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池塘主養前景廣闊,但要獲得較高的效益,要堅持健康生態養殖

鱖魚池塘主養前景廣闊,但要獲得較高的效益,要堅持健康生態養殖

徐加紅

一、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底部平坦,淤泥少,通風向陽,水源充足,無汙染,排灌方便,面積8~10畝為宜,水深2~2.5m,配備增氧機,池塘四周開挖寬50cm左右,深30~40cm的淺溝,以便捕撈。


鱖魚池塘主養前景廣闊,但要獲得較高的效益,要堅持健康生態養殖


二、放養前的準備

1.池塘消毒

冬季抽乾池水,清除過多淤泥(池底淤泥不超過10cm),並曝曬過冬。在魚種放養前15天左右使用生石灰加菜餅清塘,每畝水面用量為生石灰120kg,菜餅為10kg(用前浸泡2小時),化漿全池潑灑,用木耙扒動池底,讓藥物深入淤泥,充分殺死池塘中的各種敵害生物和病原體,生石灰和菜餅的搭配使用對抑制鱖魚的寄生蟲病,以及在此基礎上引發的暴發性細菌病和病毒病有非常好的效果。為鱖魚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餌料魚的配套

鱖魚是典型的肉食性兇猛魚類,一生以活魚蝦為食。餌料魚的種類、規格和數量對鱖魚的快速生長至關重要。餌料魚最好以體型細長、鰭條柔軟的品種為佳,如鰱魚、鯪魚。一般鱖魚最喜歡捕食其體長1/3~1/2的魚類。應就近選擇餌料魚培育池,面積為主養鱖魚池的4倍左右。餌料魚應採用一次性高密度放養,逐步降低密度,分期投飼,以控制其規格,與主養的鱖魚同步,保證其適口性。在鱖魚種放養前15天左右,先投放2~4cm的餌料魚15~20萬尾。

三、鱖魚種放養

質量好的鱖魚種應該規格整齊,大小一致,體寬,體色光鮮,自然狀態成群成簇。放養規格5~6cm左右,成活率高,放養密度為每畝800~1200尾,放養時間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鱖魚種運輸到達目的地後,先將氧氣袋放入待放養的池塘內約15分鐘,讓鱖魚種逐漸適應池塘的水溫,並用3%~5%的食鹽溶液浸泡10~20分鐘,再下池。這樣可以防止鱖魚種經運輸後受傷的繼發性感染,並能殺死體表的寄生蟲。


鱖魚池塘主養前景廣闊,但要獲得較高的效益,要堅持健康生態養殖


四、飼養管理

1.投餵餌料魚

投餵的餌料魚要適口、充足,規格為鱖魚體長的1/3~1/2,可以用網箱過篩,網眼的密度根據所需的餌料魚的大小而定。投餵量應根據鱖魚個體大小、水溫、溶氧等來確定。在水溫較高時,鱖魚快速生長,最好採用飽食投餵,具體就是將餌料魚分次投入養殖水體,觀察每次投餵均被搶光,一直投餵到不引起鱖魚的攝食反應。飽食投餵的餌料係數較低,經濟划算。應該放棄傳統的十天或半月投餵一次的方法,根據水溫情況,儘可能縮短投餵時間。在鱖魚生長旺季,每天投餵2次,九月份後水溫下降,鱖魚生長放緩,攝食量減少,此時5~7天或半個月投餵一次,投餵量以維持水體中有一定密度的餌料魚、增加鱖魚的攝食機會為原則。另外要科學判斷餌料魚存塘量,當池中餌料魚充足時,鱖魚在池底層追食餌料魚,池水錶面只有零星的小水花,發出的聲音小;當池中餌料魚不足時,鱖魚追食餌料魚到池水上層,水花大,發出的聲音也大,且持續的時間長;若鱖魚成群在池邊追食餌料魚,則說明池中的餌料魚已基本被攝食完。餌料魚在投餵前,要用3%~5%的食鹽溶液浸泡15分鐘左右,進行嚴格的消毒。

2.管理水質

定期檢測水體水溫、溶氧、氨氮、亞硝酸鹽、pH值、透明度等指標。一般5~7天一次,天氣異常時每天一次。通過檢測各項指標,科學開展水質調節。一是及時換注新水。鱖魚放養後每隔7~1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cm,每隔25~3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掉15%左右的老水。養殖前期,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cm以內,養殖中後期,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5~40cm,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二是調節好pH值。在整個養殖期間保持水體pH值控制在7.5~8.5,一般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15kg/畝,化漿全池潑灑。三是增氧。根據檢測的水體的溶氧狀況,確定增氧機開機的時間,保持水體溶氧在5mg/L以上,一般從晚上9點開到第二天早上8點,中午再開機2小時。四是降低水體有毒有害物質。一般用EM菌0.5~1kg/畝或枯草芽孢桿菌200~400g/畝,春秋季節每10~15天一次,高溫季節每7天左右一次,要確保氨氮含量在0.3mg/L以下,亞硝酸鹽含量在0.1mg/L以下,無硫化氫。水質管理是養殖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確保不出現水質惡化情況,保證鱖魚健康快速生長。

3.防治病害

鱖魚病害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池塘消毒時用生石灰和菜餅,調節水質時用生石灰,投餵餌料魚時用食鹽溶液浸泡都是很好的預防方法。另外還可以定期配置藥餌,由於鱖魚只吃活餌,藥餌需先讓餌料魚吃進,再由鱖魚攝食餌料魚,達到增強鱖魚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藥餌的配置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光合細菌、免疫多糖、複合維生素等。


鱖魚池塘主養前景廣闊,但要獲得較高的效益,要堅持健康生態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