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要棄醫從文?

姚錦濤說教育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魯迅先生目標遠大,有理想,一直抱著救國的志向,不管是學醫,還是棄醫從文,都是希望以此救國救民。

小時候,魯迅因為父親長期生病得不到有效救治,又加上一些不良中醫的誤診,父親生病的痛苦不堪,令魯迅萌生了學醫的打算。

長大後,魯迅認為中國醫療技術落後,特別是中醫庸醫太多,必須學習西醫,才能救國救民,所以去日本學習西醫。

魯迅到日本仙台後,慢慢思想又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當他看到一個幻燈片,播放一群中國人被日本人殺害,圍觀的中國人冷漠麻木地觀看,甚至還有人叫好,嚴重動搖了魯迅以醫救國的想法。

魯迅意識到,如果不能從思想上、教育上徹底改變中國人的落後觀念,再先進的醫術,也只能醫治身體,卻無法在精神上喚醒一個人。學醫並不能救國救民,棄醫從文,從精神上入手,才能真正救中國。

魯迅棄醫從文,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巨大的進步。從此,他開始拿起手中的筆,以筆為匕首,無情地解剖中國人人性中的醜陋和劣根性,創作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孔乙己》《祝福》等一大批文學經典作品,促使進步青年思考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反省檢討自身的不足,從精神上治病救人。

魯迅棄醫從文,即使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文化教育是強國之本,我們要振興中華,必須先從精神上站起來,保持文化自信,取長補短,與時俱進,既要大膽改革開放,努力吸收西方文化精華,也要堅決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揚光大。

一個民族,只有精神上強大了,才是真正的強大。

魯迅先生救國救民的精神,我們今天仍然要繼承和發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拼搏。



桃源清溪


不管魯迅是學醫也好還是從文也好,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喚醒當時的國人。當然,除此之外,很有很多客觀因素,那麼,我們就先從他從醫來說,再說他為何棄醫從文。

【從醫四因】

第一、受日本明治維新時廢止漢醫思潮影響。

第二、受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影響。

第三、受近代醫界否定中醫五行說思潮及新文化革命運動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響。

第四、試圖以新的醫學來療救病苦並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魯迅是因為早年中醫庸醫沒有救下他父親的病,所以,立志學西醫。準備學成後“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就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於是他便到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

【棄醫從文】

魯迅棄醫從文的事情,大家可能瞭解的較多,我們以前學過其相關的課文,就是魯迅在日本學習醫學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很生氣。就是其細菌課老師在課間放幻燈片時,旁人對中國人的議論,激怒了魯迅的內心。看到日俄戰爭中日本人殺充任俄國間諜的中國人,而被殺和圍觀的中國人卻全然麻木不仁當時,魯迅渾身像火燒一樣,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來,夾起書本憤然走出教室。那時,他見到的“清國留學生”,令他十分失望。

【從文思想】

用什麼辦法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喚醒民眾呢?魯迅認為,當時的海外留學生中,有學醫的,學法律的,學工程製造的等等,這些只能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而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文藝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能夠把沉睡、麻木狀態的人們喚醒,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這樣,人們覺醒了,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


四氪新媒體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我以為這是魯迅愛國所至,他由當初的學醫救國到後來的文學救國,即用文字來拯救國人的靈魂。這可以從魯迅的《吶喊自序》和《藤野先生》兩篇文章找到答案。


魯迅學醫的最初動機是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魯迅小時候常常一邊上學,一邊奔走在櫃檯前,虔誠地去照中醫開的處方去抓藥,結果傾家蕩產也沒能治好父親的病,父親的病日重一日,最後還是亡故了。父親去世這件事極大地震撼了魯迅的心靈,從那時候起,中醫裡的庸醫殺人定格在魯迅的記憶裡,魯迅最初想醫治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他認為中醫是沒什麼指望了,那只有學西醫了,於是他東渡日本,到仙台學醫了。(相當於中專學校)但有一點要說明,魯迅先生始終位卑不敢忘憂國,他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專門去憑弔明朝滅亡仍至死不降清的浙江老鄉朱舜水,他連對留學生的優待政策都感覺傷自尊,他在東京看到留學生們醉生夢死,天天“嘭嚓嚓",他大為反感。後來有大胸襟沒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執教的一門功課,魯迅只考到全班中等,勉強及格了,竟被日本同學認為是藤野先生洩漏了考題,更是強烈地刺激了魯迅的敏感神經。最刺激他的還是看了幻燈片,日俄戰爭中日本、俄國兩個強盜為了爭奪東北,在中國地盤上大打出手,清政府居然保持中立,大清的健民居然成了賤民,給俄國人送情報,被日本人抓住了,要槍斃。這成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直接誘因!他深刻地認識到:國人身體再強壯,如果沒有靈魂,還是行屍走肉,他認為:第一要著是拯救國人的靈魂!於是他就想到拿起筆,用文字來替國人治病,說白了就是洗腦子,於是就有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名篇,有了像投槍、像匕首的魯迅雜文,魯迅也和毛主席一樣,成了上世紀最瞭解中國人的人,只不過他拿起了筆,主席拿起了槍。而不是學醫學不下去,他學醫學下去,混張曰本醫學中專畢業文憑沒任何問題,回來做個西醫,過上較為滋潤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沒任何懸念,但中國新文化運動因此少了一員主帥,革命青年少了位生活導師,中國現代文壇少了一位最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現代少了一位可稱作傑出思想家、革命家的世紀偉人,這個損失是無可估量的!沒有魯迅的現代文壇會寂寞得很哪!

