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在大眾的認知裡,我國的封建社會是始於秦而終於“鴉片戰爭”。殊不知這其中有很大誤區,這是早期國內的學者在套用西方“封建社會”的概念而得出的結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古代中西方的社會雖然有相似的之處,但是卻有很大的不同。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封建社會

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並採用世襲制。西歐中世紀的社會確實嚴格適用這個標準,但是在東方卻不適用,或者說只適用戰國之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提出的另一種“封建社會”概念,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就算這個概念具有普遍適用性,馬克思也不敢說適用古代中國、古代印度,他本人也曾聲明馬克思主義史學僅適用於西歐,不適用其他國家文明社會。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分封制


歐洲經歷的中世紀是真正意義的封建社會,那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到分封后各自為政,建立屬於自己的城邦,如同中國的周朝,是一個真正封土地而後建國的封建社會。周朝時採用分封制,而秦後的東方採用的是郡縣制,各地方官員由中央指派,不沿用世襲,很早就發展成一箇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而西方王權分散,中央權力較弱,到了封建後期才完成中央集權。同時期的東方社會形態已經領先西方上千年,是一種更進步的社會。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郡縣制


那為什麼更進步的社會沒有孕育出資本主義,而西方卻能將資本主義推廣至全世界?

這得先看看西方封建社會是怎麼發展的。中世紀的西方採用分封制,各個封國並不完全效忠中央王室,而是各自為政,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實力比中央更強。西方王室為了神話自己的統治和教會廝混在一起,沒想到反過來卻被教會所制,神權凌駕於王權。所以王權同時受到神權和貴族的威脅。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西方農業較為落後,商品經濟發達。商品經濟追求開放自由,而教會抑制人性,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這時王族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聯合商人、手工業主反對教會,追求以人為本,解放人性,反對神權至上,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王權最終擺脫神權束縛,完成中央集權,商品交易活動也更加自由,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隨著商品交易活動範圍的擴大,資本家需要更廣闊的天地,於是開始大航海進行圈地運動,大量積累資本,甚至威脅到了王權。王室又想搞老一套,拉攏教會,於是有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國家。至此資本主義更加肆無忌憚,開始向全世界擴散。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大航海時代


再看看古代東方,地理環境封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緊靠農業就能自給自足,還多次做到世界第一。雖然商品交易活動還算頻繁,但是規模都不大,稍有規模就會被取締,收歸國有。期間也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也有王朝更迭,但都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而不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當政者只要稍適放寬條件,人們就能輕易地從土地上獲得生存資料。與西方不同,古代東方在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就早早地完成了中央集權,這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管理效率更高,農業作為主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這同時也伴隨者更大的弊病,商業的出現,作為以前少有的新事物,被統治者視為威脅。所以在古代中國雖然資本主義一直都有,但是長期受到抑制,始終斷斷續續,無法形成規模。過早地中央集權確實使這片土地建立起了強盛一時的東方大國,卻也扼殺了商業的發展壯大,使得東方被西方反超。直到西方的大炮轟開了國門,我們都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直接被動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火燒圓明園


現代許多西方及中國大陸的史學家並不認為中國有過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或者認為中國封建制僅限於周朝甚至西周時期。2003年後,在中國大陸一些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地區,歷史課本中已不再出現五種社會形態理論表述(即原始氏族共產主義時期、奴隸制時期、封建主義、行會時期、資本主義時期)。關於人類社會階段的劃分,則使用諸如“史前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等短語。


來看看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原來與歷史課本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歷史課本


所以,西學東用雖不可少,但是生搬硬套西方理論是不切實際的,什麼事情都得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