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厚重濮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慧军题写)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胡状镇宋寨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宋寨村全貌

【地理位置】

宋寨村,位于濮阳县城东南24公里,距胡状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东与梁庄镇熬盐庄村毗邻,南与八公桥镇东韩信村相望,西与贯寨村接壤,北与插花庙村相连,位于胡状镇、梁庄镇与八公桥镇三镇交界之处。村南有子白路横贯东西。

【村名来历】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取名宋家寨,后简称宋寨。

【民族人口】

宋寨村现有宋、鲁、常、刘、韩、张、孟等七姓,均为汉族。其中,宋姓为望族,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全村居民共有310户1300人,耕地2500亩。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宋寨归九区管辖;1927-1947年土地革命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归濮阳县五星区管辖;1950-1957年初级社,宋寨村划归胡状乡,宋寨称为尚寨国光庄红星大队;1958年改为宋寨大队,归胡状公社管辖;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立胡状乡政府,更名宋寨村民委员会至今;2013年撤乡建镇,宋寨村归胡状镇人民政府管辖。

【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土质薄,地形高低不平,遇风沙起,逢雨汪洋,粮食欠收,温饱难解。70年代,兴修水利基础设施,粮食增收,群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劳务输出经商人员增多,生活实现小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教育文化卫生】

清朝末期,谷家楼村谷令修、宋寨村鲁文贤两位先生先后在此创办“私塾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宋寨小学”。20世纪70年代,改为“宋寨中心小学”,2014年生源锐减,学校撤销。全村本科以上大学生40多名。近几年新建了卫生室,新农合参合人数达1250人,参合率96%,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阅览室等文娱设施。

【文物古迹】

宋家祠堂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宋氏家族共议,为追根溯源,不忘根本,天下宋氏一家亲,考敬祖先,承接后世,承建宋祠。祠堂位于宋寨村中央,建筑面积70平方米,高15米,重梁起架,脊高两米,上有两米高的铁镲(文革时期拔掉)。四壁由古砖砌成,顶瓦约1尺左右,雕梁画栋,大殿装饰得古色古香。


【历史事件】

村民遭日本鬼子荼毒

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侵入濮阳,在濮阳大地烧杀抢掠,胡作非为,百姓民不聊生。一天,日本鬼子窜入宋寨村,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他们生生将刘章拴的头皮刺开,乱刀刺遍宋兰喜全身,还将宋万长家养的18只羊的鼻子一个个地全部割掉。最可恨的是把一位年轻妇女轮奸后杀死。日本鬼子惨无人道、丧心病狂的杀戮,始终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村中故事】

宋寨村的由来

宋寨村,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建村。据清光绪十九年开州京兆宋氏茔前碑文记载,前辈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兄弟三人各持罗盘一张,日后相遇以罗盘为证。老大迁居黄河北岸,因宋姓族人居多而取村名为宋寨村;老二迁居黄河东岸;老三迁居黄河南岸。从此宋氏兄弟也再未重逢。宋寨村宋氏所持罗盘已于20世纪60年代遗失。

周家胡同

据传,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这一带兵荒马乱、黄河泛滥、庄稼绝收,流民四处讨荒要饭。宋寨有一周姓富豪,拥田千顷,骡马成群,百里闻名。四面八方难民慕名奔聚而来,但时日久之,也难于支撑。再加之战火四起,政局不稳,周姓富豪无奈之余,携带家眷,趁夜外逃。由于匆忙,埋在地下的十八缸金银元宝被遗落了下来。此后,每逢晴日早晨,太阳初升之时,周家胡同的宝藏即会发光,但转瞬即逝。虽经六百余年,后人仍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大力士“二钢头”

宋寨村有一户兄弟三人,老二绰号“二钢头”。他们一家吃了上顿无下顿,穷得叮当响。一天,“二钢头”请求父亲让他出去找个门路,挣口饭吃,父亲就答应了他。

辞别家人后,“二钢头”朝山东一路行走,辗转两天来至阳谷集镇。适逢集市,车水马龙,很是热闹。看到不远处聚集着一群人,还不时传出叫好声。近前一看,是一帮卖艺人,正在献拳卖艺,看到热闹处,观众或多或少给些赏钱。“二钢头”有些动心,自忖道:“我出来能干啥呢?自己膀大腰圆,有身蛮力,不如跟师傅学艺,还能挣碗饭吃。”想到这儿,就停下仔细看人家表演啊,这不是俺村的大洪拳吗?等演出结束后,他找到师傅恳求道:“我是河南开州人士,在家也会一点套路,我想拜您为师学艺,您就收下我做徒弟吧!”师傅详细询问了情况,于是就答应了他。“二钢头”高兴得立即磕头拜师。