魯迅的棄醫從文,既是他個人的幸運,更是中華民族的幸運。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描述,黴菌學課間放映槍斃中國人的片子,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叫好,在講堂裡的他,“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同時也感到痛心。

\n

魯迅本以為用醫術拯救國人的身體,可以讓人們加入到革命中去,但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發現,國人的麻木和無知才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n



\n

他想棄醫從文,拿起筆來喚醒國民的思想,利用文學改變中國的國民性。

\n



\n

一支筆,一顆火熱的有責任感的心,成就了“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連毛主席都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n

樂活在陝西


1904年9月,23歲的魯迅來到日本小城仙台,在仙台醫專學習醫學。在學校裡,魯迅結識瞭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後來走上文壇的魯迅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憶了當年在仙台的學習和生活。

藤野小時曾學過漢學,所以“很尊敬中國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藤野先生對來自中國的魯迅特別照顧,不但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還親手為其修訂講義,把魯迅漏記、記錯的地方都添改過來,並用紅筆細細地註明。

  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沒幾年,一敗塗地的“大清帝國”理所當然地遭到日本人的鄙視,而中國“女人裙下的小腳,男人腦後的辮子”更是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這種背景下,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照料自然引起了一些日本學生的憎恨和不滿,他們甚至認為藤野故意向魯迅洩露考試的題目。對於此事,魯迅在文章中憤怒地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正在這時,又發生了那個著名的幻燈片事件,魯迅在日本同學的歡呼聲中看見自己的同胞被當作俄國間諜槍斃,而旁邊卻站滿了麻木的中國圍觀者。

  這兩件事促使魯迅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1906年初夏,魯迅告別了藤野先生,離開了仙台。臨行前,藤野贈給魯迅一張半身照片,背後寫著“惜別藤野謹呈周君”幾個漢字。

  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魯迅當年之所棄醫從文,是因為成績太差的緣故,並且藤野後來也曾說過“在我的記憶中,(魯迅)不是非常優秀的學生”。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學習成績究竟如何呢?

  據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記述:“在小林博士那裡又保留著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小林博士即小林茂雄,是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同班同學,後來成為醫學博士。他保存的魯迅成績單內容如下:解剖學59.3分,組織學73.7分,生理學63.3分,倫理學83分,德語60分,物理60分,化學60分,平均65.5分。

  對於這份成績單,在魯迅同鄉好友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魯迅班上當時共有142名同學,他是第68名,位列中游。作為一名外國留學生,魯迅聽課、記筆記、做題均須使用日語,並且“仙台醫專沒有教科書,參考書也很難見到,圖書館裡的醫學書籍和雜誌也不可以輕易借閱”,在這種情況下,魯迅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離開仙台後,魯迅與藤野先生一直沒有聯繫。後來《藤野先生》發表後,日本《巖波文庫》準備出版《魯迅選集》,收入了魯迅的這篇散文。當時藤野先生還健在,讀到了當年學生回憶自己的文字,知道那位“周君”成了中國著名的文學大家,非常欣慰,但由於通訊不便,從而失去了與弟子聯繫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民國年間那些事


因為魯迅學醫不及格,必須轉科,而且他上的醫科,是專科學校,水平本來就不高。以及,魯迅並沒有完整學習文科,他也沒有學歷證明,魯迅一生最高學歷是福建水師學堂的專科畢業證。當然,這並不影響魯迅先生的寫作水平,但,事實畢竟就是事實,這一點,必須澄清。


達凡阿1


魯迅在日本仙台留學,學的是醫學,他最敬重和懷念的是滕野先生,而最後為什麼改為文學創作,其實也是在留學期間的一件事使他蔭發棄醫從文的。

據他本人表述,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眼見當時很多中國留學生為逢迎日本師生,從言,行,舉,止鄙夷,諷刺,侮辱自已的祖國。尤其是有一次和同學去看日本電影,鏡頭中演了日本浪人毆打,殘殺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時,中國留學生跟日本學生一樣,熱烈歡呼,拍手稱快。

從此,魯迅先生想,要振救中華民族,單以高明的醫術為國人治病不是根本,要使中華民族強大,更重要的是要使國民覺醒,團結愛國。他說,醫術只能為國人醫病,有健壯的身體而沒有愛國的民族主義精神,中國同樣受列強欺辱。文學能喚醒國人。只有先為國人醫愚(愚昧)才能使中華民族強大。這就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目的。


zzw133849905


魯迅覺得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可以醫治人的思想。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思想。魯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思想。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落水蘭亭_


心中的疾病,勝過身體上的疾病。

身體上的疾病,好治,心中的疾病,難治。

中國人的劣根性的體現:好做奴隸,不喜抵抗,不人道,不認真,虛偽,阿Q精神……到現在不還是老樣子嗎?

幾個日本兵,就能把一個村子幾百人控制住,隨意殺戮,而村民們卻不知反抗。這心裡的病不嚴重?

見了比自己強的人,就磕頭,甘心做奴隸,從來不想做個人。這心裡的病不得治?

醫好了病人的病,而那人卻還是去做奴隸,甚至是劊子手,這樣的醫的價值又有多大?喚醒沉睡的人,把心中的病疾驅除,使可以做個真正的人,功績更大。


就是些常識


魯迅自己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