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不努力,可能会耽误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家长必看

一二年级不努力,可能会耽误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家长必看


特别认同一句话:为孩子的一生而管教。

教育不是一个短视的行为,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古语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学一二年级不抓紧,带来的坏处虽不是立竿见影的,却会明显给孩子今后的学习拉后腿。

所以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必须从一二年级抓起!

1

一二年级是学习兴趣出现的时期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开始接触各种学习材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

然而,没有孩子天生爱学习。

让孩子爱上学习不是容易事,不仅需要家长做好示范,更需要家长狠下心来逼孩子一把。

就像武亦姝的父母,面对自小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女儿,他们下定决心给孩子做好榜样。

要想孩子爱读书,自己先做读书人。

于是妈妈放弃了麻将,爸爸放弃了游戏,两个人在家里弄了个图书室,一有空就陪着孩子读名著、背诗词。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的引领下,武亦姝成了饱读诗书的才女,不仅拿下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还以高分考上了清华大学。

再好的老师,再优秀的学校,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们要知道,狠心逼孩子一把不是一味指责,不是催逼学习,更不是又打又骂,而是亲力亲为带领孩子去做那些有益的事情。

孩子现在不喜欢读书,但只要养成习惯,就会慢慢出现学习兴趣。

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不愿意下苦工,但父母都懂,更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爱学习的孩子成绩不会差,比要求孩子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不努力,可能会耽误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家长必看

2

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

曾经有一位状元妈妈说,孩子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

“孩子要从小培养,所有习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因此,这个孩子不管做什么、学什么都比别人更自觉,更优秀。

这个孩子叫做杨晨煜,2019年高考广西状元,总分730分,创造了广西高考成绩的最高记录,数学英语双双满分。

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涂抹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给他怎样的教育,他就会有怎样的收获。

俗话说得好:打铁要趁热,学习要趁早。

好习惯必须是从小培养的,坏习惯也是从小出现的。只有我们先让孩子的好习惯尽早定型,他们才不会受到坏习惯的影响。

要想让孩子形成学习自觉性,家长就要做好引领和配合,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要想让孩子学习时专心,家长就要为孩子创设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不能过多打扰孩子。

要想让孩子合理安排好时间,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改掉拖延、懒散的坏习惯,教会孩子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每当培养孩子一个新习惯时,父母总要牺牲一些自己的时间,这是不能逃避的。

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偷懒。

3

一二年级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时期

很多家长听到「学习能力」这个词就一头雾水,觉得太宽泛了,不知道什么才叫做学习能力。

其实,学习能力并不抽象,它应该根植于孩子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

一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总结了一二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6种学习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不需要依赖老师、父母或参考答案。

集中精神听课,积极举手发言,既能够发现问题,也能够解决问题。

不懂的就提问,主动探索知识,对身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遇到困难不退缩,成绩退步不沮丧,敢于直接面对困难与挫折。

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反应非常敏捷。

有足够的自信心,大胆尝试,敢于接受挑战,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学习能力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其价值是任何能力都无法媲美的。

善于学习的孩子,往往比他人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学习出色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拿到通往成功的入场券。

一二年级不努力,可能会耽误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家长必看

当然,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我们无法期待一蹴而就。

叶圣陶先生说过:培养能力的事必须持续不断地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从小抓好孩子的学习能力,他一定学得更轻松,表现得更优秀。

4

一二年级是学习态度确立的时期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可见,态度才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

但凡成绩优秀的学生,无一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把学习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责任。

然而孩子刚刚进入小学,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是没有学习态度的。

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可能因知识难度大而产生畏难情绪。

如果遭遇了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更会变得被动、懒惰。

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那么等到他们上了三年级,就会出现明显的畏难情绪。

那时候再端正孩子的对学习态度,就太晚了。

父母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最近,一名49岁的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她也是因为给儿子陪读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

刚开始时,她只是一边刷手机一边盯着读书,反而弄得儿子很焦虑。

后来她就尝试在旁边读书,虽然最初经常犯困,但久而久之,学习就成了一种习惯。

在她的影响下,儿子顺利考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她的先生也从一名技校生一路求学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如今担任的是大学老师。

孩子学习态度的确立,不能靠孩子自己去领悟,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万事开头难,一二年级父母若抓得好,孩子以后会越学越轻松,爸妈也会越管越轻松。

达尔文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优秀的学习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