規定的,所以客觀的始基質料絕不可能找到,那就只有找到導致始基存在不能存在的原因,才能說清始基存在,而且要追問萬物的本原,追問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也必須找出萬物分化的衍存規律、元因,也就是基於我們認知中萬物的屬性,包含作為對象的屬性和作為主體人類自身的屬性,及以往人類的信息量來推導人的由來、萬物的發生源,用我們的理性整頓出萬物衍存之道,才能找見人類在自然界中定位.

當代追問本原存在絕不是無限的硬性去追問,去刨根究底,而是通過客觀本體所彰顯的本性或者屬性所延伸出來的規律.

才是我們追問存在的唯一出路.

自此,我們即使不知道始基存在的質料是什麼,但在這條衍存之道上,任何質料都能代入進來,也就是無論是如何分割物質,都能代入這條衍存之道上,而所謂的真理也無非是這條規律上的某一個奇點.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所謂結構都是始基存在不同階段的編織體

在物演通論中,我們知道造成萬物形態各異的第一因是存在性!

也就是說最開始無從認知的始基存在構成了世界萬物,無論其始基質料是什麼,萬物形態的不同,實質都體現為屬性的不同,而且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

越是後衍的物質結構越複雜、屬性更豐華、能力越強大.

而這個屬性就來源於存在性!一切存在也都是來源於存在性.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越後衍的萬物越來越豐華、複雜,其根本原因是有這樣一個存在性所致,存在性就是萬物的動力因和目的因.

於是在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中,我們找到了哲學第三條路:存在性下的“衍存之道”!

也找到了物理學未來的方向,是研究萬物的衍存之道,而不是再無理性的深究始基存在

02

追問導出萬物的存在本性

在探討存在性之前,我們必須先要明白一個問題?

為什麼人類非得要去追問世界萬物,探究萬物的組成?也就是說存在本就是存在著,可為什麼到了人這裡就開始追問存在?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棵樹會去追問它為什麼會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二氧化碳?;又比如一隻狼看到一隻羊,他會去追問這隻羊是公羊還是母羊、是精神還是物質、是唯物還是唯心、是信當下還是信未來?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他們一定不會這麼去追問,為什麼?

因為他們不需要追問那麼多,照樣活!

而到了人類這裡,你會發現任何人類出生以後在做什麼,就在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個有什麼用?那個有什麼用?這個能不能吃?等等無數的問題!

由此我們知道,追問是在做什麼?驚異是在做什麼?是為求存!

因為人這個存在形態,不能像其他動物或者無機物一樣需要很少的生存條件就能穩定生存,非得製造出各種花招來讓自己能夠穩定存在,才能實現生存和繁衍,也就是說追問是人類求存本性的彰顯,人類只有通過大量追問才能讓自身這個存在形態能夠獲得穩定存在,能夠生存和繁衍.

那麼通過對人類的追問、驚異可知,任何一個存在形態,一種生物,包括任何石頭、任何一個原子、分子,他們都自帶一種本性,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求存本性,導致後衍繁化的萬物分化出各種屬性以實現求存.

而為什麼萬物需要有求存本性?

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在存在質態表達的遞弱本性!

要知道熵增定律符合任何萬物,無論人類、動物、細胞、分子、原子、粒子等等都有這樣的性質.

這裡我先解釋一下熵增,熵增可以理解為質量轉化為能量,比如一塊固定重量的鈾,發生爆炸以後,其中一部分質量的鈾會轉化成能量而釋放出來,雖然人類因為自身的侷限永遠無法知道始基組成質料,但是通過這個質能守恆定律我們知道,鈾的客觀本體一定是有一部分轉化成了能量耗散出去了,因為質量減少了,而這個耗散的過程就是熵增.

力挺楊振寧|物理學的未來不是高能物理,而是存在性

但這裡並不是說熵增只有在鈾元素爆炸才會發生,而是任何一個物質存在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熵增,只是熵增的表達形式不一樣,但一定都存在這樣的遞弱本性.

正因為熵增本性在存在質態表達這個遞弱本性,導致萬物無法穩定存在,必須要有求存本性才能維護任何一個存在者能夠實現穩定存在,所以我們目之所及的都是求存本性衍生出的屬性,而絕不是可能是物質的客觀本體.

也就是說人類無止境的分割物質,其結果仍舊逃不過是始基存在的載體,分割的也只是屬性,而真正的客觀本體是不可能被觸及到的.


03

存在性的概念


那什麼是存在性?

我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僅做理解存在性之用,比如任何一個物體,他都有一個客觀本體,這個本體自帶一種性質,而這個性質就是存在性!

存在性包含遞弱本性和代償本性:

遞弱本性就可以理解為熵增在存在質態上的表達。熵增是一個不間斷的能量耗散化過程,使得對應的載體不能穩定存在,其載體的求存本性必須衍生出對應的各類屬性才能獲得足夠的依存條件和能量,實現穩定存在.

代償本性就是求存本性。屬性決定一切存在物的質態,包含結構屬性、感知屬性、能知屬性、能動屬性,萬物的不同就是其本性所彰顯的屬性不同,無關質料,因為萬物都是同一質料的不同編織物,只是屬性不同.

(至於萬物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而來,我們後續講述代償屬性就明白了)

04

存在性的重要性

對存在性的探究是對存在論或本體論的重建!

這將從根本上顛覆既往哲學體系,視野將不再侷限人類、地球,而是拉大尺度到奇點,而且縱向一脈演運,從根本上說清了萬物為何質料相同只是形態不同,解決既往哲學遺留下來的諸多橫向觀念上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本體論重建的核心在於根據探求萬物的相對存在屬性,去找到萬物的演化規律.

又因為人類自身本就是衍存進程的一個部分,且處於變幻不定的無形狀態之中,那麼如何去找到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就必須說清楚存在性,因為存在性決定著萬物的質態(存在形式),是自然哲學的關鍵.

也就是說自然哲學的導向,從此不再直接追問客觀存在,而是要追問那個構成世界萬物的存在性!

根據外物的屬性變化而獲得其間的演化規律...

解決既往哲學從未說清的問題,探尋客觀世界的演化規律,找到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註釋:

存在形態:

指任何一個物種都有一種對應的存在形態,也就是對應的機體器官下的具象形態

屬性:比如一個杯子是桶裝的、藍色的、容積為500毫升等等,一切形容杯子的言語都是杯子的屬性,包括能知屬性、結構屬性、能動屬性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