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這是一個神奇的漢字,作為一個生僻字,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直接被用到的幾率幾乎為零,但是我們很多人卻能夠知道它用法。特別是我們這一代看著電視長大人,幾乎對它到了耳熟能詳地步。而

它,除了擁有強大觀眾基礎這個後天優勢外,還有著至高無上的貴族基因,它出現的地方,代表著權力,象徵著地位。它就是古代皇帝的自稱——“朕”。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看到它時,你是不是還發現了它另外一大神奇的功能——畫面感極強,看到這個字或者聽到這個讀音,是不是立馬有無數個版本“皇上”在我們眼前翻飛?其實在我們看過的海量宮廷劇中,皇帝的自稱還有“孤”和“寡人”這些,但論資排輩起來,“朕”一定是No.1。一方面是它被用的的確多,另一方面,它是四聲,讀出來朗朗上口,擲地有聲,很符合皇上的氣質。

今天,就讓我們來步步揭開"朕"這位“漢字王者”的神秘面紗。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一、“朕”從哪裡來?

1.對於一個字的研究,我們一般都是從字形開始。看它的偏旁部首,看它的筆畫結構。

朕字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字形“朕”和今天我們看到的有區別,這個字形古往今來眾說紛紜。大致說來,左邊是條船(舟),右邊是兩隻手捧著一個豎立的工具。

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一書中認為這個工具是“密縫之具”,即彌補船上漏縫的工具;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認為“像兩手奉器治舟之形”;還有人認為雙手上面那一豎就是表示船縫。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2.看完字形,我們再來看字的含義

說到對古漢字解釋,必須繞不開我們這方面最權威的典籍《說文解字》。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歷近三十年時間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中華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由於許慎對文字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後人尊稱他為“字聖”。

《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說的,朕的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清代文字學家戴震給《說文解字》註釋時解釋說:“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札續”即用捆綁、纏繞的方法續補上去。戴震的意思是說:“朕”的本義就是舟縫,引申為可以“札續”的一切縫隙都稱“朕”。上古時期,造船最主要的困難之一就是防止木板拼合處漏水。

1978 年,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戰國葬船坑中有五艘戰國木船殘體,船板之間遺留有麻布、油灰,專家們認為極似用來將鉛皮塞縫的材料。“朕”這個字就是對這種艌縫工藝的形象寫照。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二、“朕”被怎麼用?

在我古典國浪漫主義巔峰詩作《楚辭 • 離騷》的開篇,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就吟詠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詩的意思是:我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我已故的父親字伯庸。這裡的“朕”即屈原的自稱。

“朕”的本義是“舟之縫理”,那麼又是怎樣變成第一人稱代詞的呢?古今中外大多數學者的意見都認為“朕”字像“我”字一樣,仍然屬於假借或借用其音的假借法。

《說文解字》中對於假借的定義: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假借是一字多意,轉註是一意多字,借原有的字表達新的意思。

古文字學家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中就說:“古人自稱曰朕,猶後世自稱曰儂。”這個假借過程,大概是因為朕所表達的縫隙極為細小,在生活中慢慢用在人的身上,類似表達“再細微也是瑕疵,再完美也有缺點”的自謙之意。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清代的《說文解字》註釋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解釋詞義的詞典,其中《釋詁》篇中解釋說:“朕,我也。”《說文解字》中也說:“朕,我也。”但仔細讀《離騷》中和“朕”有關的詩句時,我們會發現,如果僅僅只是“我”,上下文的意思就沒有那麼通順。

比如“朕皇考曰伯庸”一句,翻譯過來是:我的父親叫伯庸,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朕”的確切意思應該是:我的。所以,至少在屈原生活的時代,“朕”是作為形容詞的。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三、“朕”一步登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春秋戰國的紛亂暫時都要歸於大統。秦始皇在規定好帝國統一的“度量衡”和貨幣、文字之後,開始思考怎麼樣讓自己的身份稱謂能區別於普通人。

據《史記 • 秦始皇本紀》載,秦初並天下,秦始皇和大臣們商議要更改天子的各種名號。比如“皇帝”的稱謂就是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採納上古的“帝”位號,合稱“皇帝”,因此秦始皇方才號稱“始皇帝”。制定好皇帝的專用名詞後,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昧死上尊號”,請求“天子自稱曰‘朕’”。

秦始皇欣然採納了這個稱號,自此之後,“朕”即成為皇帝的專用自稱。就此,朕的地位和使用範圍被嚴格規定,成為了皇家御用詞。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但從後世的一些史料文獻記載中看,“朕”的使用,其實是在清朝皇帝們的身上達到了頂峰。魏晉,唐宋,元明等時代,皇帝們在書面文件中用“朕”多點,生活日常中依然習慣用“吾”,甚至很多時候用的是和我們現代一樣的“我”字。

這一點其實縱觀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不難得出結論。到了清朝,由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皇權空前加強,皇帝開始在無論是生活還是詔書中都自稱“朕”,皇帝自稱“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用語,是君主至高權威的象徵。也就是說,在滿清時代,普通人的人權被束縛到了極端程度,再也沒人能夠挑戰皇權了。

這個字,是漢字中的絕對王者,天生的貴族基因,古代皇帝們的專寵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

司馬遷《史記 • 秦始皇本紀》

許慎《說文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