在艺班里,他发奋努力,勤学苦练,师傅对他也另眼相看,师兄弟对他也都很友好。不到半年的工夫,他就能登场演出。

有一次艺班来到山东济宁,在一家富豪门前演出,大门两边有一对石狮,每只重约500余斤。“二钢头”走上前去用手推了推,一位观众好奇的说:“你能把它拿起来,今天的场子我全包啦。”师兄弟们见状也一齐呐喊助威:“师弟加油!”他走到石狮跟前,一个“狠脚”,“起”!石狮腾空而起,观众高呼:“大力士,大力士!”从此之后,每到一处他就以现场的石狮、石磙就地取材演出节目,很受观众喜爱。

一年收麦季节,“二钢头”从艺班放假回家。正午时分,走到一个村庄,又热又渴。见一个大伯正在井台担水,他高兴地跑上去喊:“大伯,大伯你别走,让我喝口水!”老伯并不答腔,挑担而去。一会儿,一位中年妇人来挑水,看见“二钢头”坐在井台上,转身而回。他失望极了。这时他正想赶路,又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心存一丝希望前去讨口水喝,哪知这男子好像有世仇一般,对他不睬不理。男子提取一桶水刚落地,“二钢头”正要蹲下去喝,那男子却“扑通”一脚将水桶踢翻,结果水流了一地。水没喝着倒湿了两脚,唉!他越想越生气。他四处瞅瞅,看到打麦场上放着几个大石磙。转眼间,“二钢头”一只胳膊夹一个,脚踢一个,在井口上来了个三足鼎立,三个大石磙将井口全部封死。他嘟囔了一句:“你们不让我喝水,你们也别想喝!”随之扬长而去。

众人得知井口被封,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得罪哪家大仙了,要向大仙赎罪;有人建议说:艺班里有个大力士,请他来帮忙......乡民跑马来到阳谷,找着“二钢头”的师傅说明情况,师傅写了几句话,让人去河南开州府东南35里宋寨村找大力士”二钢头”。他得知情况后笑着说:“你们那儿的水怎么就那么珍贵,竟不让路人喝,是何道理?”乡民们解释说:“井口水不能用,得回家里敬神灵,这是村里的老传统;再者热身体不能喝凉水,容易生病。”他得知原因后,来到井台两手一分、脚一蹬,来了个三路出兵,三个石磙就滚到很远的地方。从此大力士“二钢头”在山东赫赫有名。

白玉奶奶佑护乡里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宋寨建了一庙宇供奉菩萨,历经数十年由于百姓的维护,庙宇由小到大,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庙矗立在世人面前。

相传宋门吕氏夜间偶做一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村头,吕氏遂上前去问:“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她说:“我给你们看家呢。”吕氏醒来心想:“该不是庙中的白玉菩萨奶奶现身显灵,托梦与我”。吕氏即起身前去村头小庙看个明白,走至庙前不见老太太踪影,却发现脚下有条白色东西在蠕动,仔细一瞅,是一条筷子大小的白色小蛇在爬动。她立即转身回家,唤醒家人和众位邻居,说庙里的白玉奶奶现身显灵啦!于是大家连夜拿着香箔纸钱去庙房奉上,及至天亮,全村的男女老少已将庙房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老人就说:“拿张黄纸铺到地上,请奶奶升到纸上,别受凉了。”在众人的祷告声中,小蛇果真爬到黄纸上,伸出了舌头,好似向众人致谢一般。从此之后,十里八乡的老少信众更加虔诚,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求子求福求平安。

1940年,日寇侵占中原大地,一些地痞流氓土匪也趁火打劫,危害乡里,但他们却始终不敢袭扰宋寨。据说,是白玉奶奶之功。因为据歹人所讲,他们走近宋寨,就远远看到宋寨村寨四周,挂满灯笼、火把,并且有人持枪拿棒打更巡逻;见宋寨严防有序,便不敢进村。日子一长,他们想探个虚实,白天就进村暗访,看到百姓们无动于衷,并无提防;但到夜晚,发现宋寨却是戒备森严,于是不敢靠近。后来人们传说是白玉奶奶暗助之功。

1947年大参军,宋寨村20名青年参军之前,曾前去庙内辞别白玉奶奶。他们历经枪林弹雨,全部安然无恙地回至家乡。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宋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